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回答三>百科问答>海门山歌剧是怎样诞生的?

海门山歌剧是怎样诞生的?

2024-05-20 09:52:12 编辑:join 浏览量:570

海门山歌剧是怎样诞生的?

清代中期,江苏海门地区大量移民,移民就把吴歌传进沙地地区。经过海门等地方的老百姓世代口头传唱,不断修饰创造,逐渐发展成海门山歌剧。

1935年,管剑阁和丁仲皋搜集海门山歌整理成功《江口情歌》,随即编辑成专集。第二年,管剑阁搜集的长篇叙事山歌《红娘子》发表于武汉《天地人》杂志。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业余文艺演出非常活跃,发展了丰富多彩的新山歌,反映了当时老百姓的现实生活,歌颂劳动和爱情,抨击各种不合理的现象,海门山歌正式搬上舞台。

20世纪50年代,有一支由陆行白等人组成的业余演出队以叙事山歌《摇船郎》为基础,整理创作了第一个海门山歌小戏《淘米记》,受到当地人的好评。

1957年,《淘米记》又参加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1958年8月,海门县正式成立专业的海门山歌剧团。从此之后,海门山歌剧作为一个新的剧种出现。

改革开放后,海门山歌研究会成立,海门县举办首届海门山歌会唱,50多名歌手演唱山歌40多首。

宋卫香演唱海门山歌《小阿姐看中摇船郎》,随南通民间艺术团进京演出。海门山歌节举行,标志着海门山歌文化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海门山歌分两类,一类是即兴山歌,大多是农闲时随口编成,歌词有4句、6句、8句等,譬如《西北天乌云独脚撑》、《隔江看见野花红》、《东南风爽急悠悠》等;第二类是叙事山歌。歌词有10多句、几十句,乃至几百句不等,如《贩桃郎》、《摇船郎》、《绣花鞋》、《拔蒜苗》等。

叙事山歌中的系列山歌,人物、情节互相连贯,又独立成篇,如《红娘子》等。海门山歌以反映男女爱情生活题材为多,如《小阿姐看中摇船郎》、《情郎山歌》等,有“呒郎呒姐弗成歌”的说法.

有的山歌从反映农民生活的艰辛,表现农民对地主剥削的痛恨,如《望望日头望望天》、《长工苦》;还有把古人古事串成山歌,如《十字歌》等。

新中国成立后培养起来的地方剧种中,有四大剧种是我国戏曲事业的领军剧种,其中北为龙江剧、南为白剧、西为陇剧,而东就是广泛流传于江海大地的海门山歌剧。

1955年,著名海门山歌剧作家陆行白等将叙事山歌《摇船郎》整理改编成第一个山歌小戏《淘米记》,由中兴镇业余剧团首演。

1956年春节参加了海门县文艺会演,后由茅镇业余剧团演出,相继参加了市、省会演。1957年3月,《淘米记》进京参加了全国第二届民间歌舞会演。

1958年8月,海门山歌剧团成立。多年来,剧团已上演了200多个剧目。其中创作剧目30多个,代表剧目有《淘米记》、《采桃》、《俩媳妇》、《银花姑娘》、《青龙角》和《献给妈妈的歌》等。

20世纪末期,海门山歌剧团两次进京,上演了山歌剧《青龙角》和《献给妈妈的歌》。海门山歌剧的演出范围除了海门本地外,还包括整个南通地区和江苏、浙江和上海的吴语区。

海门山剧团不仅是个专业戏曲团体,也是海门山歌传播的载体,山歌发展的基地和山歌演员的人才库。

海门山歌剧曲调优美朴实,清新流畅,乡土气息浓重,有鲜明地方特色。海门山歌剧常用曲调60多首,其中以山歌调和对花调为基本调,以羽、徵调式两种声腔形成对比;由板腔、联曲两种板式结构组织而成。

海门山歌剧的板式有山歌调慢板、中板、清板、流水板、联板、紧板、叠板、快拉慢唱等九种板式,以及对花调慢板、中板、清板、宽板、云水板、简板等六种板式。

山歌剧吸收交关小调搭说唱音乐,有的用来抒情,有的用来叙事。如月月节的曲调感情充沛,意境深远,用来载歌载舞最为合适;小郎依儿来曲调活跃有弹性;香袋调曲调旋律优美,容易上口;佛祈调曲调非常灵活,不受唱词字数限制,可长可短,可紧可松,可以表达愉快个心情;打樱桃调、五更鼓儿调曲调擅长男女对歌、抒发爱情;另外有牌经调、采仙桃调等曲调油腔滑调,适合反面人物表演。

山歌剧的声腔是五声音阶,有的加进清角、变徵和变宫音,由于羽音勒调式里向非常突出,使得海门山歌剧音乐唱腔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润腔方法紧密结合叹词的运用,如嗨、唷、呀、啊、洛等,使得海门山歌具有丰富的色彩。

山歌剧的曲牌中,海门锣鼓很有特色,但是只能搭曲牌或曲子中同时使用。至于常用锣鼓经,根据京剧锣鼓稍加改动因地而用。

乐队编制是主奏乐器、基本乐器和色彩乐器,如主胡、笛子、琵琶为主奏乐器;以扬琴、大提琴、三弦、笙、中胡等为基本乐器;剩下来的是唢呐、小提琴、西洋木管、电子琴为色彩乐器。主奏二胡音量搭音乐比较高亢清脆。

山歌剧

标签:海门,歌剧,诞生

版权声明:文章由 回答三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huidasan.com/answer/89257.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