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将登上大银幕定档12月 故宫修文物电影版有何特色看点?

时间:2025-01-14 20:49:01 作者:水韵 热度:

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将登上大银幕定档12月 故宫修文物电影版有何特色看点?2016年年初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意外走红网络,收获近200万点击,6万多条弹幕,豆瓣评分高达9.4分,超过同为爆款的《舌尖上的中国》。9日,该纪录片宣布《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版最终定档12月16日,共82分钟。

再次致敬“工匠精神”,借此纪录片登上了大银幕会博来多少人的关注呢?


三集纪录片完结后,网友们大呼不过瘾,纷纷“跪求”导演萧寒赶紧出续集。

跟那些正襟危坐的严肃科普类故宫纪录片不同,《我在故宫修文物》讲的是文物修复师们在故宫的寻常生活,在纪录片在网上爆红后,故宫修文物的修复师被广大网友称为男神。

在纪录片里,老师傅们云淡风轻地说一句,“上寿康宫!”“走,去慈宁宫!”随意得就像是到哪个邻居家串门一样。

还有一个陶瓷组的妹子,故宫周一闭馆时就在空无一人的太和殿广场上骑自行车,上一个这么做的人是一百多年前的末代皇帝溥仪……


修复师们还会在故宫里喂御猫、打杏子吃,这些果树有的是上一代师傅们种的,更多是明朝或者清朝人种的。

这些日常生活片段与故宫博物院本身的博大悠久放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奇妙反差。带着这种接地气的活法,再跟手中静默无言的文物对话。

纪录片最早在央视9套播出,总投资不过150万元(还没收回成本),摄制组一共才7个人(2个导演、1个制片人、1个监制、2个摄像、1个助理)。

那些精彩的镜头,其实只用到两台摄像机完。整个纪录片的拍摄时间前后共持续了4个多月,全程跟踪拍摄。

修复中的故宫文物

说起来,要申请进故宫里面拍摄,不容易。必须得按照繁琐的程序走,相对周期很长。萧寒举了个例子,摄制组想拍一组故宫夜晚的星空镜头,就得去审批,好不容易拿到了夜间拍摄许可,结果一连一星期都是阴天,等要再拍摄的时候,就又要重新审批。特殊藏品的拍摄,也需要提前打报告,比如需要用特写镜头拍摄太和殿的龙椅,就得提前打报告。当然也有申请被驳回的,比如想要进地宫拍摄,考虑到文物的保护,就没有被允许。

纪录片火了之后,跟着一起火起来的还有片中那些神秘高墙内的修复师们。

其中,网友们最喜欢的“故宫郑少秋”、钟表组王津师傅,在这次的电影版中也将有更多镜头。纪录片中,他一出现,满屏都是各种实力表白。

而且有数据显示,故宫的钟表馆之前很少会有游客专门去,但因为王师傅的修复手艺和魅力,现在那里已经成了故宫游的必去参观点之一,今年的游客量比以往翻了几倍。

更夸张的还有今年的故宫招聘,有将近2万年轻人向故宫投来简历。不少年轻网友对文物修复心驰神往:“王师傅还收徒弟吗,上过大学的那种!”“我只想安静地在故宫扫扫地就行,求收留!”

那么广大网友关心的大银幕上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版有何特色亮点?


据悉电影版内容还是中国延续千百年的青铜器、陶瓷、钟表、木器、漆器、百宝镶嵌、书画和织绣等多种工艺,稀世珍宝的修复过程,以及大师们的生活故事。

导演萧寒介绍,电影版的整体气质、节奏、剪辑和配乐都不同了,叙事方式也去掉了之前纪录片里的串联旁白。很多纪录片中没有用到的精彩内容也会放在电影版本上,这次电影版剪辑指导的,是侯孝贤的御用剪辑师廖庆松;音乐人姚谦担任音乐指导和电影主题曲的词作人;民谣歌手陈粒作曲并演唱主题曲,盲人钢琴师黄裕翔任钢琴演奏。

电影版出得海报惊艳众多网友,许多网友留言一定会去支持12月份电影版的《我在故宫修文物》。


站长声明:以上关于【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将登上大银幕定档12月 故宫修文物电影版有何特色看点?- 】的内容是由各互联网用户贡献并自行上传的,我们新闻网站并不拥有所有权的故也不会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您发现具有涉嫌版权及其它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至:1@qq.com 进行相关的举报,本站人员会在2~3个工作日内亲自联系您,一经查实我们将立刻删除相关的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