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地查了下资料,我去……
1、如是我闻,这是按照梵文的语序翻译成的汉语句子,意思是"我是这样听佛说的",但原文没有"佛"字,如果勉强翻译符合原文一些,该是"我这么听说"。
2、每部佛经经文之初的常用的语句。又译:闻如是、我闻如是。依传统的说法:佛灭后不久,有五百阿罗汉于王舍城举行第一次结集。其时阿难于会众前诵出经文,而在诵出经文之前,先言:如是我闻。以表示此下所诵乃直接从佛陀处所亲闻。
所谓:如是。指经中所述之内容。我闻:意为阿难自佛处闻得。又,如是,也是信顺之辞。信则如是,不信则不如是。因此如是意为信赖所闻之法。我闻则指,能持之人。此即以如是为信成就,我闻为闻成就,故如是我闻乃欲令人信受此经说之语。
对於「如是我闻」一语,经论中屡有述及。其中对於为何置如是语於经首 ?《大智度论》卷一认为,佛教以信为第一,信佛法则能入佛教,理解佛法, 得受佛法之功德利益;而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故为先使信 受经言,乃於经首置如是语。至於其意义《大智度论》卷二认为佛教徒应依止 经典中的法,法并非仅指佛所说者,除佛陀所说者外,也有由佛弟子、仙人、 诸天及化人等所说的法。为令信顺此等为正法,并使佛灭度后,法永远不失, 永远正确地传於后世,故释尊对阿难言,须於经典卷首加上「如是我闻」一语 。
此外,《佛地经论》卷一谓(大正26.291c):「如是我闻者,谓总显己 闻,传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闻如是。」并认为其中「如是」之义,可以譬喻 、教诲、问答、许可四义解释,又举其他种种异说,最后总结云 (大正26.292a): 「应知说此如是我闻,意避增减异分过失。谓如是法我从佛闻,非他展转 显示。闻者有所堪能,诸有所闻皆离增减异分过失,非如愚夫无所堪能,诸有 所闻或不能离增减异分。结集法时,传佛教者依如来教初说此言,为令众生恭 敬信受,言如是法我从佛闻,文义决定无所增减。是故闻者应正闻已,如理思惟,当勤修学。
3、第一次结集,又称"王舍城结集"、"五百人集法"。相传,是在释迦牟尼入灭的当年雨季,在王舍城外毗婆罗山的七叶窟(又名"七叶岩",以七叶树生于岩窟之上而得名)举行的。参加结集的是以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迦叶为首的五百比丘。
释迦牟尼在娑罗林的两棵娑罗树中间右胁而卧,半夜入灭的时候,身边只有阿难等少数弟子。时在外地的迦叶等人闻讯赶去,参加了遗体火化仪式。火化后遗存的佛陀遗骨(舍利),为遮罗波、罗摩迦、毗留提、迦毗罗卫、吠(又作毗)舍离、摩揭陀、婆波(南末罗)、拘尸那迦(北末罗)等八国分得,各建塔供养(见《长阿含经》卷四)。对于佛陀的入灭,绝大多数的佛弟子悲痛万分,但也有少数懈怠比丘感到快慰。他们说:佛陀在世的时候,经常说,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如今我等摆脱了约束,从此可以任意所为了。听到这种议论,迦叶十分生气,由此萌发了结集佛陀遗教,依据教法治理僧团的念头。
他的想法得到了众多佛弟子的赞同。佛陀生前制定的僧制规定,在雨季的三个月(六月至九月)中,僧人应定居一处,坐禅修学,禁止外出云游,以免伤害滋长的草木小虫,此为"夏安居",又称安居、坐夏、坐腊(中国佛教则将夏历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定为安居期。安居前一日称"结夏",安居结束称"解夏")。于是,众人商议在即将到来的夏安居期间,在七叶窟前举行结集大会。早先曾支持提婆达多分裂僧团的活动,后来忏悔而皈依佛陀的摩揭陀国阿阇世王(又译未生怨王,频婆娑罗王之子),支持了这项动议。他特地在窟前营建了精舍,以供与会者居住,并提供了所需的食物和生活用品。
这次结集是在迦叶的主持下,从六月下旬开始的,至九月下旬结束,历时三个月。会上,先由优波离诵出律藏,次由阿难诵出经藏。在唱诵每一部经典时,诵持者必须逐一回答迦叶有关佛陀说法的地点、对象、缘由等方面的提问,然后诵出佛陀在那次说法时所说的内容,在得到与会者一致认同之后,方才确定下来。原始佛教的开卷语"如是我闻",意思是"我亲自听到这样说",便是由此而来的。
总结:
个人感觉,有点类似与《论语》开篇的"子曰"的意思,若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正!
引用链接:
http:// baike.baidu.com/view/40 717.html?wtp=tt
http:// zhidao.baidu.com/questi on/4839323.html?an=0si=6wtp=wk
http:// zhidao.baidu.com/questi on/7839780.html?an=0si=4wtp=wk
标签:如是我闻,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