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和珍,女,汉族,江西南昌人,1904年出生,1926年3月18日牺牲。
刘和珍,祖籍河南,出生于江西南昌。1918年,考入南昌女子师范学校。“五四”运动时期,与同学一起,不顾学校当局阻挠,参加游行示威,并带领女师学生组成宣传小组,宣传抵制日货。后在校组织学生自治会,尖锐抨击当局束缚学生的封建校规,迫使校方取消了多种禁规。1921年,在女师率先剪短发,使该校两三天内剪短发者不下百人,其他女校学生纷纷响应,开创了江西女子剪发新风。同年冬,发起创办进步团体“觉社”,并任《江西女子师范周刊》主编。1923年秋,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语系学习,当选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并成为当时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 1924年11月,女师大校长杨荫榆无理拒绝学生提出的关于辞退不称职教员的要求,并声称要处理她等为首人员,引起学生强烈不满。次年1月,学生自治会通过了驱逐杨荫榆的决议,因受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阻挠、破坏,未见分晓。5月7日,北师大召开“五七”国耻纪念会,杨荫榆图谋主持大会,被她、许广平等人拒绝,遂恼羞成怒,决定开除这6人,引起学生激愤,女师大风潮愈演愈烈。8月10日,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颁布解散女师大,并派武装军警和流氓打手400余人 3次打进女师大,逼迫学生离校。她亲率学生誓死抵抗,并通电各界:“此身可死,此志不渝,苟威武之再加,决誓死以殉校。”终因寡不敌众,被拖出校门,关在一潮湿小屋内,仍坚贞不屈。11月,北方革命运动高涨,段祺瑞政府要员纷纷逃离北京。30日,女师大学生返校,发表复校宣言。12月11日,正式开课,在她主持下召开300余人的庆祝复校斗争胜利联欢会。1926年3月12日,日军舰炮击大沽口国民军,激起北京各界的无比愤慨。18日,北京总工会、总商会、学生总会等180余团体和各校学生5000余人在天安门广场召开国民大会,抗议帝国主义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要求驱逐英、美、法等八国公使出境,会后举行示威游行。当时她正患感冒,伴有呕吐,全然不顾,担任女师大游行队伍的指挥,并走在最前面,行至段祺瑞执政府门前时,竟遭其卫队开枪镇压。当场死者47人,伤200余人,是为震惊全国的“三一八”惨案。她不幸遇难,年仅21岁。4月1日,鲁迅写《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赞扬她是一位具有“干练坚决、百折不回”气概的“真的猛士”,是“为了中国而死”的青年。
鲁 迅
(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1927年10月到达上海。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运动。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等。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刘和珍简介
刘和珍(1904~1926),江西省南昌市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鲁迅的学生。在校学习时积极组织进步学生反对军阀政府。1926年3月18日在参加北京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主权的集会上被段祺瑞政府枪杀。鲁迅得知她牺牲的消息后,悲愤地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一文。
鲁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
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
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
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
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
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
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
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
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
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
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
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
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
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
《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
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
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
《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
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
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
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
《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
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
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
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
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
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
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三一八惨案
1926年北京段祺瑞政府镇压爱国学生的暴行。五卅运动以后,北方革命形势迅猛发展,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受群众革命运动的影响,进一步倾向革命。在日、英帝国主义策划下,奉系军阀张作霖和直系军阀吴佩孚联合起来向人民革命力量和国民军进攻。1926年3月12日,日本帝国主义派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进天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被守军击退。日本竟联合英、美、法等八国公使于16日向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国民军撤除防务,并以“决采取必要之手段”相威胁。帝国主义的武装挑衅激起中国人民更强烈的义愤。3月14日,在中共北方区委书记李大钊领导下,北京2万多名群众集会抗议日军炮击大沽口。3月17日,北京各学校和社会团体400余人到国务院、外交部请愿,要求段祺瑞政府以强硬态度驳回“最后通牒”,驱逐签署“最后通牒”的八国公使出境。段祺瑞政府竟下令国务院门前的守卫军士行凶,当场刺伤代表多人。3月18日,北京各界群众5000余人在李大钊等人领导下,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通牒的国民大会,大会通过决议,要求驳回八国通牒,立即撤退驻津外国兵舰,惩办大沽口肇事祸首,抚恤大沽口死亡军民,严惩枪杀各团体代表的祸首。会后组织了以北京大中学生为主的2000多人的请愿团,前往铁狮子胡同执政府请愿,沿途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段祺瑞”等口号。请愿队伍进入执政府门前广场时,段祺瑞竟命令卫队开枪,当场有47人被打死,200余人被打伤。这次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怒。全国各地纷纷举行罢课,集会和示威游行,抗议段祺瑞惨杀北京民众的暴行,从而形成了一次广泛的群众革命运动。4月,国民军驱逐了段祺瑞,执政府垮台。
标签:刘和珍,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