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水平不够,再加上为经济建设让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尤其是文革前期,是我国战机研发的一段“放卫星”时期,上马了相当多的各类项目,相当大的原因在于当时是林副总主管空军。但是很遗憾,当时我们完全是眼高手低,大部分项目所需要的技术水平、制造水平都远超我们当时研发和工业水平。所以大部分项目在林副出事后搁置或重新审查,最终在改革开放后,让步于经济建设需要而下马。
轰-8模型1968年轰-6轰炸机首飞成功后,空军就提出了远程战略轰炸机的设想,用核弹、空地导弹轰炸敌后方政治、经济、军事要地,并具有攻击装甲集群和海上舰队的能力。当时首先执行的对轰-6进行改进,换装四台随英国三叉戟客机引进而获得的斯贝MK512-W涡扇发动机(不是后来飞豹上用的斯贝MK202),通过改善油耗来提升航程。
轰-6I,他是轰-8的研制基础,1970年研制,1975年首飞。而下一步则是计划在轰-6I的基础上,放大机体,使用4发涡扇-6发动机,从而实现最大起飞重量160吨,可以携带7吨弹药飞行11000公里的远程战略轰炸机。但是很遗憾,空军正式确定轰-8研发项目时已经是1971年2月,确定由汉中生产基地负责研制和生产时已经是1972年8月,一个月后,林副总出事了……轰-8飞机研制随即中止,属于刚开始准备干,就停止了。
轰-8及6发布局备用方案随后空军进行调整,由于当时还有个大型飞机项目,那就是后面的运-10客机,以当年我们的技术水平和财力难以承担两个大型飞机研制工作。最终决定,先搞运-10,缓办轰-8,在运-10上积累技术和经验后,再去搞轰-8,这一拖拖到改革开放,就随着军队建设让位于经济建设,军工项目集体下马狂潮中下马了。到1982年,空军一共下马了31个项目,再到后面,连轰-8让位的运-10也没有保住。
当年因各种原因最终被放弃的喷气式军用战机方案从某种客观角度来讲,取消这一系列项目有一定合理性。当初我们在六七十年代确立的项目,虽然研发困难重重,但技术水平相当却相当低。例如轰-8其11000公里航程,载弹量却只有7吨,跟美国1961年装备的B-52H型,15000公里航程,27.2吨载弹量完全不是一个层次。在与西方关系改善,国家安全形势大为好转情况下,其必要性大幅度降低。而在与西方接触过程中,接触西方先进技术,可以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轰-8跟B-52技术水平相差非常大再加上当时我国除了研发水平弱外,其实工业加工水平更弱,很多东西老技工可以依靠手工加工打磨出样品,但是批量生产根本达不到加工水准,比如仿制英国斯贝MK202的涡扇-9“秦岭”发动机,我们在1979年就用英国的原材料敲打出样机,送到英国检测还成功了,但是真正通过国产化工程技术鉴定,进行批量生产却是要等到2003年,想找英国人帮忙,人家一口我只转让技术,不转让生产工艺。歼-7战斗机在1966年开始生产服役,但是到对越自卫反击战时只“敲打”了不到两百架,是在80年代引进西方技术提高自身工业水平后才真正成熟。而到后面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潜在对象又变成世界第一空军强国,被人家几千架三代机堵门。战斗机能保卫领空就算不错了,除非B-2幽灵这种隐身战略轰炸机,其他轰炸机没有战斗机护航跟送肉差不多,同样也没有研发需求。
现在战略轰炸机只有隐身轰炸机才真正具有对强国的战略威慑力,其他只是廉价的炸弹/导弹运输者不过这段时间,还是有段非常可惜的,那就是乌克兰那批战略轰炸机,苏联解体后,二毛子分到19架图-160“海盗旗”在内的大量战略轰炸机。我们确实也感兴趣跑过去谈,但是美俄的联合阻止反对而放弃,乌克兰这批战略轰炸机部分交给俄罗斯抵扣天然气款,其余最终惨遭拆解,非常可惜。
全世界能独立研发飞机的国家10个都不到,能独立研发轰炸机的国家,那就更加屈指可数了,也就美俄中3家,英法都已放弃轰炸机的研发,可见研发轰炸机的难度有多高。所谓的轰-8,是上世纪70年代初,空军提出的一型远程轰炸机项目,据网上公开可搜寻到的资料,轰-8空重65吨,起飞重量155吨,最大载弹量18吨,最大飞行速度1.4马赫,无空中加油时航程可达到11000公里。
倘若从黑龙江的基地起飞,可在关岛以北的海域上空发射巡航导弹,攻击北美的任何目标,已足以对两个超级大国各重要政治、经济和军事基地实施战略核反击。不得不说,即便以当下的眼光来看,中国空军70年代初关于轰-8项目,所表现出来的飞行技术参数,以及强大作战能力等,都令国内军迷感到振奋,现在的轰-6K都达到轰-8的性能指标。
倘若此型轰炸机能够顺利服役的话,只可惜轰-8项目的主导人原空军司令员,因为受政治影响的原因,导致轰-8项目被新的军委领导团体终止,批示“缓办远轰,集中力量先搞708”。所谓的708,就是运-10远程首长用公务机的项目代号,最终,运-10只建了两架原型机,由于各种原因没有量产,被空军寄予厚望的轰-8项目只是停留在了纸面上。
轰-8项目,本身就是在轰-6基础上研发的,可最大程度地利用轰-6已有的技术成果,技术难度应该低于运-10远程首长用公务机,中国人有集全国所有科研院所和工厂集中攻关的优良传统,因此非常有可能就搞出性能指标远在轰-6K之上的远程轰炸机,但历史不能假设,遗憾永留空军和军工心头。至于轰-8下马以后,没有再次研发远程轰炸机,除了军工技术特别是航空发动机以外,最关键还是和中国空军的战略思维有关。
中国空军长期以来执行依托本土的防空作战,不强调对别国发起主动攻击,所以就非常好理解,空军装备的大都数是制空型战斗机,基本上不具备对地打击能力,有限的火箭弹打地面目标,有多少精度可言。即便对地打击,也只发展了航程非常有限的强-5,事实上就是一型前线攻击机,支援地面部队作战,也是一款立足于本土防御作战的军品。
因此,长期以来,中国空军的轰炸机,就一直以苏联图-16中程轰炸机为基础,搞出了多种改进型号,包括轰-6K尽管采用了许多新材料和新工艺,但外形依然还是图-16轰炸机。新型轰-20远程轰炸机,是在中国空军战略转型以后才开始研发的,作为由本土防空向攻防兼备的空军转型,必须有一型战略轰炸机,才称得上是大国空军,希望轰-20尽快服役,弥补中国空军长期以来的空中远距离打击这块最大的短板。
对于远程轰炸机的研发,我们从未停止脚步。作为轰-6的升级版本,轰-8在各项性能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轰-8是我们国家制造大飞机的一次重要尝试,虽然部分计划未能付诸实践,但为我们研制大型飞机做了重要铺垫。轰-8下马,我们有实力,却缺乏经费,计划赶不上变化,由于计划调整而产生分歧,最终项目终止。但是我们国家对远程轰炸机的研制并未就此止步。
“轰-20”逐渐浮出水面。早在上年CCTV就曾报道过关于中国新型战略轰炸机的研制情况,同时这也是中国最权威媒体报道,提及到了:新型远程战略轰炸机轰-20研发取得了重大进展。真可谓振奋国人内心。
当今世界上拥有战略轰炸机的国家屈指可数,拥有隐身战略轰炸机的目前就只有美国。一旦轰-20成功服役,我们也将成为顶级战略轰炸机俱乐部成员之一。
轰-20是我们国家三位一体核打击的重要力量,根据外界披露的消息称轰-20是一款具备隐身性能和超音速巡航能力的远程战略轰炸机,最大的巡航距离达到了惊人的一万两千公里,载弹量为20吨,这就连当今美国服役的最为先进的B-2都达不到这一性能。当然,在该款新型战略轰炸机未面世之前,一切都是未知数,让我们拭目以待吧!在此向那些为国防力量做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致敬!祖国为你们骄傲。
以70、80年代中国的实力,没法研发出像图-160和B-1B那样的远程超音速轰炸机,到90年代又彻底被F117和B2颠覆了思维,从此又基本放弃了超音速轰炸机的研制,转向隐身轰炸机的研究。我国70年代提出了轰8的研制,目的是要能够满足远程核武器投射需求。当时中国面临苏联的核讹诈,迫切需要具备对等的反击能力。但当时尚无洲际弹道导弹和战略核潜艇,唯一靠谱的核打击力量就是空基核力量,靠轰炸机投掷核航弹。轰-8研制难度其实不高,气动布局用原来方案,配备4台或6台涡喷发动机,将轰6的机身进行放大得来。这样可以把航程提升到11000公里(最大航程时载弹量仅7吨),最大载弹量也可以增加到15吨。轰8技术水平停留在美苏50年代水平,仅相当于一架弱化很多的B52或图-95,属于战后研制的第一代喷气式远程轰炸机的水平。
即便研发成功,轰8的这种轰炸机在美苏面前也没有任何突防能力。加之70年代中国物力财力极为有限,资金需要向研制国土防空机型上倾斜,轰-8不得不下马。后来80年代美苏纷纷列装了自己的超音速战略轰炸机,轰八这种方案更加落伍,而F-117和B-2的出现,隐身轰炸机成为技术主流,海湾战争中F117发挥出的巨大作战效能让我们连超音速突防的轰炸机看不上了(即便此时还不具备研发能力),即使费大劲研发出来也是落后。而且随着我国洲际弹道导弹和战略核潜艇的服役,核武器投射已经不再是问题,不具备突防能力的远程轰炸机的地位变得无比尴尬。
图-160的NK-321涡扇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137.3千牛,加力推力226.5千牛,对中国军工人来说确实是天上飞的天鹅所以从现实角度考虑,603所只在轰六基础上发展短平快的项目,满足第二岛链范围(3500km)内的反舰和轰炸任务,很好的满足了军方需求。同时开始了隐形轰炸机的预研。目前军方已经证实了轰20的存在,距离面世应该不需要太久了。
新型远轰一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存在,公开信息很少,所以我们还是重点回顾轰-8是怎么来的。1967年,轰-6甲(图-16改装)空投氢弹成功。1968年,仿自图-16的国产轰-6才完成研制首飞成功,在我国三位一体构架中承担起空基远程战略打击任务。由于存在航程短、载弹量小、速度慢、突防性能差的特点,一服役就面临着落后的尴尬境地,因此,西飞开始着手下一代远程轰炸机研制,也就是轰-8。考虑到当时的研制水平,西飞选择了一条相对容易方式,1970年提出在轰-6基础上换装英国“斯贝”Mk.512-5W涡扇发动机,以换装新型发动机的方式达到增加航程、载弹量、空性性能的目地。于是,第一版换装4台“斯贝”发动机的型号开始研制,命名为轰-6I。1978年1月,轰-6I首飞成功,保持轰-6外形基本不变,在机翼根部及左右机翼中段各增加一台“斯贝”涡扇发动机。最大航程从轰-6的5760公里提升到8060公里,作战半径从3600公里提升到约5000公里,完全达到远程轰炸机的标准。
轰-6I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目的是轰-8轰炸机,同期提出的轰-8有两个备选方案,包括:四发主方案、六发备选方案。其实都是轰-6的放大版,这是当年研制军机的通用手法,减少风险。
轰-8四发方案,四台发动机全部吊挂在两侧机翼下。
轰-8六发方案,两边机翼各吊挂3台发动机(涡扇-6),以美国JT-3D涡扇发动机作为备用方案(引进的波音707客机发动机)。
轰-6I、轰-8I、轰-8II三种机型对比图,最大的变化就是发动机在增加,尺寸在放大,这是基于当时现实的科研基本最最稳妥的作法。
轰-8原定于1979年定型并投入量产,但这一时期我们“运十”项目正在进行中,各种资源都要优先保障。同时,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研制经费被大幅缩减,而且“斯贝”发动机也迟迟未能国产化,种种原因导致了轰-8最后无疾而终。轰-8之后的远轰一直停留在改进轰-6,大家都可以看到轰-6改型不断,堪比空中五对轮。反观真正的新时代远轰,一直没有正面亮相的轰-20只停留在大众的猜测中,只是根据官方的只言片语证实它确实存在。远程战略轰炸机毕竟不是小型飞机可比,大家看到空军20系列逐步入役、国产航母也都即将入役,做为国之重器的轰-20难度可想而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轰-20,目前我们只有这个,但至少它是存在的。
冷战期间美苏都装备有各型重型战略轰炸机,特别是越南战争期间美军使用B-52重型战略轰炸机对越南实施地毯式轰炸的震撼场面以及战略核威慑的需求,我国空军意识到必须装备一款像B-52那样具有威慑性的重型战略轰炸机,于是在1970年空军提出研发一款以战略使用为主,也可用于战役或战术用途的远程轰炸机的要求。远程轰炸机将可以载核弹、空地导弹或常规武器,轰炸敌后方政治、经济、军事要地,或者轰炸敌坦克群、炮兵群、海上舰队和大型舰艇等。以高亚声速,在中高空飞行,可在夜间和复杂气象条件下使用,可在专门的电子干扰机掩护下突破敌人防线,有必要的机动能力和自卫武器。研制任务交由603所(西安飞机设计所)负责。下图为轰-8模型
1971年正式启动轰-8研制任务,任务代号为“12号任务”。西飞提出在轰-6的基础上设计改进放大成为轰-8远程战略轰炸机的方案,认为这么做技术难度和风险不大,成本也不高,以当时我国航空工业的实力,可以解决发动机、机载电子设备、工艺、机载武器等问题,轰-8轰炸机应该是可以研制成功的。然而,在同一时期我国也在研制运-10大型客机,以当时中国的工业水准、技术条件和人力、财力条件无法同时支持两个大型飞机项目的研发。为了保证国产大飞机的发展,中央决定暂停轰-8轰炸机的研制,集中力量研发当时国内更加需要的运-10大型客机,轰-8项目就此搁置直到下马。下图为运-10,运-10采用西方国家适航证标准设计的一款大型客运飞机
轰-8轰炸机,是中国在没有充分技术论证和坚实工业科技基础的情况下,仓促下达计划开始研制的。而基于轰-6的技术,放大研制轰-8本身起点就比较低,最大载弹量只有18吨,在正常载弹量7吨的情况下航程仅为10000公里。由于历史局限和科技制约,轰-8轰炸机项目最终下马。但轰-8的试制实践为中国的大飞机产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下图为在机翼上多加了发动机的轰-6改
那么为何轰-8下马以后我国为什么没有再上相关项目的研发计划呢?抛开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历史因素不说,以当时我国窘迫的经济状况来看,确实难以拨款支持新轰炸机项目的研发,就连被列为国家重点项目的运-10也因资金问题而下马(运-10搁置至1982年,当项目组向国家申请2000万的资金以继续研发时财政部硬是拿不出这笔并不算特别巨大的资金)。最终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许多国防高科技项目纷纷下马,研制新轰炸机的计划因此无限期搁置。空军战略轰炸任务只好由老迈的轰-6暂时担负,这一“暂时”就暂时到了30年后的轰-6k。下图为我军唯一一款轰炸机轰-6K
由于长时间没有研发新轰炸机,我国现在虽然资金充裕,但是研发大型轰炸机的人才早已流失,如今要把丢掉的手艺重新捡起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好在像运-20这样的大飞机和歼-20这样的尖端战斗机都已经成功研发,相信在不久以后新型轰炸机也会闪亮登场的。下图为我军下一代轰炸机,从轮廓上推测应该是像B-2隐身轰炸机那样的飞翼布局
轰8就是中国轰六换装四发新型发动机之后的新轰代号:XHC H8,它是在轰六I的基础上进行深化的;轰六I原本是安装斯贝发动机的四发战轰版本;由于斯贝的维修费用过高、供货渠道受到限制被放弃;
当时,轰8技术人员接触了波音—707的涡扇发动机,决定引进波音公司的JT—3D涡扇发动机对轰六I进行大改,这就是中国空军的‘’12号任务‘’:兔子十分重视它的研制,毛主席、林彪元帅都作亲笔批示;军方和厂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还有六发版的轰8计划;
20世纪80年代初,运十客机的研制任务同时下达,我国在人员、技术、资金方面不能同时支撑两个大型飞机的研制工程,经过军方高层的慎重考虑,决定放弃轰8的研制,全力以赴研制运十:许多轰8的发动机研制型号、电子系统转入技术储备,轰8配套的空—地2导弹为随之下马!运十也在试飞拉萨成功以后被放弃;中国大飞机工程直到21世纪才重新启动进入慢车道。
轰8下马之后,中国随即进入改革开放的年代,面对的国际政治形势和军事压力都相对减轻,特别是前苏联的解体,中国轰炸机需求的愿望已没有那么紧逼。最重要的是当时的军费相当紧张,解放军还要自己找钱来维持军事开支,而军工企业则自己找米下锅,国家根本没有研究经费给研究院,那么如何推出新的研究题目。再说与当时国家的军事工业基础,和民用工业基础是根本研究不出来新一代轰炸机的。而外援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时和现在一样,只有俄罗斯肯对我们出口武器,但和现在比关系不是很好,特别是对轰炸机技术更是严格控制,因为他们认为中国的轰炸机对自己的威胁最大,这就事为什么这么多年俄罗斯都没有向中国出售轰炸机的原因之一。
这是国防理念所致,防御思维保守造成的,大国一直本着防御性的空防原则,以战斗机,歼轰机,以及中程轰6K为空防体系,这样的防御能力也仅达到第一、第二岛链的空中作战范围.....而事实上这是一种被动挨打的国防局面,所以无论如何都不能在国际争端中站踞主动位置……比如美国的轰炸机可以从本土飞临大国,进行战略威慑,而大国却没有轰炸机可以回敬美国,只能表示克制和无奈,这是很明显的差距,也是很大的软肋,由于我们还造不出远程轰炸机……轰-8之后,国家面临转型,进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且那时中美、中欧进入一个令人似乎可以喜欢的蜜月期,国际社会也进入一个抽象的和平年代,好像全世界都可以只要经济不要武器了.......接着苏联解体,俄罗斯、乌克兰都要销毁大量的大杀伤性武器,而大国那个时候紧跟国际形势也就把国防利器的研制搁置一边了,并且要裁军一百万呢,更别说什么远程轰炸机了……目前航程近万公里的轰炸机也仅为美俄两国拥有,B-52、B-2、枪骑兵、白天鹅、图-95、逆火……这些家伙飞临别国,那些国家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内心是悲催的、愤怒并颤抖着......
因为当时即使有远程轰炸机也没有用。空军装备的都是歼六歼七,航程短,不能给轰炸机护航。中国的电子工业落后,轰炸机没有雷达,没有电子干扰,轰炸机飞出国境就是自杀攻击。中国空军的领导人好高骛远,总是提出不切实际的性能指标,超出了中国航空工业的能力范围。
标签:轰炸机,远程,下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