蛾眼结构植入纺织面料 少用染色剂也能显色深

时间:2024-12-29 04:12:45 作者:水韵 热度:

往深色面料上滴点水,湿润区域的颜色看起来深了很多,水一干就又恢复原样。背后的光学原理,是科研人员研发增深剂的灵感之一。

7月12日,嘉兴海宁,在浙江科峰有机硅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内,两块使用同类材质、等量染色剂的面料摆放在记者面前,肉眼可见二者颜色一深一浅,手感却别无二致。

“唯一的变量在于,深色那块在加工过程中用了‘仿蛾眼’增深剂。”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项目推进部经理、浙江理工大学绍兴柯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雷博士向记者介绍,“仿蛾眼”增深剂不参与染色,但可在不增加染料用量的前提下,利用光学原理提高面料的视觉深度。达到相同的特深色效果,相比纯靠染色,它可节约30%左右的染料。

前不久,由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科峰有机硅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红绿蓝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浙江理工大学绍兴柯桥研究院、浙江理工大学上虞工业技术研究院共同承担的《色光可控的“仿蛾眼”面料高效增深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通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鉴定,被认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探索高效增深新型结构

色彩是时尚纺织的组成元素,既是纺织品图案和款式的灵魂,又象征着纺织品的区域文化和人文特性。其中,深色尤其是特深色面料独有的视觉美感使其在国际市场长盛不衰。

然而,加工深色面料时,染料用量多,还会受到饱和上染的限制,这不仅造成面料浮色多、易褪色,而且存在染料浪费、水污染严重等问题。

作为“仿蛾眼”增深剂技术负责人,杨雷介绍,目前,市面上常用的增深剂是硅油类,我国增深硅油的应用有十余年历史,有很多更新换代的产品面世。但这类产品的增深率还是较低,会使面料手感油腻、易纰裂,而且色光易发生改变,成品色光不可控。

“增深现象其实很常见。比方布匹浸水后,颜色的视觉深度就加深了。”杨雷解释道,人眼看到的面料颜色,其实是面料直接反射的无色自然光和染料选择吸收形成的有色光的混合光。当面料表面沾水后,直接反射的无色光比重减少,由于能量守恒,染料选择吸收而成的有色光比重随之增大,使得面料颜色看起来更深。

在增深剂的研究方面,韩国、日本等国居优势地位,我国的增深专用化学品和产品质量距韩、日仍有明显差距,高端增深剂此前长期依赖进口。对高效增深新结构的探索,以及对定量增深和增深色光控制机制的系统研究,被认为是国内增深剂研发的短板。

2015年开始,杨雷团队开始设想研发新型增深剂,经过摸索试验,逐渐明确“仿蛾眼”结构减反射增深及色光调控机制,开发了增深率高、色光可控的非硅类“仿蛾眼”增深产品及相关加工技术。团队以纳米球形乳胶粒为结构单元,对面料表面进行“改造”,实现了“仿蛾眼”结构高效增深面料的技术方案。

仿生蛾眼呈现视觉魔术

自然界中,蛾类通常在夜间行动,特殊的眼部构造使其双眼具备超低反射率,在夜间也能捕捉到微弱的光线。在电子屏幕、光伏电池等领域,蛾眼仿生技术均有应用前景。

“微观视角下,蛾眼表面是一层排列紧密的纳米凸起结构,会让光线折射率沿深度方向呈连续变化,以致大部分的光会被吸收,只有极少量的光会被反射。”杨雷说,表现在面料上,这就像场视觉魔术。

经过数年研发,联合团队通过调控乳化剂用量及共聚组成,制备出特定粒径的高热保形能力的纳米聚丙烯酸酯乳液,将其在一定用量下对织物进行整理,在织物纤维表面形成“仿蛾眼”增深结构,赋予面料色光可控的浓色效果。

“调制有效的助剂配方以及确保在不同的加工设备及温度等环境参数下保持增深效果,都要经过反复试验。”浙江科峰有机硅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剑浩笑称,为此,研发测试期间,联合团队实验做到深夜是家常便饭。

柯桥区科技局副书记、副局长俞锡锋介绍,绍兴柯桥是国内极具代表性的纺织产业集群基地,拥有纺织企业 8000余家,可为创新技术和产品提供成果落地和演练的场所,作为整个纺织创新生态中的重要链节。

杨雷介绍,基于“仿蛾眼”面料高效增深系列技术,团队联合企业目前已建成年产1万吨增深系列产品的生产线,生产运行稳定,实现了高端增深产品的进口替代。“仿蛾眼”增深剂已在30余家推广应用,提升产品的色深、色牢度、手感、外观等应用指标。下一步,联合团队将持续优化技术工艺,推广“仿蛾眼”增深剂的应用,助力纺织印染行业绿色化发展。


站长声明:以上关于【蛾眼结构植入纺织面料 少用染色剂也能显色深- 】的内容是由各互联网用户贡献并自行上传的,我们新闻网站并不拥有所有权的故也不会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您发现具有涉嫌版权及其它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至:1@qq.com 进行相关的举报,本站人员会在2~3个工作日内亲自联系您,一经查实我们将立刻删除相关的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