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80后暮气沉沉有独特的时代原因房子、工作等成为80后的沉重负担高房价让“安身立命”变得代价更加高昂大多数的80后都结婚生子了,梳理他们的人生关键词,“房奴”一词不可略过。有人说:“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想象力。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中年人,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世故的,而不能体验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种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这是戳中80后焦虑的精辟之论。当每天一睁开眼就要面临一百多元甚至数百元的房贷,压力便如潮水般袭来,年轻人哪还有心情过浪漫而精致的生活?哪还有余钱追求丰富而美好的人生?【详细】社会流动性差,社会阶层的固化严重就业升职等方面存在的社会不公,也容易摧毁80后的斗志。拼爹,这是另一个关键词。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卓元称,“拼爹”现在已不是个案,“一个靠拼爹才能出头的社会,是没有希望的社会。上一代的资源优势,必须通过公平的渠道进行传递,必须给底层的人看到向上流动的希望。做到这一点,就是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拼爹流行,绝对会让其他年轻人变得心灰意冷、满腹怨气,甚至心生绝望和恨意。在这种情况下,“硕士清洁工”“城管硕士”“大学生淘粪工”“本科生清洁工”类似新闻层出不穷,高学历者理论上应该去从事知识含量较高的工作,但当高年薪或者稳定、有福利保障的“编制”摆在年轻的求职者面前,所谓的“热烈报考”只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努力想往体制内去的年轻人,被称为“稳一代”。每个年龄阶段的公民需要专属于他们的气质,但年轻人敢闯敢拼、追求不确定未来的动力,显然更依赖于社会环境与资源信心的传递。当职业流动开始出现大面积倒挂的状态,自然会障碍社会整体的活力。当稳一代称为这个时代青年人的代名词时,暮气沉沉也就不会让人惊诧。【详细】“少年老成”文化基因,让中国各时代的年轻人都暮气沉沉个性、叛逆往往不被接受暮气沉沉的不止80后,“少年老成”是中国社会普遍的文化现象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少年老成”一直是个偏褒义的词语。一个守规矩而可靠的人,会被中国人称为“老实”;如果一个人待人处事都很得当,就会被称为“老练”;一个人“老成持重”是一种为大家称道的德行。因此,对中国的青少年来说,“少年老成”是一个可欲的状态,为大家所推崇。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里,“礼”是儒家心目中 的伦理纲常和行为规范等。人们由于受“礼”的束缚,“对儿童多不能正当理解 ,不是将他当作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传 ’尽量 的灌下去 ,便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 ,说小孩懂得什么,一笔抹杀 ,不去理他 。”即使赞及小孩 ,也是推崇那种 “小时了了”的少年老成 ,对天真无邪游乐嬉玩则认为乳臭未干。古人认为儿童的生活是为成人做准备的,所以传统文化要求儿童快快结束儿童期,成人用长袍马褂将儿童打扮成成人的样子,以成人的规范要求儿童,用四书五经作为催熟剂灌输给儿童,社会规范也偏向于把年轻人塑造成中年人。孩子从小就经受等级尊卑、谨小慎微的洗礼,造就了这样一个“无青年社会”。(资料来源于《中国传统儿童游戏观探》)老成持重、老练是被称道的德行,叛逆、个性则被防范少年这一阶段,是一个人的黄金时代,是一个人最有冲劲,也最有吸引力的时代,因此,它也是一个最不稳定的时期。在一个必须像防贼骨头一般防范”个体“的文化中,它当然又是一个最为危险的、不能加以渠道化的时期,因此就成为必须被抹杀的对象。如果一个人不想被“类型化”为反面的社会角色的话,他就只好走一条社会为大家面定的路。中国人这种“伦理性”,确实给人一个很道德的民族的感觉。然而,一个人道德与否,是应该经由”自我“作出选择,以及视能否坚守这个选择而决定的。如果不经由自己的选择,也就没了个人责任可言。但中国已经形成了这种文化基因,多数人顺从了这种选择,而缺乏了少年应有的朝气和活力。(资料来源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论资排辈的社会,年轻人过早地安身立命在中国,基于个体立场的自由选择,一向稀缺。即便青少年阶段富于理想,喜欢做梦,不与现实妥协。到了年事稍长,就逐渐给社会现实将理想磨掉了,因为其必须考虑到“安身立命”。每一次个人的选择,不仅意味着选择自己的未来,同样选择了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的未来。于是,决定个体选择的,不再是个体自己,更是家庭和社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自觉不自觉地选择了巴金先生笔下的觉新。而中国的社会又讲究论资排辈,想要安身立命必须屈从于这种社会规则。资历重于能力、重于实绩、只讲先来后到,即便是引进人才,不肯及时给年青人位置、压担子,很多年青人的“黄金发展期”就会在“坐等”中丧失。而由于敬畏论资排辈的“习惯势力”,年轻人做事就会缩手缩脚,唯恐“孤立寡与”,不敢稍有“冒尖”,苦盼“媳妇熬成婆”。这种情况下,不暮气沉沉也难。西方有对“浪子回头”的宽恕和原谅的文化基因在西方,是用另外一种态度对待“少年”期的。有学者分析,俄狄浦斯神话,是儿子的一种对父辈的反叛,是从象征意义上指出西方青年一代完全确立自己的现象。自然会把“少年”时代合法化。希伯来传统中还有“浪子回头”的故事,象征意义则在于:必须让年轻人自己去经验生活,即使做出一些不负责任的事也不要紧——因为这正是少年的特权——最后必须让其自己选择回到社会权威的一方。给个性自由发展的空间,而不是由“他制他律”的方式造成“老成”或“老实”。历史传统和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年轻人可以不怕失败自由选择,保持了这一年龄段人的基本行为和价值特征,也让社会保有了自由选择和创新的活力。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青年人成反叛的一代,出现普遍“嫩绿化”现象20世纪70年代,西方出现普遍地“嫩绿化”现象。将原属于青少年阶段的理想主义行径——例如反对本国不正义的战争,反对歧视有色人种、反对大财团等,经历“安身立命”以外的种种经验。如今西方世界的中坚力量就是“嫩绿化一代”,这一代“60后”,就是从造父母的反起家,把青少年理想主义的叛逆,转变为了反战、反歧视、环保和捍卫人权的新价值,这种创新的激情也换来了这几十年科学的革命。(资料来源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容忍叛逆、释放人性的社会,青年才会有活力梁启超说过,“苟学校青年能人人磨炼其脑力,坚定之意志,倡为风气,普及全国,则诚国家无疆之福也。”青年有活力,有冲劲,是人生之幸,也是国家之幸。但让青年人有朝气,应多从社会的经济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等方面找找原因,看看我们究竟给了青年人什么,又究竟是什么妨碍着青春的绽放和梦想的放飞。释放人性、容忍青年人叛逆的社会,年轻人才不会暮气沉沉。【详细】结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乐观地看,中国社会已经从封闭走向开放。即便许多年轻人暮气沉沉,很多也是碰壁之后的选择,内心曾埋下过自由选择的种子,那埋下的种子,也终究会复活发芽…
标签:暮气沉沉,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