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学术出版巨头斯普林格出版社今年4月发表一篇撤稿声明,宣布撤回107篇发表在其旗下期刊《肿瘤生物学》上的论文,而这107篇医学论文的主要作者均来自中国。
其实这不是第一次大规模撤稿事件了。
2016年12月12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召开了2016年“捍卫科学道德反对科研不端”通报会,通报了自2015年3月开始《英国现代生物》《斯普林格》《爱思唯尔》《自然》等国际出版集团旗下的学术杂志出现的4批集中撤稿中,涉及中国作者的论文有117篇。
当然也发生过主动撤稿的事件。
2017年初,哈佛大学著名科学家梅尔顿主动撤回了2013年发表在著名科技学术期刊《细胞》上的一篇文章——随着研究的展开,他发现自己原有的结论可能是错的。这一举动在国内科技界引发了一场讨论。 其实,这并不是第一桩主动撤稿事件,也不是外国科学家独有。远的不说,2012年国际学术期刊《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发表声明称:应作者要求和主编同意,撤销了一篇来自中国学者的论文。来自中国的学者发现自己在线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有计算上的失误,主动联系期刊要求撤稿。
虽然相较于期刊大规模撤稿而言,主动撤稿并没有引起很大的轰动,但是也值得我们思考。
要回答撤稿的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同行评议。
在学术出版中流行一句话:“不出版便出局”。然而出版也并非一路坦途,它要经过层层关卡,特别是确保文章质量的同行评议——一般来说,同行评议是确保文章质量的重要手段。在美国社会科学家布鲁斯·泰尔看来,让相关领域的专家在稿件出版之前对其进行阅读和评估从长远来看可以提升这些出版物的质量,而且评审者的判断能帮助编辑来决定提交给杂志和出版社文章能否被出版。同行评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公平性,因为其选择的标准是文稿的价值而非作者的声誉或者其所属机构的名声。这样,同行评议创造了一个只有最好的著作才能被广泛分享的环境。
但任何制度都不会是完美的,同行评议也是如此。比如,同行评审中曾出现审稿专家故意毙稿,以为自己实验室或其他同行赢得发现优先权的情况。排除这些因个人道德品质带来的弊端不谈,同行评议有一个“先天不足”的弱点——评审者只是根据经验和逻辑来判断文章的结论,而非亲自验证——答主本人倾向于认为,这是一种“虚拟见证”。
大卫·柯比在《当科学遇见电影》一书中认为电影通过让大部分观众无须直接见证现象即可看到物体和事件,从而担任了“虚拟见证”技术的角色。史蒂文·夏平和西蒙·谢弗最先在他们的力作《利维坦与空气泵:霍布斯、波义耳和实验生活》中提出这种“虚拟见证”对建构公共知识的重要性。
就此而论,科研论文的同行评议专家发挥的也是“虚拟见证”功能,也就是说同行评议者,一般为某一领域的权威,代替广大科研人员和公众对论文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审阅,让那些没有亲见实验过程的科研人员相信论文中描述的实验和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但是实际上同行评议人员未必真的做到了“见证”,他们并没有一一验证被审论文的实验细节,因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同行评议的不足之处。
其次,我们还有必要说说评价体系。
在4月初大规模撤稿消息出来后,就有人谈论过我们的评价体系,比如“让拿手术刀的用论文来评职称”等,这确实表明评价体系需要改革,毕竟这次大规模撤稿事件涉及到的大多数都是医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看到,医院里的患者人满为患,作为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回答患者问题,为患者诊治疾病的医生,他们很少有时间来写论文,做项目,所以确实评价体系应该改革。
当然,我们也应该严厉打击代写论文的灰色产业,严厉处罚各类第三方机构。做学术研究的人往往很容易发现网络上存在着很多代写,代发论文的中介,我们应该对这些机构和组织进行取缔,处罚,让学术研究更风清气正。
学术造假是中国学术界"通病"。学术造假是指剽窃、抄袭、占有他人研究成果,或者伪造、修改研究数据等的学术腐败行为。学术造假首先是一种违背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的表现,是一种学风浮躁和急功近利的产物。
科技的进步发展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就了人与人的隔阂和懒惰。有什么需求直接找度娘,论文代写,论文抄袭也就见怪不怪了,文章一出来,直接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网络写手走的路子不就是复制粘贴的方式嘛。
记得有次网络上出了一款软件,输入某一关键词就会出来一段很好的句子。然而这次事件的发生,可以说是国家的一个风向标,严厉打击网络作假,论文抄袭。也是保护知识产权的一大进步。只是希望这一次刮起的打假论文风不是一吹而过,而是吹尽天下藏污纳垢处。
谢邀请。非常赞成这种举措。论文共同造假,上下勾结,骗取国家项目资金由来已久,也是个别利欲熏心专家谋取不义之财的手段和渠道。这种现象很少引发众怒,原因钱是国家的,好像没有动到老百姓的奶饹。但在科研界却是不能明说的事实。哪个行业都滋生腐败,只是有的腐败是阳春白雪,有的腐败是下里巴人罢了。
科技部这一举措,是对国家负责的的一种责任,是自我修身的一次刮骨疗毒。假论文能横行其道,必有其滋补的环境,就像车匪路霸横行,黑社会组织存在的地方,肯定社会治安管理失控。
清平世界,荡荡乾坤。老虎难生存,平头哥也别随便吃腊条了!
只有中国论文被撤稿吗?这种现象一言难尽。这些被撤的,应该有相当一部分是抄袭,但不会全是。估计也有作者自己的论文连续发布的。除了基础学科的论文外,应用学科应该更多关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被撤稿的论文应该属于学位或职称目的的比较多,长期在行业内耕耘的人,不敢这样冒天下之大不韪。为了学位和职称抄袭,必须严厉打击,既然做了这一行,就踏踏实实把学问做好。有些借口是平日工作忙,没时间搞科研。没有时间说明自己就没有余力,不要沽名钓誉,投机取巧是对辛苦付出者的打击。
现实中,对科技文献的借鉴是必须相当小心,也曾采用某知名学者的论文结论,最后是一塌糊涂。其实,不要说论文被撤稿,即使不撤稿,应用之前最好要重复实验。还有一些学者,把一篇论文中各种因素作不同组合,凑出多篇论文发表,或者不记成本和实践应用的。这种论文不算抄袭,但误导性更强。
无风不起浪,这次Springer在癌症杂志“Tumor Biology”发现了一些文章有同行评议造假的行为。于是,他们撤回了107篇论文,是的,你没看错107,破纪录了。
这种造假的手法是简单科普下,在论文投稿后,有些期刊会让投稿人(通常是论文作者之一)来推荐或者ban掉一些审稿人。在推荐审稿人的时候,都会要求提供邮箱地址。
漏洞由此产生,投稿人会提供一个假地址,这样邀请到的审稿人就是假的,他们总会给论文非常好的评价。如此操作的论文公司往往批量犯案,因此一抓就是一串,后果可谓血肉模糊。
Springer调查了Tumor Biology在2016年出版的一些论文,调查结果中说有“明确的证据”,投稿人提供的推荐审稿人名字是真的,但邮箱是假的。一些作者可能使用了号称“提供同行评议”的第三方编辑服务。
Tumor Biology在2015年的影响因子是2.9,在213个肿瘤学期刊中排名第104。现在,Tumor Biology由SAGE出版, Spinger已经把这个烫手的山芋给甩了……
Springer的官方声明中还有更多的内容:
在2015年和2016年,Tumor Biology就有一大片文章被撤稿,编辑在筛查文章的时候,发现:一个邮箱对应着很多评审专家,他们不断更换名字,来掩盖之前的评审记录。
Springer会定期审查旗下的期刊,目前与该杂志的所有者“国际肿瘤学和生物标志学会”的合同已经停止,不再续签。在2016年底,Springer就停止Tumor Biology的出版。
新出版商SAGE在1月份接手杂志时就意识到了这次的“大撤稿”。SAGE于2016年12月与杂志签订了一份合同,协议编委对其进行重新整理,并对该杂志的同行评议流程进行全面检查,使其符合SAGE惯例。
施普林格集团发言人表示,此次大规模审查涉及多个期刊,由于审查仍在进行中,目前尚不能公布具体情况。也就是说,《肿瘤生物学》很可能并不是唯一曝出大量问题的期刊。
施普林格的官方声明和 Retraction Watch 的报道均未提及此次撤稿的107篇论文来源。但从撤稿名单不难发现,遭撤稿的107篇论文全部来源于中国作者,牵扯119家国内高校、医院(其中不乏知名大学和三甲医院),另有4家海外大学、医院。
SAGE发言人也解释了这本杂志如何预防未来的假冒审查事件,具体呢就是,以后推荐审稿人只能用机构邮箱,什么QQ、163全部拜拜。
这次论文公司害死人!!
论文造假是普遍现象吧。个人观点是:
1、如果没有到问题的大规模爆发,科技部是不会过问的,毕竟涉及到的很多人,可能不是普通老师和学生。
2、彻查只是口号,杀一儆百而已。毕竟没有这么大的人力和物力,而且,很多估计上不到公检法的程度,造假人的受罚成本低,不好操作。
3、目前无法根治,也无法扭转。论文是国内主流的人才评价标准,涉及到广泛的利益群体。没有规划和布局,难动。
标签:撤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