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节全国各地都有,特别在江浙一带明朝时期由为盛行,乞巧节是古代劳动人民想让自己未出嫁的女儿心灵手巧,裁缝,厨艺都有高于别人一筹,而设立的祈求心灵手巧的节日,叫乞巧节。
西和县本来没有乞巧节,也是这些年把乞巧节申遗成功后大力推广的,自喻乞巧节发源地。
按历史渊源,乞巧节在西和县,礼县交界的地方盛行,把每年的七月七日定为乞巧节,方圆也就十余公里范围,主要在西和县的石堡镇,长道镇,礼县的永兴镇,祁山镇部分村庄。
主要活动包括请神,敬神,送神三部分,表演人群主要以已婚妇,未婚妇女为主,表演人员都穿绣衣,涂粉脂,拿鲜花,纸花唱歌载舞。每个村庄友谊互演,前后三天。
现在由于物质条件好,在人员服饰,道具上有些改良,唱词也时代化,原始纯朴的剧目基本失传。
西和乞巧活动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与当地的天文现象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当地乞巧中的“巧娘娘”据载是王母娘娘的第七个女儿,即织女,又名七仙女。善织“云锦天衣”。《史记·秦本记》:“帝颛顼之苗裔孙女修,玄陨卵,生大业”,大业为秦人之祖。西和是秦人的发祥地之一,发源于西秦岭北支的西汉水,其上游及其支流漾水河一带为织女原型女修的诞生地。秦人后代为祭祖加以美化,后来随着秦人的强大和东扩,将祭祖风俗逐渐蔓延开来,演绎成汉代的“乞巧节”。据文献记载,乞巧活动形成于汉代,经唐宋发展,明清时代达到全盛、
从农历六月三十至七月七日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未出嫁的女孩儿会一起跳舞,很热闹!
七天八夜的盛大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下旬开始,不论农村还是县城,西和人用独特的方式过乞巧节,一是未成年姑娘,二是几个关系亲密的姐妹发起,同村未婚女性组成“一个场子”,并选定乞巧场后,闲暇练《乞巧歌》,再农历6月26到29日这几天,迎请“巧娘娘”。农历6月30日晚上,乞巧活动正式拉开序幕,农历7月初一至初六歌舞庆祝,到初七达到高潮,星光满天的时辰,送“巧娘娘”回天庭,仪式结束。
标签:乞巧,西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