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麒麟是客家传统民间文化。
在龙岗区坪山,练习螳螂拳的竹林寺传人必练舞麒麟,以增强功力。
坪山正将舞麒麟和螳螂拳作为一个项目,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杆金黄镶黑边的三角大旗迎风飘舞。
在大旗下,唢呐、锣鼓等乐手一字排开,十几个身着短衣襟功夫服的青壮后生,环臂挺胸虎虎生威,人群正中间端坐着一位清瘦的长者,五十岁上下的年纪,虽然一脸的平和,但眉宇间却透出一股不可近人的霸气!
以上这些惯常出现在武侠小说中的情景,其实是不久前记者在坪山大万世居参加曾氏宗族后人祭祖大会上看到的。
这位端坐的长者,就是中国江西竹林寺螳螂派国术总会会长黄耀华,他受邀率领弟子在大万民居曾氏祭祖大会上进行舞麒麟和拳术表演。
近日,记者从坪山有关部门获悉,坪山的舞麒麟和螳螂拳术正准备申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人生礼俗项目。
在坪山,很多重要场合,比如婚庆、重大节日、祭祖等活动中,都要进行舞麒麟表演,而在这方面的权威当首推黄耀华师傅,他也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在坪山,黄耀华师傅的大旗舞到哪里,哪里就有精彩的舞麒麟表演。
“舞麒麟不是花架子”
“这舞麒麟,不是麒麟舞!”
半年前,记者第一次到坪山采访黄耀华师傅时,黄师傅很认真地纠正记者的错误。
当时,黄师傅坐在他摆满了瓶瓶罐罐的专治跌打伤和蛇伤的中医诊所里。
黄师傅是首任坪山人民医院中医门诊医生,离职后在家研习祖传医术及拳术。他的中医诊所也是螳螂派国术总会坪山分会的会馆,又称武真堂。
据介绍,舞麒麟是客家传统民间文化。
舞麒麟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参加重大的节日,如乔迁、婚嫁、庆丰年等,二是习武之人练之以强身。
在坪山,练习螳螂拳的竹林寺传人必练舞麒麟,所以在坪山舞麒麟和螳螂拳术是不可分的,在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二者也同时申报一个项目。
与江西竹林寺螳螂派国术的悠久历史相应,舞麒麟不乏神秘之处,其中就有很多江湖规矩。今年三十出头的曾旭东现在是江西竹林寺螳螂派国术坪山分会年轻一代弟子中优秀分子。他记得20年前的一个春节期间,外村的一只麒麟路过坪山,他的师傅和师兄带着他舞着麒麟前去迎接。
当时他的师傅就告诉他们:“你们要看我的眼色!”
阿东说,师傅所指的眼色,就是看对方是否懂规矩。
舞麒麟与舞狮子有很多不同,两只舞狮见面,摇头晃脑打招呼,而两只舞麒麟见面,尊重对方的动作是,尽可能把头往下低,一直低到碰触到地面不能再低了,然后两只麒麟才亲昵地把头触碰到一起,嘴对嘴像接吻拥抱一样互相致意。如果一方的头高昂着,就是对对方的极大蔑视,是一种严重的挑衅行为,接下来难免拳脚相对,刀棍相见了。
也正因为如此,黄耀华师傅才纠正记者说“不是麒麟舞而是舞麒麟”。
他说,现在的龙岗地区,有不少文艺团体演出时也表演舞麒麟,但他们舞的麒麟是经过舞蹈家重新编排的“麒麟舞”,是一种舞蹈,其中还借鉴了舞狮子的一些动作,更侧重于艺术上的美感,但对于正宗的舞麒麟的武林中人来说,却坏了规矩,甚至有很多犯忌的地方。
今年4月,记者参加了在香港举办的中国江西竹林寺螳螂国术总会成立大会。
会上,来自中国大陆、香港特区和欧美等国共30多个螳螂拳派会馆的代表带来了30多支舞麒麟的队伍,他们各展身手令人大开眼界。
螳螂派弟子积极抗日
据介绍,螳螂拳创自少林僧人三达和尚(或称达保)。大约在清末年间,有江西竹林寺僧人,即第一代传人李禅师,又名红梅和尚,身带此门绝技,常南下江南一带,行医济世。
李禅师原名李观清,清朝末年,他参加了山西五台山的一个反清复明的组织,后因清政府镇压流落到江西竹林寺后,创立了武术馆,表面开馆授徒,实为联系失散的成员。偶然在广东惠阳县收得门徒张耀宗,并携回江西竹林寺传艺。民国初年,张耀宗返回惠阳故里,于坪山镇开设医堂武馆。
据资料记载:“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日战争爆发后,李禅师有感于世局入危,设立竹林寺螳螂派分馆遍布于淡水、坪山、九龙、葵涌等地。后得其技者有坪山黄(公)毓光和林(公)生师。”这里的黄(公)毓光就是黄耀华的父亲,他是张耀宗的门徒,也是螳螂拳派的第三代传人。黄毓光学成后,受师父委托回归坪山家乡开馆授徒。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黄毓光在各地开设的武馆都和共产党的东江纵队有密切联系,他们为游击队送医送药及时救治伤病员。解放后,黄毓光被安排在惠州市人民医院任主治医师。
1962年,黄毓光移居香港九龙,后在香港荃湾、新界等地建立中华国术螳螂健身学院,继续钻研发扬真传武术和中草医术。
90岁的武林高手
在江西竹林寺真传螳螂派国术总会成立大会的贵宾席上坐着一位鹤发童颜的老太太。
众多来宾纷纷与她合影,就连今年81岁高龄的潘观清老人在她面前,也执弟子之礼,拍照时老太太坐在中间,潘观清侍站在一侧。这位老太太就是黄毓光的遗孀,今年90岁的李四妹。
李四妹也是武林前辈,虽然现在松龄鹤寿不再舞刀弄枪,但江西竹林寺螳螂派传人中年龄稍长者,都知道老人家的厉害。
潘观清老人的儿子潘文辉,是坪山中兴社区的负责人,也是坪山舞麒麟等客家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他回忆说,10多岁的时候,他曾和几名小伙伴看过李四妹老人练武。
在屋后的果园里,李四妹把一双剑舞动得密不透风,舞到高潮让围观的孩子们向她泼水,剑停下来时,身上却不见一个水滴。
潘文辉说:“这是40多年前的事情了,有些细节我记不太清,但泼水这件事我却记得十分清楚。”潘文辉还记得那一天,老太太还表演了另一个绝技——铁鞭打铜钱。她手里持一条由5节铁棍连接而成的长约1米的铁鞭,让潘文辉他们几个小孩子向她抛铜钱,老太太一鞭打飞一个,非常准。
潘文辉也只此一次见过老人习武。
据介绍,坪山所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拳术,就是江西竹林寺真传螳螂拳,有拳术套路八式:第一式单桩,第二式双桩,第三式三剪摇桥,第四式三剪摇手,第五式四门拳,第六式活步拳,第七式八门拳,第八式梅花拳。
拳术的吞、吐、沉、浮、惊、弹、搓为运气用力法门,以短距离发劲为特征,强身健体,技击性极强。器械方面,棍、刀、剑、枪等均具特色。
保护客家文化刻不容缓
一次采访中,记者曾问黄耀华师傅的儿子:“你练习过螳螂拳吗?”
他淡淡地回答:“我一点都不感兴趣!”
潘观清老人是黄毓光的嫡传弟子,也算是黄耀华的大师兄。
他说,习武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可现在的年轻人能这样吃苦的太少了,整个坪山坚持练习螳螂拳的不过二三十人,因为今天的社会环境不一样了,年轻人的生活丰富多彩,娱乐方式也多。
潘观清现在是江西竹林寺螳螂国术坪山分会馆的总顾问,他虽已81岁高龄,但仍然坚持指导徒弟习武。
坪山街道办在向市文化局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资料中,特别强调:“客家民间传统文化舞麒麟及拳术,虽然在一些爱好者的大力扶持下,做了许多发掘、抢救工作,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化,一些传统民俗日益淡化;
二是一些颇有造诣的舞麒麟的师傅,因年事已高相继过世,有些绝技难以传承;三是随着社会发展,特别是年轻一代,对舞麒麟文化表现得很淡漠。”
客家舞麒麟及拳术自明末清初形成以来,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整个客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客家传统文化的缩影。保护客家传统文化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据介绍,坪山街道办自1996年就已开始采取措施对舞麒麟和拳术等客家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和保护。
由政府出资常年举办“舞麒麟”比赛活动,并将此活动列为街道办举办的运动会的比赛项目。
此外,街道办还组织一批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将传统舞麒麟拍摄成VCD,收集完善资料。
标签:之舞,客家,麒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