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点是好的,先点个赞,鼓励。
具体过程可能还需要在实践过程当中,磨合出更为详细、可行的执行细则。
首先说“负担过重”:这四个字,是一个笼统的形容说法,而不是具体的量化概念。而课业这种东西,也的确没有办法量化。因为对于不同学生,相同的课业负担是不同的,有的人难于上青天,有的人如探囊取物,怎么一视同仁?
其次说培训机构禁止讲新课:提法也略显粗暴,有的学生有接受能力,那是人家自己的事情。和家长代为批改作业一样,都是视个人具体情况量力而为即可。强行禁止未必是好事,关键也禁不住。就算不跟培训机构学新课,自己也可以自觉,可以请家教,可以用各种形式满足这个需求。这个规定反倒限制了有这种需求的孩子们的学习通道。
最后是最为敏感的禁止家长代为批改作业:的确是非常赞成了。但在这个禁令执行之前,最难的并不是大家对这句话的执行力度够不够,而是家校双方能否对就此可能给学生学业产生的影响达成共识。
绝大多数家长,只是同意自己不批改作业,但并不同意这份作业不用批改。所以批改的工作量总得有人做吧。谁来做?当然是老师。这样的话,问题就来了:老师会考虑一个人批改工作量远远大于从前,会担心家长认为自己没有尽心尽力,顾此失彼;家长会担心自己不批改了,老师是不是能比从前更加尽心。相伴而生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假如有学生的成绩在此之后开始退步,家长该如何理性对待。
说到底,人和人之间的互相包容和信任,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刚看了会议摘要,青岛市教育局对学校及老师的作业的布置和设计层次都提出了很明确的要求,可以看出对学生减负是下了相当大的力气。并且对作业的热点问题,如通过网络布置作业,给学生家长布置作业,家长代批改等,都明确地提出了规定。我想,青岛地区的家长都会鼓掌叫好的!
喝彩的同时,我们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课业负担没了,那么,怎么让我们的孩子“背后的包袱”放下后,各种素质能力都有更快的提高呢?焦点找到了,改变就变的容易,父母每天不再会是唠叨式地催促孩子写作业,而要放下家长的架子和孩子们平等地商量 ,站在孩子立场和年龄层谈学习,那样的效果大不一样。不知道各位家长在放学后,看到孩子第一句话会说什么,可能一般父母都会问:“作业写了没?今天作业多不多?赶紧作作业啊!做完了好玩一会儿。”这样的话,长年累月地响在孩子耳边,孩子就会对作业产生无趣的感觉,长此以往,就会在作业中出现很多的问题。当父母做出改变后,问孩子:今天你开心吗,有什么开心事?今天向老师提出问题了吗?今天还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这样,父母进一步了解孩子一天中的表现,就会融入到孩子的生活中,随之抓住这个机会引导,这就是细节教育,生活处处皆教育,这时对孩子所有教导的话,孩子不仅能很快接受,而且会促进亲子关系更和谐。通常,我总是先拥抱孩子,然后再和他交流这三句话,我认为父母用心地拥抱孩子,孩子是能感受到你的爱,这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是十分有利的。
我们都知道,成功的孩子,首先是有良好习惯的养成。我想,课业负担减重后,家长更应该关注孩子生活、学习方面的培养。例如,书写习惯、预习和复习习惯,阅读习惯等,习惯的养成,更是离不开家长的引领和陪伴。教给孩子确立学习计划,让孩子对现阶段的学习生活有一个前进的方向,这样到了复习时就不致于“胡子眉毛一把抓”了;教给孩子科学的管理时间的方法,上课做笔记的方法,思维导图式的总结方法,这些先进的方法,都会让孩子的学习更有秩序,也会让家长更省心。家长更不能忘了孩子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小学阶段的成绩有很大的"欺骗性",阅读能力才是保障孩子升入中学后取胜的法定。父母创设阅读条件和孩子一起,亲子阅读时光会是很幸福的!
减负后,我觉得父母的责任更是“意味深长”,而不是放手不管,更不是对孩子“放羊”了。只有注重孩子平日的表现,关注孩子的“过程”发展,而不是仅仅盯着最后的成绩,相信孩子和家长心里都会感觉轻松,孩子的梦想才能变成现实。
谢邀。
我是一名初中教师。
教育是一个社会形态中政府对民众的一个基本态度,其反映的是政府和民众的基本关系。这句话绕了点,因为这是沃·滋基说的。
不扯了。
教育的目的,我以为可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基础国民教育,一个是精英教育。做为一个社会,要正视这个问题:基础国民教育,目标为基本思想行为的教育,简单说其目标为正常人;精英教育,目标是领先甚至是超前于当代的教育,其对象是可遇不可求的。这两类人用同一标准去要求和衡量,其结果就是这样:过高的基础国民教育标准和过低的精英教育标准发生了冲突。
解决办法很简单:降低国民教育中智育标准,学生在校可完成所有智育目标,所有问题迎刃而解。
附加一句:大学教育,严进严出。
标签:批改作业,课业负担,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