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朋友圈转发一条消息:复旦大学某教授月工资应发15335元,但实际到手只有8272元,而且是薪酬总数,别的啥都没了!
这份工资单引起了网友的热议。这可是一位中国顶尖高校教授的收入!那么,高校教师究竟靠什么赚钱?工资到底怎么发?够不够养家糊口?
高校目前所实行的是绩效工资制,也就是俗称的“赚工分”。简言之,这是一种以教学、科研工作量和院校收入为基础,决定教师工资额度的分配制度。在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这间接促使了教师工资收入的逐步分化。
以前大学教授的工资怎样呢?
民国时期,一九二七年九月十二日教育行政委员会修正公布《大学教员资格条例》中大学教员薪俸表定下了教授400至600圆,副教授260至260圆,助教100至160圆的标准。
当时辅仁大学有个教授叫英千里,他在辅仁任教的同时还兼着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课程,为两校学生教授英国文学。同时打3份工的英千里最多的时候一月能拿1000多元大洋,英千里的儿子英若识多年以后还记得有一次父亲领了薪水,“把大洋往桌子上一堆,让我们小孩儿趴在桌子上抓着玩儿”。
据《民国教授们的经济生活》一文中所载,“1920年左右北京“四口之家,每月12元伙食费,足可维持小康水平”。
当时的物价还不是很高:新建的有轨电车路线,以前门天桥为中心,环城一圈,从宣武门到崇文门,车票只要8分钱;
1元钱可买8斤猪肉,或者舒舒服服地吃一份一汤三菜的西餐,包括面包、黄油、果酱、咖啡,还有一些小吃;2元钱可买一袋上等面粉。
北京城内一座8-10间房的四合院,房租每月只需20元左右。”而在1924年,鲁迅花不到1000元买下阜成门内西三条的一套四合院,现在想买一个四合院,做梦吧,亲!
易中天先生说过,“即便我贫穷,我也乐道,不是说乐道一定要贫穷。谁规定说知识分子就该贫穷,谁规定说读书人就该贫穷,而先富起来的就该是挖煤的挖油的?什么道理啊?如果说一个社会,读书的人、创造知识的人、创造文化的人是穷兮兮的,这社会是合理的社会吗?”
当然,也有人说,民国那么高的文盲率,当时的大学教授和今天的院士一样稀缺。
收入确实高,但是也没太离谱,300大洋只是对比体力劳动者和官员很高而已。今天的院士年薪百万太普通了。
大学教授的工资相比体力劳动者,优势比民国缩小了很多!不过体力劳动者大部分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在大上海没有买房的刚需,可以睡大通铺,而老一辈教授都有福利分房,工资不太高但也不用做房奴。可能年轻的大学老师面对高额的房价,成为最大牺牲品。
标签:工资条,大学教授,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