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回答三>生活百科>2010旱灾情况报告

2010旱灾情况报告

2024-07-08 00:37:58 编辑:join 浏览量:564

2010旱灾情况报告

新安县地处豫西丘陵山区,总面积1160平方公里,全县12个乡(镇),298个行政村,总人口50.1万人,农业人口40万人,耕地面积42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秋播面积38万亩,山坡丘陵地占70%,土地瘠薄,常年靠天收成,历史以来十年九旱,给全县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今年麦收之后,全县未下一场透雨,我县的局部地区略有不同程度的降雨,县城四周的城关、李村、铁门、磁涧等乡镇才勉强把秋作物玉米种上,西北部的石井、北冶、曹村等乡镇还是滴雨未下。到六月底,七月初,这些乡镇降雨量为46.6毫米,导致农作物比往年晚播 15—20天。又正值三伏天,使玉米株高只有1米左右。经实地调查,受灾最严重的石井乡29个村,北冶乡32个村,从7月初至8月28日,从播种到现在总降雨量为62.4毫米。7万亩玉米在抽稍,抽雄期间,因干旱叶子卷曲,最后干枯死亡,绝收已成定局。

截止8月27日,全县因旱灾造成71个村,4553公顷玉米绝收,受灾人口6.7万人,另有1500公顷玉米减产40%,受灾人口2.4万人。共造成玉米减产1975万公斤,造成经济损失2963万元。这将给今秋明春的生产救灾工作带来巨大压力,持久的旱情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困难.

连续3年干旱的云南,目前旱情仍在持续加重。此次旱灾,灾情较严重地区为滇东、滇中及以北以及滇西部分地区,受灾程度较2011年同期偏重。

来自云南省民政厅的消息说,旱灾已造成云南昭通、曲靖、昆明等13州市91县(市、区)631.83万人受灾,已有242.76万人、155.45万头大牲畜出现不同程度饮水困难;因干旱造成大春农作物受灾面积达651.08千公顷,成灾面积达376.17千公顷、绝收面积达62.48千公顷;因灾造成全省需救助人口231.38万人,其中,饮水困难需救助人口182.99万人;全省直接经济损失23.42亿元,其中农业损失22.19亿元。

去冬今春以来,云南省出现持续气象干旱与气候干旱叠加天气。气温高、风速大、湿度小、蒸发大、太阳辐射强,造成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旱情严重,是继2010年和2011年遭受严重旱灾之后发生的3年连旱。

据气象部门最新预测,到了3月和4月,云南仍不会出现明显的降雨,目前全省的库塘蓄水量为43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减少17.7亿立方米。旱情出现以来,受灾较重的昆明市累计投入抗旱资金近2.76亿元,但随着旱情持续蔓延,拉水、送水的成本不断增大,抗旱物资用量大幅增加,将使云南全省抗旱经费缺口越来越大。

保供水、保民生成为云南各级政府当下的头等大事。据悉,目前云南省已有195万人(次)投入抗旱救灾,投入2590眼机电井、2124处泵站、8.89万台(套)抗旱机动设备,出动机动运水车辆5.47万辆(次),抗旱用电1303万度、用油1514吨,临时解决了315.4万人、155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临时浇灌农田296万亩。

新安县地处豫西丘陵山区,总面积1160平方公里,全县12个乡(镇),298个行政村,总人口50.1万人,农业人口40万人,耕地面积42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秋播面积38万亩,山坡丘陵地占70%,土地瘠薄,常年靠天收成,历史以来十年九旱

今年麦收之后,全县未下一场透雨,我县的局部地区略有不同程度的降雨,县城四周的城关、李村、铁门、磁涧等乡镇才勉强把秋作物玉米种上,西北部的石井、北冶、曹村等乡镇还是滴雨未下。到六月底,七月初,这些乡镇降雨量为46.6毫米,导致农作物比往年晚播 15—20天。又正值三伏天,使玉米株高只有1米左右。经实地调查,受灾最严重的石井乡29个村,北冶乡32个村,从7月初至8月28日,从播种到现在总降雨量为62.4毫米。7万亩玉米在抽稍,抽雄期间,因干旱叶子卷曲,最后干枯死亡,绝收已成定局。

截止8月27日,全县因旱灾造成71个村,4553公顷玉米绝收,受灾人口6.7万人,另有1500公顷玉米减产40%,受灾人口2.4万人。共造成玉米减产1975万公斤,造成经济损失2963万元。这将给今秋明春的生产救灾工作带来巨大压力,持久的旱情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困难

3月22日是第18个世界水日。从这一天开始为期一周的时间,将是第23届“中国水周”。

人类目前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只占全球水资源总量的0.26%,

其中70%以上被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加上难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冻积雪,有87%的淡水资源难以被人类利用。

联合国称,到2025年,30%的国家将面临“水荒”。

记者19日获悉,截至目前,旱灾已致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5000多万人受灾。

截至17日15时统计,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共5104.9万人受灾,

饮水困难人口1609万人,饮水困难大牲畜1105.5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4348.6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940.2千公顷;

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90.2亿元。

旱灾已致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5000多万人受灾。

干旱让云南晋宁小湾山村民小组的饮水变得空前困难,自来水早已没有了,村民饮水只能靠外部供给。

已经弃用多年的公用水池在十多年后被重新启用,因为是露天,水面上漂浮着许多杂物,包括塑料袋、植物的根等等。

除了饮水,村民的菜篮子也面临前所未有的窘迫。

村民何中才开始从山上摘野菜吃,一种叫“饿羊菜”的野菜泡在盆里――这可是一种平时羊饿急了才肯吃的植物。

嫩绿的枝叶看上去非常可口,但需要用水泡六七天,才能除掉菜里的涩味。

在云南广南泥么冲村,一名村民用锅盖喂小孩喝水。

目前旱情已经导致云南700万人饮水困难,小春作物基本绝收,缺粮人数也达到700多万。

近期,云南,贵州,广州,重庆,四川等地出现了旱灾。

始于2009年末,至2010年3月仍在继续。

其,云南干旱情况最为严重。

旱灾指因气候严酷或不正常的干旱而形成的气象灾害。一般指因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或歉收从而带来粮食问题,甚至引发饥荒。同时,旱灾亦可令人类及动物因缺乏足够的饮用水而致死。此外,旱灾后则容易发生蝗灾,进而引发更严重的饥荒,导致社会动荡。

引起旱灾的原因和表现

起因在于

1、地壳板块滑移漂移,导致表层水分渗透流失转移,使地表丧失水分;

2、水土流失,植树被破坏;

3、天文潮汛期所致;

4、水利工程缺乏或者水利基础设施脆弱,没有涵养水源;

5、没有顺应洪涝和干旱汛期规律,做到洪涝时蓄水涵养,干旱期取水调水,遵循自然规律,促进水资源动态平衡;

6、其他

以下是旱情和旱灾的表现:

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满足牧草等农作物生长的需要,造成较大的减产或绝产的灾害。旱灾是普遍性的自然灾害,不仅农业受灾,严重的还影响到工业生产、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中国通常将农作物生长期内因缺水而影响正常生长称为受旱,受旱减产三成以上称为成灾。经常发生旱灾的地区称为易旱地区干旱地区水是生命之源!请节约用水!。 旱灾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气候。通常将年降水量少于250mm的地区称为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为250—500mm的地区称为半干旱地区。世界上干旱地区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5%,大部分集中在非洲撒哈拉沙漠边缘,中东和西亚,北美西部,澳洲的大部和中国的西北部。这些地区常年降雨量稀少而且蒸发量大,农业主要依靠山区融雪或者上游地区来水,如果融雪量或来水量减少,就会造成干旱。世界上半干旱地区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0%,包括非洲北部一些地区,欧洲南部,西南亚;北美中部以及中国北方等。这些地区降雨较少,而且分布不均,因而极易造成季节性干旱,或者常年干旱甚至连续干旱。

中国大部属于亚洲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受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影响,在区域间、季节间和多年间分布很不均衡,因此旱灾发生的时期和程度有明显的地区分布特点。秦岭淮河以北地区春旱突出,有“十年九春旱”之说。黄淮海地区经常出现春夏连旱,甚至春夏秋连旱,是全国受旱面积最大的区域。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是伏旱和伏秋连旱,有的年份虽在梅雨季节,还会因梅雨期缩短或少雨而形成干旱。西北大部分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常年受旱。西南地区春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四川东部则经常出现伏秋旱。华南地区旱灾也时有发生。

旱灾是历史性的灾难

旱灾在世界范围内有普遍性,波及范围最广、影响最为严重的—次旱灾,是20世纪60 年代末期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周围—些国家发生的大旱,80年代初期,遍及34个国家,近一亿人口遭受 饥饿的威胁。

中国旱灾频繁,旱灾记载见于历代史书、地方志、宫廷档案、碑文、刻记以及其它文物史料中。公 元前206年~1949年,中国曾发生旱灾1056次。16世纪至19世纪,受旱范围在200个县以上的大旱,发生于1640年、1671年、1679年、1721年、1785 年、1835年,1856年及1877年。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在不同地区先后持续受旱4~6年,旱区“树皮食尽,人相食”;1785年(清乾隆五十年)有13个省受旱,据记载,“草根树皮,搜食殆尽,流民载道,饿殍盈野,死者枕藉”;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15个省受旱,有“啮草嘬土,饿殍载道,民食观音粉,死徒甚多”的记述。20世纪以来,1920年陕、豫、冀、鲁、晋5省大旱,灾民2000万人,死亡50万人;1928年华北、西北、西南等13个省535个县遭旱灾; 1942~1943年大旱,仅河南一省饿死、病死者即达数百万人。

1950年到1986年全国平均每年受旱面积3亿亩,成灾1.1亿亩。干旱严重的1959年、1960年、1961年、1972午、1978年和1986年全国受旱面积都超过4.5亿亩,且成灾面积超过l.5亿亩。1972年北方大范围少雨,春夏连旱,灾情严重,南方部分地区伏旱严重,全国受旱面积4.6亿亩,成灾2亿亩。1978年全国受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旱情严重,一些省份1月~10月的降水量比常年少30%~70%,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最为严重,全国受旱面积6亿亩,成灾面积2.7亿亩,是有统计资料以来的最高值。

干旱程度级别

小旱: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达16至30天、夏季16至25天、秋、冬季31至50天。

中旱: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达31至45天、夏季26至35天、秋冬季51至70天。

大旱: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达46至60天、夏季36至45天、秋冬季71至90天。

特大旱: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在61天以上、夏季在46天以上、秋冬季在91天以上。

防旱与抗旱的措施

自然界的干旱是否造成灾害,受多种因素影响,对农业生产的危害程度则取决于人为措施。世界范围各国防止干旱的主要措施是:①兴修水利,发展农田灌溉事业;②改进耕作制度,改便作物构成,选育耐旱品种,充分利用有限的降雨;③植树造林,改善区域气候,减少蒸发,降低干旱风的危害;④研究应用现代技术和节水措施,例如人工降雨,喷滴灌、地膜覆盖、保墒,以及暂时利用质量较差的水源,包括劣质地下水以至海水等。

防止水土流失具体措施:

1多植树,多种草

2沙地不种植农作物用来种草和树防止土地沙化

3还要防止土壤板结会更不利于种植农作物的生长

4多用农家肥尽量少用那些无机肥

5应该以年为单位隔年种植这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

6少用含磷一类的化肥它们由雨水进入河流使水富营养化,会造成藻类大量繁殖破坏生态平衡

我国抗旱措施

1949年以来,中国兴修了大量水利工程,发展排灌事业,提高了抗旱能力。至1987年底,排灌机械保有量593.5万台、6242.2万kw,配套机电井243万眼,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7.2亿亩。1978年虽遭特大干旱,由于各类水利工程发挥作用,通过引、提、蓄等多种措施,挖掘水源,扩大灌溉面积,仍保证了当年农业生产。中国人民积累起来的蓄水保墒、抗旱耕作措施,在战胜干旱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全国不少地区抗旱灾的能力还较低,旱灾威胁依然存在,抗旱任务仍很艰巨。2009年2月3日,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主产区小麦受旱1.43亿亩,其中严重受旱5692万亩,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1.34亿亩和5610万亩。截至目前,7省已累计浇麦5658.7万亩,占受旱面积的39.6%,其中严重受旱麦田已灌溉44.3%。

旱灾历史悲剧

据资料显示,已列入“世界100灾难排行榜”的1199年初的埃及大饥荒、1898年的印度大饥荒和1873年的中国大饥荒都是因为干旱缺水造成的,千百万人死于非命。

全世界本世纪内发生的“十大灾害”中,洪灾榜上无名,地震有3次,台风和风暴潮各一次,而旱灾却高居首位,有5次,它们是:

1920年,中国北方大旱。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河北等省遭受了40多年未遇的大旱灾,灾民2000万,死亡50万人。

1928—1929年,中国陕西大旱。陕西全境共940万人受灾,死者达250万人,逃者40余万人,被卖妇女竟达30多万人。

1943年,中国广东大旱。许多地方年初至谷雨没有下雨,造成严重粮荒,仅台山县饥民就死亡15万人。有些灾情严重的村子,人口损失过半。

1943年,印度、孟加拉等地大旱。无水浇灌庄稼,粮食歉收,造成严重饥荒,死亡350万人。

1968—1973年,非洲大旱。涉及36个国家,受灾人口2500万人,逃荒者逾1000万人,累计死亡人数达200万以上。仅撒哈拉地区死亡人数就超过150万。

在以上5次世界性特大旱灾中,我国占有3次,均发生在解放前。新中国成立后,也曾发生过两次规模较大的旱灾,并被纳入近50年来我国“十大灾害”之列。

第一次是1959—1961年,历史上称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国连续3年的大范围旱情,使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市场供应十分紧张,人民生活相当困难,人口非正常死亡急剧增加,仅1960年统计,全国总人口就减少1000万人。

第二次是1978—1983年,全国连续6年大旱。累计受旱面积近20亿亩,成灾面积9.32亿亩。持续时间长,损失惨重,北方是主要受灾区。

回顾生物进化和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干旱不仅导致恐龙灭绝,使生物界几度濒临毁灭,而且也曾使人类文明的发展遭受过许多挫折:

古希腊伟大文化的中心——位于雅典西南100公里,历经几世纪繁荣文明的迈锡尼(Mycenae)古,于耶稣诞生前1200年前后,因为旱灾及由旱灾引起的饥民暴动而变为废墟,迈锡尼文化也随之彻底毁灭。

唐天宝末年到乾元初,公元8世纪中期,连年大旱,以致瘟疫横行,出现过“人食人”,“死人七八成”的悲惨景象,全国人口由原来的5000多万降为1700万左右。

明崇祯年间,华北、西北从1627年到1640年发生了连续14年的大范围干旱,以致呈现出“赤地千里无禾稼,饿殍遍野人相食”的凄惨景象。这次特大旱灾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

与此类似的另两次大旱灾发生于1720—1723年和1875-1878年间,灾民因饥饿而出现“人相食”的县数分别为48和38个,其中有4个县井泉枯竭或河沟断流。

光绪初年的华北大旱灾。

这次大旱的特点是时间长、范围大、后果特别严重。从1876年到1879年,大旱持续了整整四年;受灾地区有山西、河南、陕西、直隶(今河北)、山东等北方五省,并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等地区;大早旱不仅使农产绝收,田园荒芜,而且。饿殍载途,白骨盈野”,饿死的人竟达一千万以上!由于这次大旱以1877年、1878年为主,而这两年的阴历干支纪年属丁丑、戊寅、所以人们称之为“丁戊奇荒”;又因河南、山西旱情最重,又称“晋豫奇荒’、“晋豫大饥”。

此类例子在人类历史上举不胜举。

标签:旱灾,报告

版权声明:文章由 回答三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huidasan.com/life/159775.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