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适宜的爱”,最难把握的是“适宜”二字,因为它只是一种感觉,没有可量化的标准,而且闪烁着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光芒,所以很难从单一的表象立即判断出这个爱是“适宜”还是“不适宜”,或者此时此刻孩子感觉“适宜”了,那么时过境迁后孩子还会感觉“适宜”吗?比如我们很多70后父母最遗憾的事就是小时疯玩去了没有学一两样才艺,或者浅尝辄止没有坚持,以致于长大后在很多时候和场合感到超级“不适宜”!
我儿子5岁2个月时全家去北京旅游,入住的酒店餐厅角落摆放了一架钢琴,一位八九岁的小男孩用完餐就随意弹了一曲,儿子闻之有如天籁当即心生仰慕,回家就跟我提出想学琴,正好小区有一位音乐学院的钢琴老师,儿子就开始拜师学艺了,他的目标是圣诞节幼儿园搞party他可以上台弹一曲“蓝精灵”!
由于儿子动机不纯,心里没有对音乐艺术的狂热和追求,所以上了两节课后就开始闹情绪了,每天枯燥的手指练习和他梦想中行云流水无限陶醉的表演场面相差甚远,他开始坐在琴凳上磨蹭,乱按琴键,或者跟我大谈恐龙来kill
time,
我按捺着的火气就跟高压锅一样开始“噌噌噌”地冒,一次激烈火拼后小子居然直接撂蹄子说不想学了!我虽有心理准备,但实在没想到这一刻比2001年的第一场雪还来得早了一些!
其实我内心感觉他可能6岁学琴比较合适,所以看到他这么排斥练琴我想是不是立即停一下,否则在强迫坚持中不仅达不到学琴的目的,反而扼杀了他对音乐和钢琴的热爱,一颗钢琴之星还没冉冉升起就黯然陨落了,而且陪练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耐心不够,很容易发火,如果大家都没准备好,那停下来休整一下是不是比仓促前进更好一些?不过如此铩羽而归我实在心有不甘。
正当我天人交战纠结于“停还是不停”时,第二天晚上闹钟一响又到了练琴时间,儿子居然自觉坐到琴凳上等我,我故作轻松地说:“昨晚练得不错,我们看看今晚进步是不是比昨晚还大!”,儿子认真地把一首简单练习曲弹完了,虽然弹得磕磕绊绊有如摔连环跟头似地,但没弹错键,弹完他居然很羞怯地笑着对我小声说:“妈妈,我刚才都陶醉了”!!!!我好容易聚拢被震飞的五魂六魄,咬牙说出更惊为天人的话:“刚才是你在弹吗?我还以为是楼上的姐姐在弹呢!太好听了!”,一顿夸张搞笑的赞扬后,儿子进入了认真积极的练琴模式,我敏锐地感觉到他刚才从稀稀拉拉磕磕绊绊的琴声中初尝到了音乐的魅力和战胜困难的快乐!他是真的陶醉了!
很快儿子就会熟练弹奏“玛丽有只小羔羊”这首耳熟能详的曲子了,他问我:“妈妈,我才学琴的时候会弹什么?”,我说只会弹个“多”,他又问:“那现在呢?”,我说现在你会弹曲子啦,他继续问:“那才开始我能想到我会弹曲子吗?”我说才不会呢,那时你觉得好难好难,根本不可能弹得了曲子,他就满意地笑了。这样的对话重复了好几次,我感觉他每次都是在暗暗品味战胜困难而带来的喜悦和快乐,这让他有种莫名的兴奋感,这种兴奋能让他内心澎湃激动,从而对自己产生一种强烈的满意和自信,如果我决定停止练琴,那么他对这种深层次的快乐体验将至少延迟一年,所以我觉得这时候坚持比放弃,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更适宜的爱,对我来说我也感觉更舒服更适宜!
不过儿子并非像童话故事结尾那样:从此和妈妈过上了快乐幸福的学琴生活,遇到新学的曲子他感觉难,每次练琴就反复弹“玛丽有只小羔羊”,因为熟悉的,能掌控的曲子带来的成就感让他沉溺,于是我灵机一动搬出他喜欢的“武松打虎”的故事:曲子里有很多老虎,我们来一次次把他们全打死吧!儿子闻之精神大振,豪气地冲我喊道:“老板!上酒上肉!”,然后假装吃饱喝足扛着棍子上山,临行前还不忘夹瓶饮料……几次老虎打下来,一首曲子就熟练了,不过这高雅的钢琴艺术配着“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场面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到目前为止我和儿子还在学琴路上相扶相持蹒跚前进,其实最重要的是我的坚持,而我的坚持来源于我的快乐,因为我确实很喜欢很享受这个与子同行的过程,这份对儿子的爱不仅让他感到“适宜”,我也感到很舒服!
“给孩子适宜的爱”,这个题目很巧妙,因为“适宜”是一种感觉,这个感觉的判断者可以是孩子也可以是给予者比如父母,我们往往强调的是孩子感到“适宜”,其实最佳状态应该是父母和孩子都感到“适宜”,那种不顾一切倾其所有的爱太沉重,孩子承受不起,或者心猿意马被迫无奈的付出不仅大人感到不适宜,孩子其实也不需要这样的爱,“适宜”,真是一个妙词!
标签:幼儿园,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