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以皮质醇(cortisol,hydrocortisol)为代表,成人每日的分泌量约25~40mg。临床应用的GC有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前者如氢化可的松;后者如泼尼松、泼尼松龙、DXM、倍他米松、甲泼尼龙(甲基强的松龙)等人工合成的GC的作用比天然的氢化可的松的作用强许多倍。超生理剂量的氢化可的松在临床上的应用更为广泛。实践证明:此类药物如果应用得当,在一些疾病,特别是以变态反应或炎症为特点的疾病的治疗中有独特的功效;但如果滥用或应用不当,则利少弊多,有的甚至给患者带来危及生命的严重后果。本节主要介绍其应用范围、常见适应证、副作用、禁忌证以及使用方法等应用GC治疗时,不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而且要根据病情选择用药方法及疗程,防止滥用,避免产生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一、作为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替代治疗
(一)长期替代适用于原发性或继发性ACI。常用醋酸可的松(皮质素,25~37.5mg/d)或泼尼松(5~7.5mg/d)或氢化可的松(20~30mg/d)作替代治疗,但以用氢化可的松最好。给药方式应符合皮质激素的昼夜分泌规律,总量的2/3一般在早餐后给予,余下1/3量下午给予。但Howlett认为每日三次服用氢化可的松(早10mg,中5mg,晚5mg)方案方能取得最佳替代治疗效果。
(二)应激时的替代治疗正常人在感染、创伤等应激时,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为机体防御机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患者在应激时,GC需要量比平时增加2~5倍,具体量视应激轻重而定。应激过后,渐减至原来基础用量。当发生较重感染或大手术等严重应激时,应积极抢救,治疗原则同肾上腺危象。需用氢化可的松静注,开始24h用量为300~400mg,病情好转后减量并改为口服给药,病情稳定后继续以维持量治疗(详见本章第八节)。
(三)抑制替代治疗用于CAH,应用GC以抑制ACTH的产生。开始时应用剂量宜较大(口服可的松:≥6岁,100mg/d;2~6岁,50mg/d;2岁,25mg/d),使HPA皮质轴能得到有效的抑制。待应用1~2周后,尿中类固醇排出已控制到满意水平时,即可减少剂量,以维持其抑制作用。在2~6岁的患儿,口服可的松维持量为25~50mg/d,分3~4次服;而6~12岁者,可用50~75mg/d;2岁以下者,可用15~20mg/d。
二、抗炎、抗过敏和免疫抑制治疗利用GC的抗炎、抗过敏和抑制免疫反应等作用以治疗各种疾病。GC剂量的大小和疗程的长短,取决于病变的性质、病情的轻重以及治疗的目的等。对于同一疾病,由于病情不同,给药方法也不完全一样,因此须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冲击疗法冲击疗法主要用于抢救危重病例(如败血症、感染性休克、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恶性突眼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肝脏移植急性排异反应、异型输血反应、急性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过敏反应、狼疮性脑病和狼疮性肾炎等)。冲击疗法最长时间为5d即停止,或减量维持。
(二)短程疗法适用于中毒症状较重,机体过敏性反应较强,可能造成严重器质性损害者。主要是减轻毒性症状,抑制过敏状态,缓解症状及减轻器质性损害的严重程度。常用于结核性脑膜炎、胸膜炎,重症流行性出血热和出血坏死性肠炎等。疗程1个月左右。
(三)中程疗法适用于某些病程较长,病变较广泛伴多器官损害的疾病如急性风湿热等。疗程不超过2~3个月。
(四)长程疗法适用于反复发作性,累及多器官的慢性疾病,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综合征、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疗程需半年至1年或更长时间。用冲击治疗时,因疗程短,可突然停药。短程和中程疗法可分治疗和减量两阶段。长程疗法可分为治疗、减量和维持3个阶段。
①治疗阶段:冲击治疗,可用大剂量GC溶于100ml溶液中,在15~20min内静脉滴注。如采用琥珀酸钠甲泼尼龙,按15~30mg/kg体重剂量静脉注射,每日1~2次,必要时每8~12h一次,连续1~3d。还可用氢化可的松100~200mg/d或DXM(氟美松)10~20mg/d。具体剂量可视病情而定。短程和长程疗法,可口服泼尼松,轻至中度病情20~40mg/d,中至重度病情40~60mg/d。
②减量阶段:经治疗阶段用药后症状好转,可逐渐减量,每3~5天减量1次,每次减少前次量的20%左右。需长期服用GC者,减量速度宜慢,可每5~7天减量1次,每次减少前次量的5%~10%。
③维持阶段:根据病情确定维持量的大小,一般比正常生理状态下肾上腺皮质所分泌的皮质醇量稍高,如泼尼松每日7.5mg,氢化可的松每日37.5mg。在维持给药期间,若病情复发或加重,应增加剂量,改为治疗量,待病情控制后,再改为维持量,以求得到最小而能控制疾病发作的维持量。若准备停药时,再将维持量逐渐减至生理剂量(例如泼尼松,每天5mg),然后在停药前一周,每天静脉滴注ACTH25单位。由于长程疗法对药物使用的时间很长,发生副作用以及严重并发症的机会增多,有些可危及生命。故有些作者考虑应用每日单次疗法,其疗效与每日分次疗法相仿,对HPA系统的抑制作用减弱,但不能防止Cushing综合征的发生。
(五)分次给药法常见的GC投药方法有每天分次服药法、每天8时1次服用法及两日量隔日服用法等。应根据病情和皮质醇分泌的特点,选择最接近于皮质醇生理分泌和最有效的给药方法。分次给药方法通常分一日3~4次口服。泼尼松的开始用量为20~200mg/d,用量视病情轻重而定。具体剂量须个体化,如开始用量不足以控制病情应及时增加剂量;反之症状好转,尤其剂量过大,明显高于缓解症状的需要量时,用量适当减少。疗程长短主要决定于疾病本身的性质以及GC治疗的目的与疗效。为减少GC的不良反应,须密切观察病情,病情好转即应减量。如一日剂量<30mg,用药时间<3周,可将一日总剂量在晨8时前一次给予,然后逐步过渡到隔日给药。并根据病情好转程度,逐渐减量并以确定最低维持量。因减量而病情加重或复发者,须暂停减量;如减量过快,而出现GC不足反应时,须减慢减量速度。长期用药最低维持量应高于正常安静状态皮质醇的分泌量。根据皮质醇的昼夜节律,早上给药法比午夜给药对肾上腺分泌的抑制作用小两倍多,而且比通常平均分3~4次给药要好。因多次给药明显地干扰了皮质醇的节律。近年来提出不等量2次给药法,将一日剂量分为两份,于午前用药1次(一般用全天量的3/4~2/3),午后用余下剂量(约为全天量的1/4~1/3)。实践证实此种给药方案不仅优于传统的等量多次给药,也优于一日1次给药法。
(六)间歇给药法间歇给药仅适用于慢性疾病,如SLE、肾病综合征、慢性活动性肝炎等,经GC分次给药治疗,病情已获控制而仍需继续巩固治疗者。可每周服3~4d(剂量相等于一周总量),然后停药4或3d,如此每周重复并调整剂量。隔日疗法是指每隔日早晨8时前一次服下两天的总量。其理论基础为:正常人GC的分泌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即白天工作夜间休息的正常人,GC的分泌高峰在晨间醒后的1h左右(晨间7~8点),以后其浓度逐渐下降,直到入睡前后达到最低水平,至午夜起分泌又逐渐增加。因此隔日投药时间主要在早晨,此时内源性皮质激素水平正处于高峰,并通过负反馈机制抑制ACTH的分泌,这时服用外源性GC不会对ACTH的正常分泌产生明显影响。傍晚时内源性皮质激素减少,同时病人血液外源性GC亦达低值,从而保证了体内ACTH的正常分泌以及次晨内源性皮质激素的产量,使病人在不服药当日仍保持GC的分泌功能。隔日疗法是一种既能收到临床预期的治疗效果,又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副作用和并发症及对HPA轴的抑制的较理想的给药方法。每天分次给药改为隔日给药后,多数病人能维持疗效,而且由于HPA轴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所需维持量会逐渐减少。隔日给药常选用泼尼松或泼尼松龙等中效GC制剂,即使是较大的单一剂量(≤60mg),其血浆浓度在24h内被完全清除,对HPA轴的抑制时间短于24h;但其抗炎作用可持续约3d。长半衰期的GC血中浓度持续较高,如DXM(生物半衰期48h),在大剂量时仍可明显抑制HPA轴,无法达到隔日给药的预期效果。按泼尼松血浆半衰期推算,隔日疗法在投药日病人所能耐受的最大剂量为120mg。在实际临床应用中,一般掌握在80~100mg。如一个病人每日接受60mg泼尼松治疗,首先应将每日剂量减少至40~50mg时再开始改隔日投药,这样投药日的剂量就应增加到80~100mg,与此同时逐步撤减不服药日的剂量,开始时每次减少5~10mg,当减至每日20mg时放慢减药速度,每次减2.5mg直到在不服药日完全停药。减药的速度取决于其病情变化及患者对撤药的耐受性。对大多数疾病来说,都应尽可能地减少GC的用量,直至完全停药而仍能控制病情。但在有些疾病,如SLE等,做到这点并非易事。此时减为隔日用药的益处就非常明显。从每日疗法转换为隔日疗法一个常见的错误是药物撤减太快
标签:皮质激素,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