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有数千次网约车经历的乘客,一年前,笔者就撰写了“网约车最大挑战在于各方利益纠葛”一文,对网约车发展前景表示怀疑。因为凡是缺乏共同利益的新生事物,都很难持之以恒。目前网约车的困局,不幸印证了笔者去年的预测。
正如多位“滴滴车主”所言:“滴滴公司,没有补贴,司机赚不到钱,赚不到钱,服务就跟不上,服务跟不上,乘客不满意,这样陷入恶性循环。
根据本人二年多来网络约车的经历来看,滴滴打车尚未形成整体把握市场的能力。对于各种市场外溢现象,显得比较被动。
说得更加直白一点,就是滴滴打车的整个管理层,还没有学会操控市场,在车主管理方面更是显得力不从心。滴滴打车的整个管理,包括车主薪酬、乘客费用,朝令夕改;缺乏顶层设计,摸着石头过河。
私家车参与网约车运营,看不出有任何与乘客议价的权利。约车平台一方,基本上已经垄断了一部分出行市场。在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的时候,是平台在进行价格调控,而不是车主与乘客议价。造成了车主利益被剥夺,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长此以往,要求车主提供优质服务难以为续。
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网约车平台高级管理层,需要积极“走群众路线”,下基层感受倾听一线车主以及乘客对于网约车的意见与建议。而非坐在电脑前,凭想象力或者拷贝西方的经营模式就万事大吉。
政府如何引导、监管网约车平台以及车主,网约车如何合理进行各方面的利益分配乃当务之急。不断“烧钱”或者兼并其它网约车公司形成垄断,都非明智之举。
笔者在网约车过程中,听车主反映有少数乘客恶意投诉,平台一百大板全部打在车主身上,使之有苦难言,有冤难申。少数网约车乘客素质亟待提高,乘客对于车主应有更多理解与包容。网约车公司对乘客恶意行为的制约,需要创新思维在技术上开发解决。
很多城市公交车带有公益性质政府补贴,网约车则是市场行为。若要走出困境,必须向车主一方利益倾斜。网约车公司若要走出困境,需要先做好蛋糕,而非急急忙忙做大蛋糕。
即使大目标是“垄断市场”,也还需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网约车行业发展现状如何先不提,首先了解下,美国的Uber为什么发展的还不错?
Uber旨在为用户提供更优质、更低价、实时的打车服务:
1、Uber在美国发展迅速,使用率高,对汽车的依赖性很高,用车的需求高。
2、大城市开车开的起停不起,停车费太贵。
3、价格优势,美国很多城市的出租车公司都是私人的,他们不打表,这就意味着他们会漫天要价,情形参考国内的黑车。
4、Uber现在会给每个司机固定的每小时25美元的工资。最重要的,Uber在美国已经实现盈利。
国内网约车行业如滴滴的迷茫困局在于,能否提供了更优质、更低价的打车服务:
1、中国是有名的自行车大国,尤其在近期ofo小黄车、摩拜单车等共享单车的兴起,短途选择共享单车的乘客有很多。
2、国内大城市的出租车公司几乎都有比较规范的制度约束,打表、价格公开、价格适中。
3、在机场、车站等附近,虽然打车比较困难,但只要坚持不打黑车还是可以打到出租车的。当然在机场车站等地也是网约车使用频率较高的地方,因为这两个场所停车费昂贵、停车很难。
4、说说使用场景,虽然有大数据做后盾,但网约车司机人人可以申请,没有系统的培训,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针对实时诉求,国内有专车和快车选择,所以实时并不在讨论范畴。
市场高额补贴阶段,乘客司机两得利,滴滴等网约车使用频率很高。
但剔除补贴之后,平台抽成相对较高,司机收益偏低,司机积极性降低平台活跃度下降。
滴滴出行对于国内的司机来说,更多的是提供搭车服务,补贴家用之选。所以司机肯定是欢迎的。想要平台提高活跃度,还是要从如何提高司机收益上下功夫。
司机有了收益,才有动力提高网约车的服务水平。
另一方面,搭车服务如何能更为方便的为司机乘客提供服务也是一个方面。既然偶有冒充出租车的现象出现,就说明网约车有很大的生存空间,只是需要一个过程。
一切都是利益,司机车主辛苦一天没盈利,乘客付款没享受服务。钱呢?被滴滴黑了,全球最盈利的公司可口可乐公司,利润才百分之二十,滴滴只用投资一个平台,净利润百分之二十五至百分之三十,车主挣不到钱,大家说这样的公司能长久吗?
和正规出租企业合作,有这样的局面是因为开始时就有太多的私家车注册了你们、拉底了服务质量,和出租企业就处在的敌对的一面!现在路上有了大多的车又不堵,人就少了!可以建立自己的实体出租企业,自己掏钱买车或是拉入只从事这方面的出租车,拉大产业差异化收取保证金及平台服务拥金!要不就共享汽车吧!
标签:网约车,困局,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