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回答三>生活百科>二月河的小说中,有哪些严重违背史实的部分?

二月河的小说中,有哪些严重违背史实的部分?

2024-07-15 21:28:05 编辑:join 浏览量:591

二月河的小说中,有哪些严重违背史实的部分?

二月河的“康雍乾”三部曲是历史小说中的“明星”,但并不等于历史,其中很多人物、事件、时间都被篡改了。而在拍摄电视剧《雍正王朝》《康熙帝国》的时候,编剧们又有二次创作,继续改。所以这类小说和电视剧,只是提高大家了解历史的兴趣而已。讨论小说与史实,并不是否定文学创作,只是一个对比,让大家更清晰的知道什么是戏、什么是史。

以《雍正王朝》为靶子,来说几个违背史实的地方:1、张廷玉在康熙末年还是吏部侍郎,雍正继位提拔为礼部尚书,逐渐重用。所以并没有被康熙晚年倚重、甚至托孤的衡臣。

2、马齐并未因推荐太子而靠边站,雍正一朝都是排名第一的大学士。3、与张廷玉一同被重用的军机大臣还有鄂尔泰,因为是满人,所以排名在前。剧中几乎被抹去了,只给了模范总督的影子。4、张廷璐没有科场舞弊案,更没有被腰斩,活到了乾隆十年。他是张廷玉的亲三弟。5、没有邬思道这个御用师爷。魏东亭、邬思道、乔引娣、刘墨林等也是虚构的。不要把魏东亭说原型是曹雪芹爷爷,地位和角色完全不同。

6、李卫不是叫花子,而是富二代,捐了个副司长。7、八爷胤禩在康熙朝只是贝勒,雍正继位才封的廉亲王。但随即各种挑剔和责罚,在雍正四年就直接打到了,改名“阿其那”。并不存在雍正八年的“八王议政”。

8、隆科多雍正五年就打到了,定四十一条大罪,圈禁。次年死。佟国维是他亲爹,不是六叔。9、年羹尧在雍正三年被打倒,定九十二条大罪,次年赐自尽。这时李卫的确是浙江巡抚。但年大将军已押赴北京。不是在看城门时被李卫经办赐死的。10、孙嘉淦不是被年羹尧杀的!官至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乾隆十八年去世,年七十一岁。11、雍正生母孝恭仁皇后,在雍正元年五月就去世了,没有活到处死年羹尧的那年。12、年贵妃没有名字记载,年秋月是编的。在康熙五十年,就是侧福晋了。年家是汉军旗,不是内务府包衣,更不是雍正家奴。

先写这么多,大家继续补充呀ヾノ≧∀≦)o

小说是小说,历史是历史,用“严重违背事实”来质疑一本历史小说可能是要求太高了一点。坦白说,二月河的“清帝三部曲”(《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算是相当不错的历史小说了,历史背景和历史人物设定也相对靠谱。你去看看《说岳全传》、《杨家将演义》这些小说有多么的天马行空,就会知道二月河在忠实历史方面算是很良心了。不过,如果你的确对历史小说与真实历史的异同这个话题有兴趣的话,我倒是也可以说几点二月河小说与历史的“违背”。我就重点说人物吧,二月河小说里有一些与真实历史“变形”比较大的人物,甚至干脆在历史中查无此人。先说《康熙大帝》。苏麻喇姑:在小说中苏麻喇姑比康熙似乎也大不了多少,还发生过暧昧的“姐弟恋”。但在真实历史里,苏麻喇姑比康熙大四十多岁,您还觉得有“姐弟恋”的可能么?

伍次友:在小说中伍次友是康熙的民间“帝师”,这个人是完全虚构出来的。魏东亭:在小说中是康熙的头号亲信,真实历史中没有这个人,但可能是原型是曹寅。再说《雍正皇帝》。邬思道:邬先生在小说中是雍正身边最厉害的谋士,似乎没有他就没有雍正的江山。但很可惜,这个人也是虚构人物。

郑春华:在小说中是康熙的宠妃,和太子还有不正当男女关系。在历史中也根本没有这个人,太子更加不敢去动康熙的女人。胤禩:著名的“八爷”。在小说中,“八爷”在雍正登基后似乎还权倾朝野,还搞过差点就要成功的“逼宫”。但在真实历史中,雍正登基后,曾经不可一世的八爷就很低调的做人了,但最后还是没有逃脱雍正的政治清算。最后是《乾隆皇帝》。这本书可能是二月河小说中和真实历史差距最大的一本了,而被艺术加工最大的就是本书主人公乾隆了。小说给乾隆加了很多爱情戏,很多恋人都是虚构出来的。

二月河的小说,对我来讲,对我印象较深。小说对我们真假叁半,不是报告文学和纪文学,相对小说,不是那么实际,或多或少有虚构的成份。

先认识下二月河其人,二月河只是笔名,他原名为凌解放,山西生人,现居河南,是非常知名的历史小说家,笔下的康雍乾三部曲(《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被世人所熟知,并且被拍成了电视剧广为传唱,二月河几乎家喻户晓。

但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很多人,包括题主,总不由自主的把以历史为背景的小说当成历史看,其实这本身就是错误的,连二月河本人都说,写历史小说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和“不求真有,但求会有”的创作原则,笔者在这里强调,小说不是历史,茶余饭后的打发时间是没问题的,但万不能当做正史读物去看,如果非要在小说里挑刺,那咱今天也破破例,就当做游戏来戏耍一番吧。NO1,苏麻喇姑,在二月河小说中苏麻喇姑竟然被写成和康熙有些许情愫,在正史中此事是万万不可能的,因为苏麻喇姑足足比康熙大了四十二岁,在清代那可是康熙奶奶辈的人,她本人是孝庄的丫头而已。

NO2,纳兰性德,在小说中这位清词三大家之一,曾写出“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诗人被错位的说成明珠第二子,并且和后来的雍正帝胤禛关系甚好,正史上纳兰性德实为明珠长子(30岁就去世了),而且不可能和年仅5岁的胤禛是朋友关系。

NO3.允祥之母,小说中说雍正的老十三弟允祥的母亲是宝日龙梅(蒙古公主),但正史上记载允祥的亲妈是满族人,名曰敬敏黄贵妃章佳氏,而且还被雍正特赦于康熙合葬于景陵地宫中。

NO4,张廷玉,小说中的张廷玉在康熙朝就成了权倾朝野的顾命大臣,还是李绂的房师,但正史上张廷玉并没有在康熙朝发迹,而是在雍正朝权倾一时,并且成为了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而且也不是李绂的房师。

NO5,邬思道(存疑),这个人在二月河小说中是雍正胤禛的心腹之人,为胤禛登上帝位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在正史上此人却没有任何的蛛丝马迹,但是却在一本叫做《清通鉴》的书中,曾经在奏折上出现过邬思道此人,也就是说,很可能此人在历史上出现过,由于特殊的身份被胤禛在史书中抹去了。所以这里笔者也猜想,弄不好二月河猜想的邬思道可能确实出现过。

ok,篇幅有限,先写这么多,大家也可以集思广益,继续玩玩“大家来找茬”,可以在评论区中说出你的看法。(谢谢观看)

这个问题提的很矛盾,既然都知道二月河的作品是小说了,又何必较真呢?小说为了制造戏剧冲突,必然会有文学加工的成份。而且很多人并没有看过二月河小说,只是看过《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这两部电视剧,并通过电视剧了解二月河的作品,甚至是了解历史。

所以这个话题往小了说,很容易解答,网上随便找一下,有大把的此类文章。比如苏麻喇姑是康熙的奶奶辈、伍次友是虚构的、李卫家很有钱并不是要饭的出身、邬思道是田文镜的师爷等等。但问题是,扒这些皮毛东西有什么意义?会对历史的进程有影响吗?难道苏麻喇姑不是康熙的奶奶辈,二月河就会让康熙娶她了?难道没有伍次友,二月河笔下的康熙就不敢除三藩了?难道李卫不是叫花子出身,他就不是雍正改革的心腹大臣了?难道没有邬思道的计谋,二月河笔下的雍正就当不上皇帝了?所以我觉得,要符合“严重背离史实”这个话题点,就应该讲一些比较有深度的东西,要扒一扒小说和电视剧里面过分吹捧和恶意打压的地方。还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一个真相。由于槽点太多,全部捋一遍不现实。本文只取《康熙大帝》和《雍正皇帝》的内容,各说一个槽点。首先,讲一下《康熙大帝》里面的迁界禁海的问题。这里,要严重批评《康熙王朝》这部电视剧!其实在原著小说里面,对迁界禁海写的还是很隐晦的,并没有多说什么。电视剧里面浓墨重彩的演了好几集,我记得有一集姚启圣的祖坟被记恨他的村民给扒了。姚启圣苦口婆心的对老百姓说:『父老乡亲们啊,为你们的长治久安,求你们迁界吧!启圣已在内地为你们准备了庄稼地,你们可以得到多一倍的土地啊!皇上说了,三年不纳粮,三年后,这里的土地还是你们的,朝廷只是借用三年啊。车马不够,用军营的车马载你们!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通通坐官府的轿子,我们抬着去!』

于是在镜头上,我们看到了老太婆坐上官府的轿子,由兵勇们抬着走的一幕。看得人真是热泪盈眶,我也看哭了。只不过我哭的是被迁界的老百姓……朝廷被演绎成了用心良苦的好朝廷,老百姓反倒变成不识大体的刁民了???什么叫颠倒黑白?什么叫千古奇冤?这就是!

据当时人的记载:勒期仅三日,远者未及知,近者知而未信。逾二日,逐骑即至,一时跄踉,富人尽弃其赀,贫人夫荷釜,妻襁儿,携斗米,挟束稿,望门依栖。起江浙,抵闽粤,数千里沃壤捐作蓬蒿,土著尽流移。把文言文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说朝廷限期三天迁移,当时没有网络,住的远的人还没有来得及得到消息,军队骑兵就到了,于是富人全部抛弃自己财富,贫穷的人拿着锅子带着妻子儿女,全部内迁,从江浙到广东福建,沿海数千里肥沃的土壤全部变成了荒野蓬蒿。设身处地的想一下就知道了,就算现代的人从筹划搬家到实施,具体运作准备,也绝对不是三天就能完成的。然而当时被迫迁界禁海的沿海居民,就是在这样没有任何预兆准备的情况下,被限令三日搬出沿海三五十里,局部地区甚至过百里。朝廷没有征地补偿,没有迁家的路费,没有安置场所。三天后就派军队进入迁界区域,凡是看到没有迁界的老百姓,见人就杀,沿海居民死亡率超过八成。残忍程度堪比嘉定三屠和扬州十日!这种血淋淋的史实,却被电视剧粉饰为春风化雨般的仁慈善举。老百姓长达十六年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的黑暗日子,竟然被说成了『借用三年』;赤裸裸的用刀枪屠杀掳掠,硬是被说成老百姓『坐着官府的轿子』走。小说和电视剧的三观,很有问题!被屠戮的老百姓找谁说理?哦,对了,也不需要说理。毕竟当时被屠戮的老百姓,现在估计连骨头渣子都找不到了……其次,讲一下年羹尧的问题。很多人都在提问。雍正为什么杀年羹尧?年羹尧为什么跟雍正飞扬跋扈?之所以会这么问,主要是受了电视剧和小说的错误引导。二月河笔下,年羹尧是雍正的包衣奴才,也是受了雍正的提拔,才位极人臣。对于小说的这个人设,我是有疑义的。因为这会把年羹尧和雍正的关系搞复杂了,同时也解释不了年羹尧后期的飞扬跋扈。历史上的年羹尧不是雍正的包衣奴才,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年羹尧对雍正到底有多重要,很多人就搞不清楚了。其实,他和雍正是一种相互利用的关系,用不准确的形容,他俩是合伙人的关系。根据史料记载,年羹尧与雍正年纪相仿,两人只相差一岁。雍正是身份高贵的皇四子,年羹尧也是高干子弟出身。他的父亲和哥哥都是朝廷重臣,年羹尧本人也非常争气。他是正儿八经的科举进士,进过翰林院。后来迁任四川巡抚和川陕总督,成为封疆大吏。

康熙临驾崩前夕,十四阿哥被召回京城,康熙授意让年羹尧与大将军王的副手延信共同执掌军务,并授予二等公之爵。可见年羹尧在康熙时就已经是封疆大吏,位极人臣。而年羹尧取得的这些成就,与雍正没有任何关系。年羹尧和雍正之所以亲近,是因为康熙五十五年,由康熙皇帝做主,将年羹尧的妹妹年妃许配给了皇四子胤禛。(这桩婚事是由康熙做主的,而并非小说中的描述,是年羹尧有意跟雍正攀关系。) 看见没有?年羹尧到底有多重要?连康熙都要主动跟他攀亲家,何况雍正?

所以,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雍正会如此看重年羹尧,而年羹尧为什么又敢在雍正面前飞扬跋扈。从雍正的角度来看:自己新君登基,没有任何基础,他要想争夺皇位,必须要有年羹尧这样手握兵权的封疆大吏的支持才行。如果年羹尧跟自己不是亲家的关系,他凭什么支持自己?以他川陕总督的身份支持老十四,以清君侧的理由杀回京城,皇位的归属还说不定是谁呢。从年羹尧的角度来看:自己本来就是西北王,而且这个身份和地位是康熙赐予的。雍正能登基,不是他年羹尧沾了雍正的光,而是雍正沾了自己的光。自己有拥立之功,手握重兵,而且两家还是亲家。当然小说中也给出了一种解释,就是年羹尧和雍正为主奴关系。但这也是有问题的,奴才敢跟主子作死吗?主奴关系只会把问题越描越复杂,把年羹尧的死归到他的性格上。对于年羹尧来说,太委屈了。历史上的年羹尧,他只是没想到雍正其人会如此腹黑。在平定青海后,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就对自己下黑手。对于雍正来说,年羹尧手握重兵,且不是自己提拔的心腹,对自己威胁太大了,除掉也符合情理。尾记:法国作家大仲马曾说过『历史就是我挂小说这面镜子的钉子』。历史小说的创作不能拘泥于历史的舒服,只要大处有其据,小处有其理,能自圆其说,便是成功的。其实就算是正史,也一样有艺术加工的问题存在。比如《史记》之中,司马迁就有很多这种虚构的历史记载。刘邦对旁人说:“大丈夫生当如此”。项羽对旁人说:“吾将取而代之”。樊哙对刘邦说:“今者人方为刀殂,我为鱼肉,何辞为?”范增在鸿门宴后愤怒的说:“竖子不足与某”!这些人说这些话的时候,司马迁是当场听到的吗?恐怕都是他自己的根据人物性格,虚构出来的吧。而这种艺术加工出来的史实,还不是被我们后人奉为正史,不容质疑。所以我觉得,看二月河的小说,完完整整的看一遍,用心看进去就行了。如果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和《清实录》和《清史稿》做对比解读,那更好不过。对于细节,比如历史上没有魏东亭,历史上没有乔引娣,这种东西不要过于纠结。对于原则上的错误,能指出错误,并且能批评这种错误,就可以了。这才是我们读历史小说的正确方式。

他的小说里面与史实严重不符合的地方非常之多,笔者尝试举几个例子吧。1.关于伍次友、邬思道与方苞等人。在《康熙大帝》里面,伍次友仅仅知识一介书生,却神机妙算,类似于民间传说中的张良刘伯温似的半仙人物,但伍次友这个人其实并不存在;邬思道曾经出现过在雍正的奏折上,但此人是田文镜的师爷,哪有资格参与所谓的夺嫡大战;方苞也是存在的,不过他也绝不是文中所写的那种人物。

【半仙伍次友】有趣的是,二月河自己曾说自己最像伍次友,也许这些人的身上寄托了二月河的某些理想吧。2.关于诺敏诺敏在《雍正王朝》中,是一个反面角色,一会儿追缴藩库,一会儿被田文镜拆穿,给人一种奸臣的感觉,实际上诺敏和雍正的亲信李卫以及田文镜都列在《清史稿》八十一列传里,写做“诺岷”,雍正当时推行的新政“火耗归公”这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诺岷在山东首创的,雍正时期的国库银两骤然增多,不能不说是诺岷的功劳。——这样一个功臣就被二月河黑成了奸臣。

【田文镜】3.关于雍正的死雍正的死在原书里面是非常狗血的,他是怎么死的呢?之前雍正在民间和人偷情生了个私生女乔引娣,他不知道那是他的女儿,因为乔引娣长得很像之前和他偷情的那个女子,所以他把乔引娣接进了宫并封为贵妃。

【乔引娣】之后雍正再把乔引娣的母亲接来,乔引娣和母亲相认,并对雍正说明了自己的身世,随即自杀,雍正就把她自杀的刀抢过来也自杀了……——真不知道二月河对雍正到底什么态度,说是黑吧,之前二月河不是说要为雍正平反吗?怎么就把人家写成了一个强占弟媳(乔引娣之前跟了十四阿哥允禵),和亲生女儿那啥然后自尽身亡的皇帝呢?

【十四阿哥】据说二月河还相当不满意电视剧改编的雍正累死的结局(确实有点我党好干部的意思了,雍正肯定也不是这样的),可这样的结局也不能体现所谓复杂的人性,反倒可以说这体现的是二月河的某种低俗的趣味,这在《乾隆皇帝》中表现得更多。不知道二月河为何还信誓旦旦地说“自己的史学功底比其他文学家强”,这历史知识的积累确实让人不敢恭维,写历史小说,还是得向姚雪垠先生学习一个。

一,历史上八阿哥胤在雍正四年就被打倒了,不可能策划雍正末年的”八王议政”。二,”八王议政”逼宫时,四个旗主王爷是世袭领兵,并带着亲兵进京的。历史上,对威胁皇权的旗主制度,顺治朝就不遗余力地打击,到康熙末年,旗主已经从大权在握变成”荣誉称号”了。雍正朝哪个旗主再想世袭领兵,是嫌命长。三,四旗主中有个”睿亲王”,睿亲王这个封号传自多尔衮,也就是传说中孝庄她情人。然而多尔衮在死后,就被安上谋逆的罪名开棺戮尸,直到乾隆四十三年才平反。雍正年间,朝堂之上是不可能有”睿亲王”的。

四,小说中魏东亭帮康熙灭鳌拜 平三番,收台湾,立下汗马功劳,没有他康熙能不能活下来都是两回事。最后因为还不清国库欠款,被田文镜逼死。历史上没这个人,原型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五,历史上苏麻喇姑逼康熙大四十多岁,小说最后康熙对她痴心不已,康熙这口味。。。

六,苏麻喇姑喜欢的伍次友,和跟看你剧本似的邬思道,一个不存在,一个只是个师爷,此二人寄托了凌大叔的帝师情怀。七,历史上鳌拜被擒时是跟六十多岁的老头子了,没那么能打。八,胤祥死于雍正八年,没有为雍正擎天保驾到最后。

九,雍正并没有个私生女叫乔引娣。十,康熙末年已经让胤禛代替祭天,逐步接替主政,即位是顺理成章的事,并没有小说中那么惊心动魄,精彩纷呈。十一,历史上隆科多是佟国维的儿子,而非侄子。

二月河著的清帝系列小说我都看过,觉得有点象古演义作品,好看热闹,若要与历史究到一起,我看亦真亦做?二月河是何许人,我不知道?总觉得是个滿族人或研究清史二等学者,搞学问不得意,写书捞钱揚·名声,就如易中天,闫崇年一流。二月河写清帝如姚雪艮写李自成过份吹捧,把些独夫民贼写成忧国爱民圣君,也不知他生在清代还是现代?是封建余孽还是现代文人?

曾经在上中学的时候打发时光就是用二月河的小说打发的,在那个时候看看皇帝们的爱恨情仇,其实也挺过瘾的,甚至有种,自己要比其余那些看武侠的人们更高一个层次的感觉。那个时候只觉得康熙大帝,乾隆皇帝,雍正皇帝都是心有天下,为民为国的好皇帝后来长大了,接触了很多东西,也懂了很多,这才知道,原来这只是小说而已。

抛去意识的不同,就不说正史里康熙,乾隆都对国家做了些什么,就说说小说里的谬误吧。二月河小说里篡改了许多历史情节与重大的人物经历,还有一些史实时间的错乱,虚构了许多女性角色与为了剧情需要而创建的男性角色,其中以苏茉儿与伍先生为例,譬如电视剧与小说中少年康熙对苏茉儿的情愫,这严重违背了史实,苏茉儿乃康熙祖母孝庄皇后的陪嫁侍女,按照年龄来说不止比康熙大上十岁,应与孝庄差不多大,这乃二月河臆造;伍先生更是再史书上找不到其人踪迹,康熙少年的导师的确有许多,但确实未曾有过一位“伍先生”。 其中也有不少真实的历史人物的生平被篡改。比如纳兰明珠,其人的才智与谋略比小说中多了,再说郑经,那也是明郑集团中比较重要也有相当能力的人物。

但这些毕竟是小说,就算在央视改编的电视剧以一种正史观来播出,它还是小说,并不能拿来当正史,而现在很多人对清朝的认知就是从这些电视剧和小说里得来的。这是不妥当的。

二月河的小说属不属实,在我看来无关重要,金镛、梁羽生等人的小说又有多少真实好讲,关键是二月河的康雍乾帝王系列小说极力粉饰美化帝王,实实在在是一位为阎王做屁颂的无良秀才,清朝入关完全是建立在血腥的杀戳和恐怖之中,没有勤政为民一说,只是为封建帝王家天下的世袭千秋万代而已,为了权力,宫廷、兄弟之间相互残杀,他们只是寻求那种朕即天子,谁敢违抗朕即违抗上天的意志你必死,所谓:‘’真龙口里不吐虚言。‘’我们完全可以看到帝王的独断,想让谁死就一句话,清王朝的文字狱对文人的迫害也十分残暴,二月河竟把这么个暴君,写成勤政为民的公仆,和心慈如佛的菩萨。皇宫、故室如此富丽堂皇、雍容华贵、威严雄壮,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任何一个官吏能敢跟皇帝去比吗?帝王所有的奢华完全是建立在对百姓的敲榨盘剥之上的,满清统治下的中国特别是汉民族,人民真安居乐业天下太平吗?二月河之流别在为封建帝王作屁颂,你们就不觉得自己恶心、卑鄙吗?有一点羞耻感好不好?你们真是无耻之耻了吗?

标签:二月河,史实,违背

版权声明:文章由 回答三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huidasan.com/life/171231.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