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獭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
旱獭属:大型啮齿动物,共有14个物种。体型粗壮,体长为500毫米,体重4-5千克。尾短为110毫米。四肢粗短,前爪发达,适于掘土。背部毛呈黄褐或淡褐色。春季毛色淡。腹部土黄色。
栖息于草原、低山丘陵区。以牧草嫩芽、根为食。秋季啃食茎、叶。一般清明出蛰。早晚活动。出蛰后十天左右开始交配,年产1次,胎产2-9仔。集群穴居,挖掘能力甚强,洞道深而复杂,多挖在岩石坡和沟谷灌丛下。从洞中推出的大量沙石堆在洞口附近,形成旱獭丘。
旱獭生活习性:
1、穴居
营家族性的同居生活,通常一个家族占据由各种类型的洞穴组成的洞群,称为家族洞群。由邻近数个家族共同组成一个群聚。家族之间的个体相互之间和睦相处。一个群聚中的个体活动小区及取食领地,可以互相重叠。个体之间的接触是相当频繁与密切的,彼此之间常常有互相迁入或迁出,重组家族的现象时常发生。
2、活动
属于白昼活动的动物,尤以早晨和黄昏最为活跃。早上出洞的时间随季节而异,一般依太阳照射到洞口来确定。每次出洞之前总是先探出头来四处张望,觉得安全后,先露出半个身子,扒在洞口晒晒太阳,然后发出鸣叫声。此时,临近的同类立即响应,一起鸣叫。
3、食物
主要以草本植物为食,喜欢吃带有露水珠的嫩草茎叶、嫩枝或草根,尤其是莎草科、禾本科和豆科植物的地上绿色的部分,偶尔也取食一些昆虫和小型啮齿动物。在农作区,它也常常偷食青裸、燕麦、油菜、洋芋等作物的禾苗、茎叶。早春,在青草尚未发芽时,则也可挖食草根。
4、冬眠
集群穴居,秋季体内积存大量脂肪,秋后闭洞处蛰眠状态,次年春季3-4月份出洞活动。
标签:旱獭,动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