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战我不加评论,要说反侵略战争,我认为抗日战争是一场完胜的战争,是中国巨龙复苏的象征。再就是抗美援朝战争,象征中国人民有能力打败任何帝国主义强权,一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还有抗美援越,对印自卫还击战等等。一次次的完胜战役,是我国一步步走向强大的表现。
🌹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决策并指挥的“三大战役”,是取得全胜震惊世界的著名战役!
📒朋友!可曾记得,人民解放军经两年的奋战,消灭国民党200多万军队,其主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要地,主力决战时机已成熟。
📔毛泽东和军委抓住时机,连续性的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朋友!记得吧,1948年9月,毛泽东和军委命令“四野”发起了“辽沈战役”。四野解放军速克锦州,“关门打狗”,随既“顺手牵羊,挥师东进”,鏖战辽西。被围的长春守敌,一部起义,一部投降。11月2曰,攻克沈阳,东北全境解放。辽沈战役,使解放军第一次在数量上取得了优势。
📔辽沈战役刚结束,淮海战役打响。“二野”和“三野”,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与蒋介石的主力决战。历时65天,歼敌55.5万,奠定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在淮海战役时,东北百万大军挥师入关,与华北解放军联合发起“平津战役”:“先打两头,后取中间”,迫使付作义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使华北全境解放。
📔三大战役,歼灭和改编了国民党主力150多万人,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决策并指挥的“三大战役”,是中外军事史上的奇迹!是古今所有战役的“艺术杰作”!
有史以来,人类战争无数。其中,获胜的一方绝大多数都使用了“奇兵“之战法。诸如在世界战争史上享有“神奇”战争之称的一一汉尼拔“骑象翻山”奇袭意大利之战就是“奇兵”之战法的精典战例。
公元前218年,迦太基共和国伊比利总督汉尼拔将军对罗马发起进攻。他将军队留出一部分保卫迦太基本国,自己则带领9万步兵、1.2万骑兵、40头战象长驱直入罗马。
在当时,从伊比利半岛到意大利半岛有三条道路:一是走海路,由地中海东航可至,但罗马掌握着地中海的治海权,若强行突破,损失会很大;二是走陆路,沿利久立海沿岸的陆路东进而至,这条路较方便可行,但会失去“奇兵“的效果;
三是走山路,越过比利牛斯山、阿尔卑斯山,这几乎不可能,且不说当时部队装备、交通工具落后,即使是一支现代化军队跨越阿尔卑斯山脉,在那样的天气与地形下也是相当困难的。
当时,罗马人认为迦太基人进攻的第三条路根本不通。他们决定由圣普罗斯率领四个军团由海路攻打迦太基本国;另一路由史奇皮欧率领相同兵力由陆路阻塞汉尼拔,并继续攻进伊比利本土,再两路合击,直捣首府;而在第三条路上却没有派兵设防。
这一计划用现代军事观点来看是典型的稳妥战法,颇为谨慎、完备、行之有效,但被汉尼拔一一跨越阿尔卑斯山的奇谋彻底击碎。难以想象,部队历经万难,横跨阿尔卑斯山后,只剩下2万步兵、6干骑兵、几头战象,即出发时的三分之一兵力。
当然,更震惊的要数罗马人了,当看到汉尼拔从天而降的军队出现在面前时,再多的补救也来不及了。他们紧急召回史奇皮欧兵团、圣普罗斯兵团,但在汉尼拔的“奇兵“与“战象”气势下,攻击力全失,几乎溃不成军,这场大战汉尼拔以少胜多,获得全胜。
战争中谁将“奇兵“演化的好、演化的精,谁就将赢得战争的主动。汉尼拔演绎了“奇兵”战法,无疑是战场高手中的神操作,取得战役胜利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这顶获取战争完胜的桂冠,老铁要奉送给一超独霸的美军,在其发动的“洗衣粉”战争中,仅付出几十名士兵生命的代价,就赢得了摧毁伊拉克国家体制彻底征消灭了伊拉克军队和政权的完胜。被美国和美军的粉丝们作为美军强大的“最有力”的例证。
这场本不该发生的战争,是由被美国以一小瓶类似洗衣粉的东西为证据,以伊拉克持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在几乎全世界反对的情况下,违反安理决议发动的,也许是美国预测到自己将获得这种卓越战绩以镇慑世界吧?其实就是想打掉萨达姆对海湾石油,这个石油美元霸基础的威胁,于2003年对伊拉克发动大规模立体入侵战争。
这是一场世界有史以来最奇葩的战争!
战争的一开始美军的【战斧】巡航弹就像归巢的乌鸦一样准确的找到伊拉克所有关键节点目标,轻松愉快的逐个点名一一拔除,让伊拉克从统帅萨达姆到一线作战单元谁都不知道对方的情况和意图,统帅感觉他的军队突然都蒸发了;每个作战单元都以为自己是在孤军作战,其它部队不是已经被消灭就是投降了,反正都是美军想让他们得到的信息,还打什么打,也投降吧!
探空雷达和防空导弹都被【战斧】做手术切除了,挨空袭了,伊军的高炮就对空瞎打盲射,也不知击落了几只乌鸦?防御费卢杰的共和国卫队麦地娜师作战最勇猛顽强,精锐的坦克部队却被迫在必须的追击作战中,T72坦克一辆一辆的被美军退却中的M1A2打爆,最终整支坦克部队在被美军逼迫的进攻作战中被消灭,而M1A2却毫无损伤,原来是TMD伊军的T72速度此对手慢太多,而坦克炮的射程也比对手差的太多,不往前冲就只能挨打,往前冲又比对手后撤慢还是打不着,这就是奇葩的美军退却中歼敌。
这种奇葩的战场态势和美军获得如此不对称优势,赢得如此愉快的打败伊拉克这个“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的完胜的条件,原来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
一. 在此战之前伊拉克遭受了十多年安理会制裁,允许它出口的石油只能换点国民的食品,这就是当年有名的石油换食品计划,让伊拉克的军备无法做到任何更新加强。
二. 还有美国声称伊拉克持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伊拉进行了一轮接一轮没完没了的核查,该查的没查着,伊拉克的所有关键目标倒是被老美查了个底掉,早就给【战斧】标定好了座标。
三. 十多年的政治渗透已经在伊拉克民心中把萨达姆打扮成了制造伊拉克困境,十恶不赦的暴君,美国从此就开始给不服从其霸权奴役的政权扣上独裁暴政帽子的政治戏法,曾经给国民带来许多福利的萨达姆在伊拉克彻底臭了,失去了许多被美国宣传蛊惑民众的支持,让美军获胜就更容易了。
四.美国不顾盟友土耳其的强烈反对,在伊拉克北部扶植库尔德反政府武装势力,又给萨达姆政府制造了个强大的内部敌人,美军还在此建立禁飞区,禁止伊空军对地面反分裂作战提供支援,让伊政府这个敌人更强大。
总之,在“洗衣粉”战争之前,伊拉克已经是被美国借安理制裁的机会五花大绑的饿的摇摇欲坠的猪,强大的美军的作战任务就是上去一刀结果了它,就完美的获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几十个士兵的牺牲换取了这场大规模“战争”的完胜就是在冷兵器时代也是绝无仅有的了吧?
说到完胜就不得不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法国战役,这场战役的结局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甚至连德军最高统帅部也没有料想到这样的结局。德军在数量和质量都不占很大优势的情况下竟然以微不足道的代价全歼了法国、荷兰和比利时军队,英军主力虽然从敦刻尔克撤退了,但是丢掉了所有的武器装备。此战德国一举奠定了欧洲大陆的领导地位。
德军在此战投入了132个师,分为三个集团军群,两个用于主要进攻,另一个负责牵制进攻(牵制马奇诺防线),其中93个师投入最初的进攻,39个师作为德军最高统帅部的预备队,由于战事特别顺利,这些预备队大部分都没有投入战斗。德军的总兵力在300万人左右,拥有坦克2400辆,飞机3800架。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就是德军的10个装甲师和6个摩托化师,尽管它只占德军总兵力的十分之一。
联军则拥有134个师,分别是93个法国师、22个比利时师、10个英国师和9个荷兰师,包括6个装甲师和24个摩托化师,总兵力330万人,坦克3100辆(算上老式坦克则是5000辆),飞机2800架。联军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大量的炮兵部队,尤其是重炮部队,拥有大约14000门火炮,几乎是德军的两倍。额外需要指出的是,法军在后方已经动员了400万军人,正在组建更多的部队,但是投入前线需要时间。
从兵力对比上来看,德军除了在空军方面拥有较大的优势外,其他方面基本都不占优势,尤其是在陆军方面,德军一半左右的师都是新组建的单位,训练水平很低,战斗力较差,难以担负进攻任务,所以德军征召了大量参加过一战的老兵,占到了总兵力的四分之一。而联军大部分都是现役师,训练充足,即便是预备役师的训练程度也要比德军的新建师好很多。德军地面部队唯一的优势就是装甲部队,不同于联军将坦克分散给步兵使用,德军的坦克都是编成装甲师、集群以集中投入作战,这使得德军具有远比联军强大的快速突击能力,这成为德军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
最终的结果就是德军仅以伤亡15万人代价,彻底打败了联军部队,联军伤亡35万人,被俘190万人,与取得的胜利相比,德军的损失简直不成比例,这应该是二战德军取得的最完美的胜利,他们打败的是号称欧洲最强的陆军的法国陆军以及它的盟军。尤其需要强调的是,这并非是一场类似对苏那样的突袭进攻,是在双方都已经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取得的,这是德军在战略和战术上的巨大胜利。
讲两个吧,一个现代的,一个古代的,都是意义重大的完胜之战。
现代:1962年的中印自卫反击战,从过程到结果,堪称近代战争史上完胜的战争。
战争背景
战争的背景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纠纷,由于英国统治印度时期擅自划定的“麦克马洪线”,成为隐患。中国从来没有承认过“麦克马洪线”,但到了印度独立后,变本加厉,继续蚕食,中国尝试和平解决无效,眼看印军咄咄逼人,开始备战。
战争过程
战争其实只持续了30天。10月20日,印军发起进攻,早有准备的中国军队开始自卫反击,势如破竹,到了28日,反击已实际上停止,因为进度太快超出预料。印度并不甘心失败,继续集结兵力,在11月14日,再次在边境发动全线进攻,结果仍然是惨败,到了11月21日,中国主动停火后撤,释放被俘人员。
战役结果
印军被歼灭3个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歼灭印军3个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歼灭印军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毙伤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4885人,俘印军第7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
中国边防部队阵亡722人(其中军官82名、士兵640名),负伤697人(其中军官173名、士兵524名)。
以上是战争概况,为什么叫完胜?来分析一下。
战争前,印军集结了2.2万余人兵力,连续向中国边防部队挑衅,打死打伤47人。
大兵压境之下,印度自信满满,在与中国政府谈判时,开出了:麦克马洪线以南全部归印度,中方在此基础之上另行割让10万平方公里左右的领土。这样比八国联军还要无理的条件。
此时中国早已不是彼时大清,如何能忍?中国虽不情愿打,又不得不打!
1962年10月20日,中国边防部队再也忍无可忍,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终于打响。
第一阶段的作战,最重要的是克节朗河谷战役,这是中国军队的当面之敌。
克节朗河谷战役中,中国边防部队面对的是号称印军王牌的第七旅,这个旅在二战中曾和轴心国三国军队都作战过,号称“打遍欧亚的劲旅”,有着100多年的历史,历经百战,功勋显赫。其中一营官兵是第九廓尔喀联队,廓尔喀雇佣兵是世界闻名的外籍雇佣兵团,以悍不畏死著称,作战非常勇敢,直到现在,印度和英国每年都还要招募廓尔喀雇佣兵。
第七旅旅长达尔维少将参加了二战,对日军作战取得过战绩,是在军事学院毕业后从低级军官一步步锻炼上来的,当时正当壮年,年初刚刚调任第七旅旅长,看中的就是他的军事经验,被认为是印军中的军事人才。
对这样的对手,解放军也很重视,对敌人战斗力的预估是:大致相当于国民党普通嫡系部队的战力。
可是等战斗打完,评价变成了:略强于国民党保安团。
为什么?因为战斗过程出人意料的顺利。
解放军在三个小时内就拿下了第七旅固守的克节朗河谷,24小时内就全歼了号称王牌的印军第七旅,旅长达尔维准将被活捉,整场战斗,甚至没有空军的掩护。
这当中,固然有解放军战术得当,将士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原因,也有印军部署失当,间距过大,缺乏掩护等战术失误,但如此顺利的作战,出乎战前的预判,难怪战后对印军的评价从中央军嫡系变成了保安团级别。
克节朗河谷战役,葬送了印军的王牌旅,直接把印军打懵。这只是其中一场经典的闪击战,之后的战争中,解放军还是势如破竹,印军精锐尽失,印度政府甚至已开始准备新德里防御战。。
中印自卫反击战,维持了中印之间50年的和平,如果不打这一仗,则相当于要在北面西面和南面同时应对军事威胁,确实有点吃力,而有了和平的基础,到了几十年后的今天,中国才能变得愈加强大,它的意义是深远的。
刘伯承元帅的一句话,讲得非常好:打的时候,要以“雄狮搏鸡”之势来打。这场战争,堪称是中国完胜的经典之战。
以上是现代的,再讲个古代的。
万历三大征中的抗倭援朝战争,一大批日本战国名将灰头土脸,侵朝日军损兵折将,志得意满的丰臣秀吉被狠狠打脸,忧愤交加,最终病死,原本称霸日本的丰臣氏就此衰落,最终被保全实力趁机崛起的德川家康族灭,德川家康由此开启江户幕府,统治日本200多年,这都是由于这场明军的抗日战争所导致。
这场战争断断续续持续了7年,分为第一次和第二次战争,在第一次战争中,明军的表现尤其突出。
这场战争,如果改写成电影剧本,那也是相当精彩。
介绍一下反派的大BOSS,丰臣秀吉,以为自己是类似灭霸一般的存在,只要打个响指,就能统一世界。
1590年,统一日本,成为日本实际统治者的丰臣秀吉把目光转向了朝鲜,朝鲜只是他一个小小的目标,他真正的目的,是想要灭亡大明,称霸世界。
为此,丰臣秀吉经过一年准备,发动16万大军登陆朝鲜,他的算盘打得很响,灭亡朝鲜后,下一个目标就是大明。
大BOSS不会轻易出手,出场的都是他手下的小BOSS,当时日本经过战国洗礼,涌现出了一大批战国名将,比如加藤清正、小西行长、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岛津义弘、上杉景胜等等,都是久经沙场的名将,各有各的绰号,名头一个比一个响亮。
电影开场。
地点:朝鲜
人物:朝鲜军民和日本侵略军
画面:日军挥师疾进,势如破竹,朝鲜大大小小城池接连陷落,军队溃散,百姓流离失所,惨不忍睹。
朝鲜当时承平日久,已200多年不知兵事,在如狼似虎的日军面前节节溃败,汉城、平壤先后被弃守,朝鲜国王已逃到鸭绿江边,向大明请求“渡江内附”,意思就是国家我不要了,让我过来当个难民就好。
这就是一般电影中开场的反派肆虐,烧杀捋掠的场面。当然,开头都是渲染气氛,因为正派还没出场。
地点:北京大明皇宫
人物:万历皇帝与群臣
画面:御前会议上,万历一锤定音,下令发兵抗倭援朝。
自己的属国朝鲜遭受如此摧残,正义之士再也无法容忍,正派迅速做出反应,大BOSS大明万历皇帝做出决断,派大明天兵入朝平倭。当然,正派大BOSS更加不会亲自出手,他指派名将李如松领大军出马,要将这群小丑赶下大海。虽然还有宋英昌经略军务,不过李如松才是实际上的主角。
兵力是多少呢?4万多人。
4万对16万,是不是有点悬殊?很正常,电影里的情节都是这样,正派永远是人少的一方,不然怎么表现出孤胆英雄的实力。
4万明军就这样雄赳赳气昂昂地开过鸭绿江,保家卫国打倭寇。
按照一般电影情节,正派会先受到点挫折,事实也是如此。
地点:朝鲜明军大营
人物:副总兵祖承训,提督李如松,及账下诸将。
画面:祖承训自请处罚,李如松为稳定军心,向朝廷建议允许其戴罪立功。
明军第一批入朝的副总兵祖承训由于轻敌冒进,在平壤吃了败仗,损兵折将,兵败而归,差点被军法从事,幸亏诸将苦苦哀求,主帅李如松才免其一死,戴罪立功。
不过随着李如松抵达,这一切都变了,相当于正派终于拿到了神器或者是集齐了龙珠,明军有了主心骨。
地点:平壤城下
人物:明军及日军
画面:明军完成集结,准备攻城。
李如松第一仗,进攻日军名将小西行长第一军团的驻城平壤,小西手下第一军团有15000人左右,明军是4万多,人数上明军是占据优势,不过这是攻城战,平壤是朝鲜重镇,防守严密,易守难攻,对攻方而言,并不轻松。
李如松使用巧计,摆出阵势强攻南北门,却由祖承训率领手下套上朝鲜军服进攻西门,守城日军被麻痹,祖承训一举破城,日军崩溃。最后战果,一万五千多人的日军死伤一万一千多,溃不成军地跑回朝鲜王京,也就是汉城。
小BOSS初试锋芒,就震动中日朝三国,李如松因克复平壤之功,被推为一时名将。
地点:朝鲜王京(汉城)
人物:日军诸大名
画面:各名将愁眉苦脸,束手无策。
反派不可能被一场失利打服,众反派小BOSS被吓破了胆,又怕被一一击破,纷纷从各自的驻城聚集到汉城,打算与明军决一死战。
地点:砺石岭
人物:明军查大受部,日军立花宗茂部
画面:两支小规模部队遭遇,立即开始作战。
碧蹄馆之战是一场不在预料中的遭遇战,起因是明军查大受、祖承训等率领的侦察部队与日军巡逻队立花宗茂部遭遇,两军在距汉城不远的砺石岭大打出手,结果是号称“西国无双”的日军勇将立花宗茂被无情击败,他本人盔甲上挂满了箭支,大败而归。王京城内的日军得到消息后,倾巢而出,查大受等明军来不及撤退,被兵分几路的日军包围在碧蹄馆。
地点:行军途中
人物:李如松
画面:李如松接到查大受派人报告,在砺石岭击败日军,请求李如松速速进兵。
镜头切换到李如松,查大受取胜后派人报告,汉城日军不堪一击,加上朝鲜方面有流言,汉城的日军已撤退。李如松艺高人胆大,不等大军开拔,带着自己手下4500余人直奔汉城,中途,作为名将的李如松作出了棋高一着的部署,分出1000人由杨元带领,留驻开城。
行军路上,李如松再次接到报告,数万日军出动,查大受来不及撤退,将要被包围在碧蹄馆。BOSS光环这时候出现,李如松没有停下来等待援军,而是快马加鞭,赶到碧蹄馆,与手下一起对抗日军,这时候的兵力对比是明军4500多人对日军5万多人,英雄本色显露无疑。
地点:碧蹄馆战场
人物:李如松、查大受、祖承训等明军4500余人,日军5万余人
画面:面对绝对优势的日军,明军浴血奋战。
李如松调度有方,进退有度,真名将也。
《征韩伟略》:而如松兵有节制,进退自在。明军个个爆发出了强大的战斗力,依靠重型火器,节节抵抗,忙而不乱。
画面:日军一大力武士,在在交战时用锋利的太刀砍中一名辽东骑兵三次,但都被明军的盔甲弹了回来,无法伤到对方,差点被对方反杀,幸而被同伴搭救。
日军毕竟人多,重重包围之下,明军逐渐不支,出现了危险的场面。
画面:日军中也有悍不畏死之辈,一员金甲倭将率所部直逼李如松帅旗,试图斩将夺旗,这是立花宗茂军中勇将小野成幸。明军人少,顾此失彼,在他万岁冲锋之下,竟然一时无法抵挡。眼看李如松情况危急,护卫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梅一箭将小野成幸射于马下,被士兵抢回后伤重而死,李如松得以转危为安。
画面:李如松的爱将李有升,为了保护李如松,被日军的钩子钩下马来,惨遭肢解,为国捐躯。
画面:关键时刻,日本背后出现骚动,原来是留驻开城的杨元得到李如松被包围的消息,等不及汇合大军,率领自己手下1000骑兵火速驰援战场,从日军背后杀入,打开了缺口,日军腹背受敌,不明情况,趁这个机会,趁这个机会,李如松指挥部队突围,得以全身而退。
日军以十倍兵力包围明军,却还让李如松得以全身而退,一帮子战国名将的脸都没地方搁,此后日军再不敢出战,开始与大明议和。
入朝后耀武扬威的日军,经受接连两次打击之后,缩手缩脚,虽然还是有兵力优势,却再也不敢出动,绰号震天响的诸位战国名将,也成了缩头乌龟,以四万兵力对近十六万兵力,明军完胜。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革命史上举世无双的伟大壮举——两万五千里长征。
在中央根据地,鄂豫皖根据地,湘鄂赣等许多的革命根据地相继建立以后,蒋介石把我们这些根据地作为他的眼中钉,并且进行了多次的“围剿”,红军战士先后粉碎了国民党的4次“围剿”以后,人数发展到了30万人,并且许多根据地都开始连成一片,形势大好。但是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中央红军不得不从福建江西地区的中央根据地撤出来,保护有生力量,进行了踏上了长征的路程,这一壮举开始于1934年的10月份。
在中央红军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前后期间其他地区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也进行了战略性转移。中央红军在长征的途中,最先遇到的阻碍就是蒋介石的四道封锁线,四道封锁线不乏有陈济棠,李宗仁,白崇禧这样的国民党名将把关。红军突破了四道封锁线,但是部队的人数却大大减少,陷入危机关头,红军的命运面临转折点。这时候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地区进发,原来准备北上的红军,突然改变了方向,强渡乌江,占领了贵州遵义。在遵义召开了具有命运转折点意义的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新的领导,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红军采取灵活的行动战略。四渡赤水,强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都成为长征路上的经典战役。只要一提起来都让人不由肃然起敬,对红军战士的精神升起无限的敬佩之情。四渡赤水更是被毛泽东同志当作他生平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历经艰难险阻,爬雪山,过草地之后,中央红军胜利到达了陕甘革命根据地吴起镇,这时是1935年10月。一年以后,1936年的10月22日经过长途转战的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宣告了两万5千里长征的结束。
发生在80多年前,红军部队,为了挽救革命危机进行的这一次战略大转移,战士们靠着自己的双腿,历经两年时间,经过了十几个省,走过了25,000里,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最终在西北胜利会师。这是一次史无前例,又举世无双的壮举,是红军战士用双脚谱下的光辉史诗。长征的胜利结束,为我国革命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全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开始了,毛泽东同志曾这样评价长征。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他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而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宣告结束。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取得完全胜利的大会战役是“湘西会战”,日本叫作“芷江作战”,共产党称“雪峰山战役”。1945年春发生在湖南省以雪峰山为中心的广大湘中和湘西地区,中国军队总司令是何应钦,前线总指挥是国民革命军第74军军长王耀武将军,国民党军队共计19个师,有20万兵力。日本军队的总司令为冈村宁次,日本军队总兵力12万,日军从广西北部、湖南南部、湖南中东部地区,分成北、中、南三路进犯资水流域和沅水流域的雪峰山脉,主要是想攻战芷江机场,以做最后垂死挣扎,其目的只有一个:抢占芷江机场,直接威胁重庆,并迫使中国国民政府投降。中国立刻从湖北西部,贵州,四川,广西,云南各省调用兵力,还从绚甸战场抽调部分中国远征军,空降于湖南芷江机场,还有芷江机场美国盟军空军飞虎队参战,这是中美合作协同作战取得最后胜利的典范。会战共持续了近4个月,于1945年6月底前结束。湘西会战日军共死伤8万,中国军队死伤6万,其主战场分布在现在的湖南省安化、新化、冷水江、涟源、新邵、邵阳、隆回、洞口、武冈、溆浦和洪江等县市。“湘西会战”是中国正面战场中最后一次大会战,也是中国军队唯一取得的全面大胜利,它彻底地粉碎和消灭了日军主力,致使日军全面放弃广西全境回缩到湖南省衡阳、长沙、岳阳等城市,退守京汉线以东一带,从此日军再无反攻能力,两个月之后,日本天皇被迫宣告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司令官冈村宁次在湖南芷江分别向中、美、苏、英四国递交投降国书,正式向盟军请降。“湘西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战场的彻底失败。
对印自卫反击战!
中印之间的冲突,可以追溯到英属印度时期。那时候,英国人搞了一个“麦克马洪线”擅自将中国的领土划给印度。对于“麦克马洪线”我国从来没有承认过。不过,印度独立以后,却以此为借口,侵占我领土,并在边界制造冲突。
初期,我国忙于应对抗美援朝等事务,印度趁此机会入侵西藏地区。我国之后虽然多次在外交层面提出交涉,印度置之不理。而中苏在六十年代开始出现矛盾,印度自以为有苏联撑腰,根本不把中国放在眼里。
于是,在1962年10月20日 - 11月21日 期间,我国对印度发动自卫反击战。
而此时,苏联正忙于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10月14日 - 11月20日)。我国趁着苏联没有精力顾及印度,果断出手,教印度如何作人。
1962年9月~10月上旬,印度率先进攻驻守在"麦克马洪线"以北的我军,造成我军47人伤亡。同时,分东西两段,对我军进行炮击,妄图占领我大片领土。
1962年10月20日-至28日,我军开始第一阶段反击。当时的兵力配置如下:
我军:西藏军区集结了四个步团,新疆军区集结了1个团,共计13000人。
印军分两段部署,在东段:部署了1个军部、1个师部、3个旅部、15个步兵营,约1.6万余人。西段:部署了1个旅部、6个步兵营、1个机枪营及若十配属分队,约5600余人。共计2.2万人。
1962年11月16日---至21日,我军开始第二阶段反击。兵力配置如下:
我军西藏为8个步兵团,3个炮团,兵力约为26000人左右。
印军为2个师,9个旅,炮兵和装甲兵各一部,兵力约为30000人。
我军都是百战之师,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上层指挥官大都是老红军,作战经验丰富。而印度军队基本上没有经历过大战,二战时,也没有实际参战。所以,我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击溃印度军队。
结果,印军三个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被我军全歼;三个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被我军打残。打死印军旅长一名: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俘虏印军旅长一名:第7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
最终,我军以1460人伤亡的代价,击毙印军4885人,俘虏印军3968人。同时,还缴获了大量印度军队物资。
此战后,印军被打出了心理阴影!
1,将整整一代印度军人“打怕”,就算是到了1979年中越自卫反击战时,印军都不敢趁机生事。
2,印度学会看我们的脸色。在之后的印巴矛盾时,我国的话很有分量,甚至可以暂时阻止印军攻势。
3,此战,给中印边境带来了50多年的和平。我军以最小的伤亡,赶在天气变恶劣时,给与印军致命打击。
(文|勇战王聊历史)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火烧曹军,从而确立三国鼎立格局。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
标签:太刀,无双,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