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宜来为大家讲解下。屿头岛,屿头岛规划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在福建屿头岛上,渔民老林捞上来几件古瓷碗,这次他没像别人那样将其扔掉,而是准备一探究竟。不料刚下水,一道光刺来,老林没想到,自己竟无意中发现了惊天秘密!”
2005年的夏天,福建考古所的粟所长忽然收到一条不知名的短信:“碗礁海域下可能有罕见文物!”粟所长看着消息,摸不着头脑,但是联想到广东的“南海一号”沉船,莫非碗礁海域发现了沉船?想到这里,他不敢怠慢,当即一个电话打给了福州考古队林队长,让他前往平潭一探究竟。
林队长当即找来自己的平潭好友,从他那里得知,在屿头岛附近的海域,渔民出海打渔的时候,经常可以在渔网上看到勾带上来一些破瓷碗片。大家都习以为常了,经常是将这些瓷片拿下来,扔到海里。
这让林队长有了兴趣,可是当林队长想要细问的时候,那朋友却是支支吾吾。经过林队长细问,原来是开头的渔民老林下水之后,惊讶地发现海底堆放着如山的瓷器,以至于老林产生了错觉,总觉得海底金光闪闪。海底原来埋着一个惊天的大宝藏。很快,这片海域终日渔船来往不断,掀起了一股捞宝热潮。
等到林队长带着考古队员来到屿山岛后,众人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碗礁”海域二十多艘渔船左盘右旋,船板上放满了潜水装备,甚至还有一些专业的打捞公司。林果顿觉不妙,这样下去,文物将受到严重损坏,他当即向当地报告,准备开始进行水下调查。
在水警的帮助下,所有渔船都被驱散,考古队员们身着潜水服下水。很快,上来换气的队员兴奋异常,直呼这是个惊天的大发现。考古队初步认定,“碗礁”海域下有一艘清代沉船,规模还不小。
一般来说,水下考古,要准备充分,比如广东的“南海一号”的发掘,就足足准备了十年之久,辽宁的“三道岗”沉船遗址也先后进行了六次实验性发掘。并且,现在已经是夏季,早已经过了水下考古的黄金季节,应该等到来年初夏,海水清澈之时再发掘。
然而,文物局却决定立即对“碗礁”沉船进行发掘。这是为何?皆因是“碗礁”沉船的消息传得太广,盗捞不断发生,加上海上变数大,如果将其保护起来,那会浪费不可估量的人力物力。发掘工作此时可谓是不能耽搁一分一秒。
没办法,考古队只能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之下,开始进行水下考古。“碗礁”平均水深16米,由于船体和部分文物常年暴露在外,已经被一层层的淤泥掩盖,必须要用气泵高压水枪冲刷海泥才行。
南方的夏天说变就变,十天后,忽然就来了台风。为了安全起见,发掘工作只能暂停。台风过后,众人下水,眼前的场景却让他们目瞪口呆。沉船遗址上竟然有新的人为破坏。船内的隔舱板被撬开,考古队放的基线也被扯乱。盗捞者竟然利用台风天,冒险下水盗捞。
考古队只能加紧时间挖掘,台风过后,水下的能见度变得很低,一些队员只能凭借着记忆和双手去触摸来判断文物的位置。最好,经过测量,沉船的长度为20米左右,属于近海的中型运输船。船上装满了产自康熙年间景德镇青花瓷万余件,多是日常生活用瓷和观赏陈列瓷。
但是这些精美的瓷器上面,并没有明显的标识,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没有商标。现在的人遇到没有标识的商品估计不会购买,还会以为是假货,但是清代的瓷器可不一样。这批没有标识的瓷器,显然是出自景德镇的民窑之手。
当时的官窑订单大,产量却不高,他们就会分出一些订单来给民窑代做,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外包。制造过程中,官窑会派人全程看着,除了没有标识外,可以说并无什么区别。甚至,一些民窑为了获得更多的订单,往往还会在制作工艺上下功夫,比如装饰图案更加的活泼灵动,造型别致观赏性更强等等。
有意思的是,专家在鉴定部分瓷器的时候,发现一些瓷器既不是青花瓷,也不是船上的生活用品,细细研究,发现竟然是一些假货,也就是赝品。这就是仿宋代的哥窑瓷。为何他们船上会出现这些赝品呢?
原来,这艘船上的瓷器全是外销的商品。清代的瓷器,特别是景德镇出品的瓷器在欧洲非常的受欢迎。欧洲人非常热衷于收藏这些瓷器。艺术史学者房龙曾经说过:“欧洲人喜欢收藏,但是他们却分辨不出那些是真品和赝品。”
这船的船主就看到了这是个赚钱的机会,加上产量有限,仿品制作成本比较低,所以就想出了以次充好这一招。这些仿宋代哥窑瓷,在当时虽然是被当做用来出口的假古董,但是放到现在,不失为一件难得的精品。
可惜的是,这艘船似乎运气不太好。“碗礁”属于近海,距离陆地并不远,古代和现代的航线也相差无几,直至今日,还有很多船只在这条航线上来往,为何这艘大船会沉没在如此靠近陆地的地方呢?
考古队员仔细研究发现,“碗礁”退潮的时候,都会露出许多暗礁,这艘船,可能是进入“碗礁”之后,遇到了暴风雨偏离了原来的航线,领航员对陌生海域不熟悉,最后触礁沉没。出洋没成功,反倒是沉没在了近海。好在,现在沉船被考古队发现,打捞起来,文物重见天日,也算是这艘船价值的另外一种展现了。#头条创作挑战赛#
本文屿头岛,屿头岛规划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头岛,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