山西现贵族夫人墓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21日发布陶寺北墓地考古发掘新成果,新发现的5座春秋晚期墓葬中有2座为贵族夫人墓。此次新发掘的2座大型春秋晚期墓葬均为大型竖穴积石墓葬,其中一座墓葬的主人是一名女性,30岁出头,腹部有一胎儿。
出土器物有青铜器、玉器、铅器、陶器、骨器、泥器等,陪葬的青铜容器有25件。其中青铜鼎8件,青铜盖豆4件,铜鉴2件,青铜壶2件,青铜鬲2件,簠、舟各2件,盉、盘、甗各1件。乐器中有铜镈8件,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递减,篆带间饰蟠螭纹,枚系半球状盘龙,龙首居中,身饰涡纹。玉器多为墓主人随身饰品,颈部有串饰,双臂外侧有玉柄形饰,脚部有踏玉。
陶寺北两周墓地群位于襄汾县城东北约7公里处,占地总面积在24万平方米左右。目前考古人员已在此探出墓葬1283座、车马坑5座,墓葬从早到晚由西北向东南排列,从两周之际延续到战国时期。
据介绍,在生产力落后的春秋时期,能够营造如此规格墓室的人应是显赫的名门望族。通过陪葬器物判断,墓主人生前应属大夫阶层。
陶寺北墓地从2014年至今先后发掘了17座墓葬,共出土近80件青铜容器,百余件玉器。
山西现贵族夫人墓
春秋晚期,中原地区出现土丘式墓葬。例如河南凶始侯古塔的宋墓。战同时 期,土丘式墓葬普遍流行。例如河南新郑地区的韩同王陵。土斤高7一lo米,直径 5—7米*笔者曾经参与了河南省新郑市胡庄村的韩国王陵考古发掘丁作。见讨土家高大,规制较岗,建有墓道和车马坑。基壁周围涂有朱砂,土丘墓家上有古代建 筑,有的还铺设有散水,图中所示为新郑战国时期韩国王陵,均为土丘墓。战国时期的土丘墓高低根据墓主身份草卑而定。由于建筑的需要,棺柩的重数增多,随葬品也随之增多,墓室扩大,人力需求也就会增大.问时又要防潮,防渗水,防塌方,填人木炭层、石子层、白膏泥、石料、木材等,挖出来的土不能回填墓室,山此堆积成高大的上厅。
随着奴隶主贵族组织的解体,地主阶级和富商大贾渐渐出现,人们的家族观念加强,重视对先辈们丧葬之礼,也重视对家族墓地的修建,君主政体的建立,爵价等级的高低,确立了墓葬的等级制度。奴隶主贵族所艾行的宗族层葬制度,等级差异主要体现在墓主人的墓室中,包括棺停的重数,随葬品的数量,随葬品的种类,如天子九鼎,谙侯七鼎,士大夫五鼎。秦阔在商软变法后规定"小夫死,以上至大夫,其官级一等,其墓树,级一树"。《礼记.月令》记载,"伤丧纪,辨衣裳,审棺停之厚薄,墓丘拢之大小、高卑、厚薄之度,贵贱之等级"。
春秋以前称墓葬为"墓",战国时期,称为"丘墓"、"基家"、"坟墓"等。君工的墓家称"陵"。战国中期开始,出现于赵国、楚 国、秦国、韩国等。商代至战阳晚期的王陵有的呈"亚"、"窄"、"甲"宇型。墓道有四条、两条、一条之分。在当时,身份等级最 高者是国君,义坟墓建造比较高大。日前咸阳北边的泰武王叁高约三丈。据文书记载.帘王陵墓中建筑有"寝"的制度,始于 秦朝。在西汉时期普遍推行,其形成时期为战例时期。古人相传死后会有灵魂存在,因此,宗庙的建筑大部分模仿宫殿。生前有"朝",死后也有"朝";生前有"寝",死后也有"寝"。《尔雅"释官》载:"室有东西厢口庙.无东西厢有室内寝。" 古代君主宗庙的建筑上,如同宫殿一样。
山西现贵族夫人墓
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工作范围的广泛性和持久性决定了文物保护必须是―个自上而下的全方位系统工程。只有针对我国文物保护工作中所出现诸如立法乏善、执法不力、勘测缺位、经费短缺以及群众意识淡薄等问题,切实地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筑起全民参与文物保护的坚实长城,才能保障全国各地珍贵的地下文物免受破坏,使长期以来深入墓葬文物之中破坏文化遗产的带血利刃归入鞘中!
这将是一个有着深远历史意义的长久历程,不仅需要文物保护单位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准,拓展勘测与保护的范围,完善不同情况下的文物应急保护机制,同时也需要社会各个部门的大力协作,从经费来源、文物举报等多层面实现多渠道、全方位的文物保护系统,此外,利用现代传媒的公益宣传和多角度的普及教育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加强文保意识更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