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脚后跟疼是怎么回事
第一种: 脚跟血脉不活。
这类病人症状表现为:如早上起床下地行走{或者}在沙发做一段时间下地行走时,脚后跟就像针扎一样疼,但是行走一会疼痛的症状逐渐消失,再在沙发做一段时间下地行走又疼,就这样反反复复。
第二种:脚跟受风湿。这类病人受天气变化影响较大,天气忽冷忽热时,行走时脚后跟疼痛难忍。
第三种:跟腱炎,脚跟骨刺,跟垫炎。
这类病人症状表现为下地行走脚后跟就疼,严重时脚跟浮肿最严重时脚跟侧面起包。
2如何预防脚后跟疼
第一:选择穿轻软合适的鞋子,减轻足跟压力,防止跟骨损伤
第二:老年人应当防止过度负重及用力,包括控制体重,避免重体力活动
第三:坚持足部锻炼,以增强肌肉韧带的力量和弹力,如赤脚在沙地上行走
第四:坚持每晚用温水泡脚30分钟左右,或者给足部做简单的按压,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第五:外敷中医药贴,足跟骨方世医贴,特效治疗足跟痛,方内融合地道野生药材之精华,独特秘制组方,直接敷贴于患处,通过药力渗透入皮肤,内传经络、脏腑,快速起到温经通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强筋健骨等作用,刺激神经末梢,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之目的。
3足跟疼和那些疾病有关
跖筋膜炎
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之
一,往往发生在长期站立或行走工作的人。是长期、慢性、轻微外伤积累引起的病变。表现为筋膜纤维的断裂及其修复过程。在跟骨下方偏内筋膜附丽处可有骨质增生,形成骨嵴。在侧位 X射线照片上显示为骨刺。
后者常被认为是足跟痛的原因,但临床研究证明它与足跟痛的因果关系很难肯定,跖筋膜炎不一定都伴有骨刺,有跟骨骨刺的人也不一定都有足跟痛。
跖筋膜炎引起的足跟痛可以自然治愈。垫高足跟,减轻跟腱对跟骨的拉力,前足跖屈,缓解跖筋膜的张力,都可使症状减轻。可于足根内侧局部压痛点进行药物注射治疗,每周一次,注射后多数病人在二周内可以治愈。
跟垫痛
常发生在老年人。跟垫是跟骨下方由纤维组织为间隔,以脂肪组织及弹力纤维形成的弹性衬垫。青年时期,跟垫弹力强,可以吸收振荡。
老年时,跟垫弹力下降,跟骨在无衬垫的情况下承担体重,严重时可形成瘢痕及钙质沉积,引起足跟痛。
跟垫痛与跖筋膜炎不同,在整个足跟下方都有压痛。
治疗方法为使用海绵跟垫或局部药物注射。
跟骨后滑囊炎
最易发生在跟腱与皮肤之间的滑囊,由不合适的高跟皮鞋摩擦损伤引起。
滑囊壁可变肥厚,囊内充满滑液,局部肿胀,并有压痛。
治疗方法宜改善鞋型。若滑囊肿胀不消,可以穿刺吸引,并可注入氢化考的松。
跟骨骨突炎
常发生于8~12岁的男孩。
病变与小腿胫骨结节骨突炎相似,是在发育过程中,未愈合的骨骺受肌腱牵拉引起的症状,疼痛在跟腱附着点下方,可双侧同时发病。跑步与足尖站立可使症状加重。
骨骺愈合后症状自然消失。一般作对症处理,可使患儿减轻活动,也可用跟垫减轻跟腱对跟骨的拉力。
距骨下关节炎
常发生在跟骨骨折后,是一种创伤性关节炎。
X射线照片上前跗窦处,负重时疼痛加重。若保守治疗失效,则应进行跟距关节融合术。
陈旧性跟骨骨折或少见的跟骨肿瘤或结核也是足跟痛的原因。
足跟以外的疾患引起跟痛症者,有类风湿性脊椎炎,压迫骶神经根的腰椎间盘突出,发生在小腿的胫神经挤压等。
4产妇足跟疼痛该怎么办
陈专家表示,说起产后足跟痛要从怀孕说起,众所周知,孕妇的体重是随着胎儿月份的增大而增长的,一般来说,总的体重增长平均是26斤。
因为怀孕需要的保护很多,其中之一就是不要摔跤,摔跤也有可能造成流产,所以孕妇大多脱去过去喜爱的高跟鞋,换上平底鞋、软底鞋,认为这样比较安全。
直到生了孩子之后,在家坐月子,基本穿拖鞋,又是平底鞋、软底鞋。
由于产妇需要哺乳,增加诸多营养,结果常常是体重继续增长,甚至增加40-60斤。
而很多新妈妈在怀孕前爱穿高跟鞋,足跟受的压力比较少,怀孕后和产后体重骤然增长了,又由高跟鞋改穿平底鞋了,足跟的压力大大增加,所以就会出现足跟痛。
足跟痛也是月子病之一。
该如何缓解产妇足跟痛呢?
陈专家表示,方法很简单:产妇可以改穿高跟鞋,为了不造成其他麻烦,高跟鞋改为坡跟鞋,高1-2厘米即可,最好要那种牛津底软而有弹性的坡跟鞋。
陈专家还特别提醒,足跟痛的人群中有些是平足,就是平滑肌的力量不够,而致足弓弯度不够,这些人群有可能有疝气,对有平足家族史的孕产妇,发生症状的可能性比较大,尤其要注意产后足跟痛的预防。
5如何缓解足跟疼
1.青少年跟骨骨骺炎多数由于跟骨外伤,长期跑跳引起,因而在此期患者,跟骨骨骺正在发育阶段应避免跑跳,尤其是高处跳下。
在症状早期应注意此点。
2.老年性足跟痛多由于劳损,跖腱膜炎,跟骨结节滑囊炎,脂肪垫变性引起。
此期应避免长期站立,长期行走,抬高足跟可以减轻足跟负荷。
穿软底、后跟部垫一软而圆型垫,圆垫中央凹陷,高度约2~3厘米高,这样使全身重心前移,减少足跟部受压,减肥治疗。
3.平足症引起足跟痛是由于足弓减少或消失,足跟骨向前倾倒,则在长期行走时疼痛出现,故应在足底中央垫一软垫,软垫高度2~3厘米,并使内侧高外侧低,中央高前后侧逐渐变平,呈斜坡状。
3.类风湿性跟骨炎,应先用药控制类风湿后,并在鞋内垫软垫。
4.外伤性跟骨痛多由于石膏固定不当,在制做石膏时足底应用力将湿石膏向足心挤压,以免因长时固定石膏做成平底,而引起足弓消失。
同时尽可能减少卧床时间,尽早下地步行锻炼。避免脂肪垫萎缩。
6足跟痛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足跟痛的鉴别诊断:
1、足掌痛:强直性脊柱炎常见症状包括足跟痛、足掌痛、肋间肌痛等。
2、外踝前下方肿胀和疼痛 :踝关节急性韧带损伤大多有明确的外伤史。
临床上可发现患者的外踝前下方肿胀和疼痛、局部出现压痛、皮下产生瘀斑,关节活动受限及跛行等。
3、足趾痛:痛风性足趾痛多发生于中年男性,常急性起病,以趾、踝等关节红肿热痛起病者居多。
足跟痛,其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足跟或脚底部酸胀或针刺样痛,步履困难。
多因跖筋膜创伤性炎症、跟腱周围炎、跟骨滑囊炎、跟骨骨刺及脂肪垫变性引起,发病多与慢性劳损有关。
临床上主要有:
(1)跟腱周围炎;
(2)跟骨骨刺;
(3)跟骨骨膜炎;
(4)跟骨下脂肪垫损伤;
(5)跟骨骨折;
(6)跟骨皮下滑囊炎;
(7)跗骨窦软组织劳损;
(8)跟骨结核、肿瘤等。
标签:脚后跟,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