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回答三>百科知识>中国人到底该怎么吃?

中国人到底该怎么吃?

2024-10-14 15:34:25 编辑:join 浏览量:512

中国人到底该怎么吃?

近期发表在权威医学杂志Lancet《柳叶刀》上的两篇文章(2017年8月29日出版,PURE研究),被好多人说是打了多少医生与营养师的脸,因为这篇文章中对主食、脂肪的态度与传统观点有颠覆性差异。该文的观点对大众有一定的误导性,是对科学研究的误读。事实上,膳食指南的推荐并没有被文中介绍的研究推翻,大多数人没有必要用脂肪替代主食。文章中提到的研究有如下问题:

1.该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低收入的体力劳动者,并不是针对我国早已脱离温饱线的大众。这样做只对部分人有益,并不适合大多数中国人。

2.该研究的数据有偏差,大多数国人碳水化合物吃得并不多。绝大多数的中国人,碳水化合物供能比都在60%以下,根本达不到研究中的77.2%。

3.该研究只说明了「脂肪和肉吃得太多、太少都不好」,并不能得出「多吃脂肪对身体好」的结论。

4.该研究说明了「饱和脂肪」没那么可怕,并不是让大家随便吃。误区

一:远离碳水化合物“柳叶刀”的两篇PURE研究文章的结果:碳水化合物摄入最多的人群——占总热量的77%,比吃碳水化合物少的人(占总热量的46%)死亡率高28%。结论:较高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会增加总死亡率的风险。因此有人提出建议:远离碳水化合物。似乎是碳水化合物占比是越低越好,中国人应该将碳水化合物占比继续降低。肉食者对素食者好象有了新的进攻武器。其实,Lancet这篇研究,可以说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达到60%以上的时候死亡率会上升,但并不能说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低于40%的时候死亡率还会下降。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低于40%,这个规律还存在吗?目前没有数据说明此点。而中国人的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现状是什么?中国人的碳水化合物供能比根本达不到60%!中国人的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进入现代以来一直在下降,在2011年就已经降到只有54.3%,目前的水平约为40-60%。由于PURE研究的参与者多来自中低收入国家,饮食内碳水化合物所占的比例本就偏高,其食物多样性根本得不到满足。而且与欧美发达国家,中国的饮食结构完全不在一个基础线上,因此其结论不能盲目外推。从整体上,推荐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是可行的,不过并不建议将这一比例降至50%以下。误区

二:无节制多吃脂肪“柳叶刀”的两篇PURE研究文章的结果:

1、脂肪的摄入量,可能降低总死亡率的风险;

2、高饱和脂肪(肥肉,椰子油等)的摄入量,可能降低中风的风险;

3、总脂肪,饱和脂肪,不饱和脂肪,和心肌梗死、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没有相关性。其中脂肪摄入最多的人群——脂肪摄入占饮食总热量的35%,在研究期间的死亡率比吃脂肪较少的人(脂肪摄入占总热量的10%)低23%。而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基本相当,甚至吃脂肪多的人群中风几率还更小。因此有人提出建议:无节制多吃脂肪。这一点更是受到无数胖子的欢呼。其实,WHO在膳食指导中提出,脂肪的摄入应该占每天总能量摄入的30%以下,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应该在10%以下。至少要保证膳食能量的20%来源于脂肪,才能不影响健康。膳食指南中从来没有说脂肪越低越好,而是将脂肪的可接受范围则是20%-30%。当然此次“柳叶刀”的文章的确有新的观点,但作为一篇文章其效能还需验证。研究的对象有一定的偏侧性,调查对象摄入脂肪的供能比(10%-35%)远低于美国和欧洲大部分地区目前的平均摄入量。脂肪摄入低的人群,同时也是碳水化合物摄入较多、蛋白质摄入较少者。有关脂肪的研究早期集中于不饱和脂肪酸。少数可用的前瞻性研究和RCTs报告,橄榄油摄入与卒中风险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一项荟萃分析结合PREDIMED试验结果显示,橄榄油摄入每增加25-g/d,卒中风险显著降低24%。橄榄油中有很高比例的单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油酸)。中国人的脂肪供能比越来越高,从1991年的21.8%,一路涨到了2011年的32%,大城市中甚至达到了36.9%;这样改变着的膳食模式,和体力活动减少一起,成为中国人近年来肥胖和慢病发病率(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爆发式增长的原因。脂肪摄入应该在饮食中居于重要位置,但应与其它食物构成一个平衡链(均衡饮食),而不是不受限制。对论文的质疑:

1)对三大营养素的研究过于粗糙,比较笼统,没有具体的食物成分分析,忽略调查人群的饮食特点(饮食习惯);

2)作为一个队列的相关性研究,它仍然存在不足,有一些因素在这个研究中没有被考虑,比如睡眠习惯,饮酒以及是否有药物的滥用等等;

3)由于PURE研究的参与者多来自中低收入国家(中东、南美、非洲和东南亚),其饮食特点也许不能外推。这些均会影响死亡风险和一些疾病的发生。因此为了更具有说服力,研究人员还需要更严谨的随机对照实验来证明他们的结论。二、中国人到底该怎么吃?营养学从来不是一门一味要求“多吃xx”、“少吃xx”的学科,而是一门讲求平衡和范围的学科。脂肪也好,碳水化合物也好,蛋白质也好,都是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比较合适。不管是一味去掉或增多脂肪,还是一味去掉碳水化合物,都不符合现代营养学的思路。营养学所谓的“少吃脂肪”,也并不是没有下限,正如前述,至少要保证膳食能量的20%来源于脂肪,才能不影响健康。WHO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总脂肪摄入量限制在总能量的30%以下,饱和脂肪供能小于能量的10%,另外也建议每天至少400克蔬菜和水果。健康饮食包含:水果,蔬菜,豆类,坚果和全谷物(例如未加工的玉米、小米、燕麦、小麦、糙米)。中国人的传统饮食特点:其中淀粉(比如米饭和馒头)占很大的比例,约占总热量的63%-67%。虽说脂肪——特别是动物脂肪,一直被认为对心血管不好,但减少脂肪摄入的建议通常都是针对欧美国家人群,因为他们本身都普遍摄入较高的脂肪。而对亚洲国家的人来说,我们的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比例较高,所以饮食建议应该更关注在减少淀粉摄入上。淀粉摄入过多会升高血糖,容易导致超重和糖尿病,而这两项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子。对于主要吃淀粉的人来说,适当用脂肪替代淀粉会带来更多健康益处。中国2016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引用了2013年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其中建议:碳水化合物可接受供能范围在50%-65%,总脂肪供能在20%-30%,蛋白质10-15%,饱和脂肪低于10%。这些都是基于中国人目前饮食特点而提出的指南,目前这些意见暂时并不需要进行修正。部分内容来自:清风医师脑血管病预防与治疗;知乎KellyWeaver公共卫生与健康;耿大人蓝鲸健康平台;李娟甘蔚知识分子

标签:中国

版权声明:文章由 回答三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huidasan.com/article/301003.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