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清贫思想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7-12
生活如此丰富,可感觉越来越平淡;每天奔波忙碌,内心却缺少了勇往直前的活力和激情;追逐了这么久,却很少体会到惊喜;拥有那么多,为什么越来越没有幸福感……曾经,我被这一系列想法叩问着之时,读到了《清贫思想》这本书。
这是日本作家中野孝次写的一本书。一经问世,迅速在物质至上的日本形成了一股阅读热潮,数月在十大畅销书排行榜上蝉联榜首,榜上有名达3年之久。
这是一本有关传统文化、人生哲学的书。15个日本古典人物,用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阐释着日本文化的一个侧面:重视自己的心灵世界。这也正像中野孝次世界巡回演讲时说的,“日本并不只是世界认识的那样,沉湎于物品制造,一味崇拜金钱,追求现实的富贵荣华”,日本最值得夸耀的,就是这些古典人物身上散发的“清贫”。
主人公的思想穿越历史,面对今人,依然生机盎然。他们的共同之处是,生活尽量简朴,摆脱物欲缠绕,让心灵悠游于平和自由之境。所谓“清贫”,绝不是贫穷,而是主动放弃多余的物质追求,在简单、朴素之中体验心灵的丰盈充实,追求广阔的精神空间,也就是文中提到的“若知足,虽贫亦可名富;有财而多欲,则名之为贫”。
我读此书已无数遍,许多章节能背诵,并引发了长久深入的思考:富裕的日本人,为什么会喜欢这本书,钟情于“清贫”?
物质的极大丰富,自负的满足,将日本人引上了唯财富、唯物质的道路,忽略了精神世界的追求,人们变得自私、冷漠、亲情淡漠、前途渺茫,众所周知的过劳死、自杀频频发生在日本,人人自危,安全感顿无。由此,作者认为,物质的丰富和物质文明的发达,并不能使人得到幸福。而忽视了人的心灵需要,将会导致人的异化——人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人,成了“消费者”。日本人大概也深切体会到了这一点,所以导致了“清贫思想”的风行。
且看这些题目:“袋里有米,炉边有柴,还要什么”,“六尺草庵,悠闲无惧”,“青叶嫩叶,何等尊贵”……多么亲切、熟悉!你是不是会想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清贫”的古老记录和实践典范!所以,虽然作者文中也提到了中国文化,但我们必须非常清楚两个国度之间文化的渊源关系,否则愧对我们的祖先。
“清贫思想”,源自一颗安静的心灵。面对欲望享受,尽管纷繁复杂,坐拥自我,世界便归于宁静。
只是你要记住,拥有得越多,空间越小,容纳得就越小,也就无法享受那种大大小小有所收获之后的惊喜。反之,如果拥有得不多,就会有很大的空间,就会通过自己的双手,去赢得,去收获,那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之一。
中野孝次的《清贫思想》让我不忍释卷,也助我选择了朴素的生活。对于事业、理想,我已经学会了心平气和。对于需求,几乎降到了最低点。我愿意做一个特别能凑合的人,清贫安静地生活,看每天日出日落,听世界喧嚣的声音。
标签:清贫,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