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回答三>生活百科>中秋节散文

中秋节散文

2024-07-26 08:13:38 编辑:join 浏览量:564

中秋节散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起散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广义上的散文是指不追求押韵和句式工整的文章体裁,与韵文、骈文相对。你知道写散文的精髓是什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秋节散文(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着李白的静夜思,品着余光中的乡愁,不经意间,又是中秋,又见月儿圆。人生弹指一挥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永恒的是天上的月,变幻的总是那月下的芸芸众生。真是岁岁年年月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

月本无情,有情的是我们。月本无心,有心的是我们。古往今来,骚人墨客,无不挥毫泼墨,痴情吟咏。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雄豪。一尊还酹江月,人生如梦的醒悟。有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无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淡定。更有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博大……月亮,是国人不死的诗魂,少男少女们恋爱时的红娘。

世上本没有故乡的,只因为有了他乡。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又是最相思的节日。身在他乡时,那故乡的美,故乡的情,竟然像被发酵了一般,魂牵梦绕,难舍难分。故乡的那些点点滴滴,便也如发酵池的酒一般,咕噜咕噜,活跃起来,不安份起来,散发出醉人的芳香。这便是乡愁。

乡愁是什么?不过是母亲的唠叨,父亲的责骂,爷爷的冰糖葫芦,奶奶的爆米花,还有那外婆桥……普普通通的一花一草,一人一物,都成了浓浓的乡愁。刻骨铭心,挥之不去。有网友在博客里说:只有辣椒,才能解胃的乡愁。说这话的大概是湖南、四川或贵州的朋友。南方人到了北方,他们的乡愁大多是大米饭。北方人到了南方,他们的乡愁也许就是面条和馍馍。

中秋月,故乡明。明月是同一轮明月,中秋也是同一个中秋,并没有什么差别。有分别的是我们自己的心,一切只因那月下的人。当我们背起行囊,头也不回地走向远方,经历千辛万苦,去寻找心中的乐土,去寻找理想的天堂。有一天蓦然回首,却发现“踏破铁鞋无觅处,那人原在灯火阑珊处”!天堂就在心中,乐土就是故乡。我们转了一圈又回到原地,突然了悟——人生原来如此。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人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慨叹,人人都有思乡情结。

“那故乡的山,那故乡的水。那故乡的风,那故乡的云。”那故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是情。“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费翔深情的歌唱,在耳边回响了20年,仍然新鲜,没有褪去半点颜色。故乡的亲人,老人们要落叶归根,少年们急着要走向远方,各有各的方向,各有各的目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故乡的美,美在明月。曾见过浩瀚大海上的月亮,也见过莽莽群山上的月亮。但都不及故乡低矮的小石头山上升起的明月来的有韵味。“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明月,烟渚,潇湘。小桥,流水,人家。岸沚汀兰,茂林修竹,月夜风荷。中秋之夜,更是暗香浮动,月色清浅,人约黄昏后。故乡的美,美在诗情画意,美在人美心也美。看过柳宗元永州八记的人都知道,那种美,是摄魂蚀骨,见过一次,一辈子都无法走出的。不信,亲自来看一看,被勾掉魂儿可别后悔喔。

在城里呆了20年,似乎十多年都没有见过月亮了。只有很少几日,看见聊聊可数几颗星,还有一个有圆盘盘,在摩天大楼的夹缝里。月亮像昏昏欲睡似得,没有什么亮光。闪烁的霓虹灯,明亮的的路灯,还有那万家灯火,悄悄掩盖了明月的光辉,把月儿藏了起来,好让我们迷恋她们。记得小时候,在乡下,住瓦房。那时没有电灯,点的是煤油灯或茶油灯。灯光暗黄的,如一粒小豆豆在灯芯上浪漫地跳舞。油灯光太小了,且并不能长点,点久了妈妈要骂的。于是,在夏天,我便常常捉些萤火虫放在瓶子里,让它们发出美丽的光来照明。因为没有灯光,晴朗的天气里,便天天盼星星,盼月亮。而那时的星星也仿佛分外的多,月亮也分外的明。月光清澈,明净。月夜也常常朗照,犹如白昼。我便常常在月下读书写字,那种幸福感,是没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月下看书,甚至连最小号的字都看得清清楚楚,纤毫毕现。如今,竟然连月亮都看不见了。真是贫时快乐无穷,富了反而失去快乐了!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乡的月,其实就是我们的心灯。只有在四周的光熄灭时,它才会亮。

又是中秋,又见月圆。中秋是一个浪漫,温馨,祝福,思念,团圆的日子。世上最远,莫过于心。世上最大者,莫过于心。世上最近者,亦莫过于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愿天下所有的父母,身体健康,吉祥如意。愿天下所有芸芸众生,都团团圆圆,快快乐乐。

今年,我却又不能回去。父母已经很老了,想想还能陪他们过多少个中秋节,已屈指可数。不禁心里凄然。还是打个电话,问候一声吧。父母,却满不在乎。好像还有几百年似的,仍早出晚归,劳作不息。想那年少时,在那青瓦红墙的小院里,与父母妹妹四人,吃月饼,赏明月。那时的月饼,一人只一个,馅也只有白糖的,外壳粗糙得很。吃在嘴里,窸窣作响,却感觉甜美得要命。那些年的中秋,月色如水,天地一清。那些年的时光,温馨、美好。现在已经是在梦里了,可望而不可及。说句孩子气的话:再也没有那么好吃的月饼了,再也没有那么纯净的明月了。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最美的中秋永远只是在梦中了,它停留在童年的记忆里,成了我今生最珍贵的财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八月的夜,有点寒,凄凄的月色透过纱窗,无力地落到床前,淡淡的一片白,又给我带来了一个不眠之夜。明知无人与之同乐,只好由自己的思绪在夜色里游荡。好在白天闲来时,习惯于捡拾树荫底下那一片片破碎的阳光,放到口袋里,留到晚上寂寞时,用来温暖自己的心。

很久以前,曾一度热情,用年轻的心去图划未来,那份执着的追求,曾有过不少的亮点,虽然在商海里留下了伤痕,在爱海里,留下了伤痛,但内心仍然藏着一丝丝的自豪,那是因为曾经尽力搏击,曾经拥有那份含恨的爱。随着月圆月缺,那份热情早已当做古玩收藏于心底,爱已消亡。如洁的月光,现在看来已经变得冷漠,节日的气氛更加撩起诸多的痛。我愿带着一片宁静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在哪里安然地细品人生。

然而,如今那一片宁静也已经变得飘渺,商化的社会,到处一片沸腾。或许,宁静需要自己去体会,需要一个历练的过程,没有豁达的胸怀和顽强的意志,那一片宁静将从身边飘走。

多年以来,从不敢贸然尝试一口中秋之月,只是怕,孤单只影的我坏了团聚的味道,不忍心把好好的一个园咬缺,然后独自把它吞并。多么的希望,你我一起把它掰开,分成两半,放到各自的身体里,无论你在哪里,你我永远都是一个园。

这样的夜,思绪在寂虑中仿佛脱体狂奔,却理不成形。孩时的童影,学时的同窗,一起挣食的友人,亲人,还有已经走远的'先辈们都堆积在一起 ,这种抹不去的印记像雾一样缭绕,禁不住一番感慨,多么的想,寻回我来时的起点,从新品味每每的月圆月缺。

岁月的足迹渐行渐远,已不必为生活的沧桑添加太多言语,往事如焉, 爱亦然,恨亦然,人生也亦然。

秋又起,屋外的树,偶有落叶沙沙,那是为了来年的新生,我是否也能再度扬帆?直到现在,还迷茫。我想,趁着这夜色,悄悄地,在床前这淡淡的一片白里,画上几笔色彩,添上几句心语,捎到这片白的另一端,为我解开心中的结。

中国人早就注意到月到中秋有超乎平常之明,并产生心灵的感应。周人会在中秋举行仪式,以祭月迎寒。至魏晋以后,中国人兴赏月,唐人更是流行。也是从唐开始,中国人有了中秋节,千年既久,到现在已经成了传统和习惯,祭月也演化成为赏月,这标志着人从对月之崇拜发展到对月之审美。

祖父所主导的一次中秋节,留在了我儿时的记忆中。那天晚上,雨过云开,有月忽出,自行于天。院子种合欢树、桐树、德国槐树,枝繁叶茂,互相交错,荫庇甚大,遂只有庭中檐下干爽,月光透明。祖父净手整衣,搬出一张宽且矮的条桌,放在檐下庭中,并用瓷盘一一陈以石榴、柿子、月饼等果品祭月。我的祖父1973年西归,在他生前数年再未祭月。那次仪式虽然简陋,但它所传递的信息却自古而来,印象不可磨灭。

农历八月十五,三秋之半,依长安风俗,这天下午靠近黄昏之时,每户必烙月饼。这是主妇的事,在我家当然是我母亲的事。为了使月饼好吃,母亲要给面里放芝麻,往馅儿里加捣碎的核桃仁,也会加红砂糖或白砂糖,这种月饼是甜的,我等小孩特别喜欢吃。烙月饼要用雪蒿,是生长于土坎上或田垄上的一种野菜。掘雪蒿往往是我的活儿。有时候中秋节会下小雨,天地迷茫,我也不推辞,出门,出巷,出村,在地里采一把跑回去交给母亲。月饼会做一个大的,直径大约一尺半,做几十个小的,直径大约一寸半。大月饼和小月饼都贴雪蒿,一是装饰,二是提味。雪蒿一经锅炕,叶茎便绿淡黄渲,脆感毕现。

月饼在长安谓之团圆馍,因为中秋节也就是团圆节。八月十五夜,一边赏月,一边吃团圆馍,其乐融融。然而这一天也总有人在外羁旅,不能返乡而聚。不要紧,当给在外之人留下大团圆馍的一角,并留下几个小团圆馍,等其回家吃。全家有多少个人,便切大团圆馍为多少块,一人一份,不过当在中秋节以后食之,八月十五夜所吃的是小团圆馍。有一年中秋节,我父亲正在西府的扶风县做宣传工作,数月不归,属于他的那一份大团圆馍夹在几个小团圆馍之中,一直挂在厢房,也就是父母卧室的墙上。怕我偷吃,母亲故意将其高悬。

母亲烙好月饼后会将它们放在一个簸箕里,并置之于方桌或条桌上供一会儿,而后才把小月饼拿给祖父祖母和孩子们。大月饼继续供着,到第二天才收起来切成块儿。也许如此供一会儿,也具祭月的意思吧,然而总之是敷衍塞责了。到了我这一代,就连母亲都不如了。祖父是清人,母亲是民国人,我是共和国人,三朝巨变,在中秋节的规矩上,母亲不胜祖父,我不胜母亲,我的儿女更不胜吾。文化之变迁,文化在中秋节之衰,观之显矣!今之人,只剩下送月饼和吃月饼了。

在唐长安,赏月显然是一种盛举,充满了雅意。道士有传,唐玄宗曾经由天师引领进广寒宫,见宫娥,闻仙乐,流连忘返,并获得灵感,作霓裳羽衣曲。这显然是传说,不过唐玄宗携杨贵妃赏月无假。为延长赏月时间,唐玄宗尝令工匠在太液池西岸筑赏月台。所选地址甚佳,可惜安史之乱爆发,赏月台只建了半截。皇帝喜欢赏月,诗人也就喜欢。他们所去之地,往往是曲江池之岸、杏园之边,三五成群,彼此激发,遂多咏月之篇。有一年过中秋节,唐僖宗吃月饼,喜其油酥,十分之香。恰闻有进士在曲江开宴,便下诏御膳房包以红绫,送月饼给进士。月饼初入史书,大约便由于此事。

中秋节除赏月之外,也赏桂。目遇之,月光明,鼻嗅之,桂花芳,又有耳闻之,丝竹幽,真是何等趣味!当然还有故事,凡古贤者所创作的“嫦娥奔月”“蟾蜍变玉兔”“吴刚伐桂”,甚至“朱元璋以月饼递送起义情报”,都会在中秋节讲一讲。明清以来赏月,也会猜涉月谜语。“长安一片月,打一小说人物,经猜是秦明。”不是很有意思吗?这给中秋节增加了新的文化元素。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苏东坡的中秋节是在密州一个超然台上过的。有朋友陪伴,自夜至天亮豪饮,大醉。7年不见其弟,由衷怀念。缘于此,苏子作词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国咏月之文章汗牛充栋,苏子中秋节之词空前绝后了。

没有理想的生活,就不会在生活中审美,也不会使生活艺术化。中秋节对月之审美,显然是古人生活艺术化的表现,遗憾今人的中秋节,重以物质,轻以精神,或者说是生活粗鄙化,甚至退化了吧!

中秋之夜,一轮圆月渐渐升了起来,像一个银盘高悬在天幕上。皎洁的月光如水银般倾泻,给大地万物披上了银灰色的纱裙,呈现出朦朦胧胧的美。透过朦胧的月光,沉思在轻柔朗清的月光下,与月光轻盈慢舞,与月光皎洁相映,发现这平静如水的夜晚竟是如此美丽。

我停笔推笺,伫立在窗前,眺望远方。月是那样的清明,它那圆圆的脸盘上,挂着慈祥温和的笑容,静静地望着大地,月光照在我的窗前好似覆盖了一层白霜。月的光铺满幽静的小路,凉爽的风飘来淡雅的清香,树梢轻柔的摇曳着月影。几度月圆月缺,聚合离散的情思缠绕心头,他乡明月怎有我乡月明?种植一片相思园林在心中,芳香在梦中家园相聚。

一缕清风载着我的思念,推开期盼你的窗。夜幕中的繁星挂满了我的思念,凝望中我知道你也在想念着我,动情中遥望,思念在繁星中闪烁。在心里同唱一曲缠绵的歌,我陶醉在你的歌声中,甜甜的梦境里和你忘情的舞美着明天的浪漫。酿一坛女儿红,装满琥珀月光,捧一杯美酒飘香。悠悠琴声诉说岁月沧桑,红裙水袖穿云间,风清云淡月夜飞花,醉眼妩媚我青春的舞动,泼墨抒情天与地,留下真情温暖你我心。

中秋的月光清如水,它的清辉到处倾泻,倾泻在悬崖断壁上、山坡上,倾泻在建筑物上,倾泻在像手臂一样伸展着的树枝上,使一切都分明清晰,一切都成了活生生的了。轻柔的晚风吹拂我思念的发梢,却吹不散我对你的情思缠绕。明月窗外高悬,清凉舒爽,清辉柔波,竹林飘来心灵的醉音。星空璀璨,摘得一颗暖在怀中,看到的是你深情凝望的双眼。

窗外的夜是沉静的,没有春的奔放,没有夏日的激情。凉风与秋雨结伴,黄叶与晨露相依,大雁也打点南归,温馨的中秋飘然而至。只有缤纷的落叶在静悄悄地飞舞,闪烁的霓虹灯给飘飞的叶片抹上了五彩的斑斓,也给了朦胧的夜色增添了些许的魅力。叶片时而静卧在大地,时而荡漾在水中,一片片地飘飞,又一片片地落下。听着草丛中虫儿的呢喃,笔中摇落层层思念,如果今晚的明月能传送此时的思念,是否已到达你秋景的窗前?明月水中映照着你的影子,那一分静静的美,也会守来凉爽的秋风阵阵轻抚。

一轮皓月高悬在夜幕之中,天空是那样的深邃,宇宙是如此的广袤无垠,遥望夜空,不禁使人们心旷神怡、浮想联翩。古往今来的许多文人墨客,更忍不住要吟诗作画。我把自己浸润于寂静的午夜梦回中,聆听心之低语,你能感受到这份平静如水的心情是如此的惬意。倾听音响里缓缓流淌出来的如水音乐,怀揣着真诚,用竹笔描摹平静的模样,感受平静的召唤。生命恰似涓涓流淌的河流,我更像一汪清泉,静静地流淌,任凭鱼儿畅游,仍旧波澜不惊。

中秋节将致,面对超市里包装精美、种类繁多的月饼,我不再有儿时那种欢愉的心情,那种甜蜜的期盼,那种简单的快乐,但让我更加怀念儿时的那种月饼。

儿时的月饼,没有现在精美的包装,薄薄的一层黄草纸,包着一个如拳头大小的圆饼,既庄重又大方,打开黄草纸,月饼就露了出来,烤得焦黄油的饼面上,一般都打上了长条形的合家团圆,花好月圆等一些祝福图案,月饼古色古香,让人赏心悦目,掰开月饼,青红丝像藕丝一样缠缠绵绵舍不得断开,馅里面的核桃仁,花生仁,芝麻仁、冰糖时不时从断开处掉下来,那花生、冰糖做的馅,那面粉做的坚硬的皮,那皮上稀疏的几粒芝麻,几乎都是人间至美之味,轻轻地用舌尖舔着味儿,慢慢地咀嚼着,享受着,感觉着嘴里香浓甘甜的味道一点点的迷漫开来,幼小的心里便横生出无限的满足和甜蜜。多年以后,只要回想起这个情景,舌间似乎还留有余香。

但现在,在月饼堆里很难找到儿时吃过的那种月饼了,尽管现在的月饼越来越好,精美的包装,繁多的口味,但却再也吃不出以前的那种感觉了。人们的眼光不知何时从欣喜变成了挑剔,在不知不觉中已没有当年吃月饼的那种冲动,当古老的风俗没有了,淳朴的心灵改变了,花钱买来的精美月饼,除了送礼,也只是一种普普通通的应景食品罢了。但每当中秋节来临时,我总忍不住在超市摆满各种品牌的月饼架前流连忘返,老觉得我与它之间有种不解的情结,即便不买,也要多看它几眼。

中秋,它承载了一段儿时的回忆,一种醇厚的味道,一段由月饼串联的记忆。尽管我自始至终对月饼有一份独特的情怀,但我依然怀念儿时简朴的月饼,那种用黄油纸包着,用纸绳扎成四方块的那种月饼,最起码它真实,表里如一,没有太多的掩饰。

标签:中秋节,散文

版权声明:文章由 回答三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huidasan.com/life/186378.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