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回答三>生活百科>河南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

河南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

2024-05-06 16:55:22 编辑:join 浏览量:558

河南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

第一条为了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第三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区。

第四条国家采取有利于发展自然保护区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将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五条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应当妥善处理与当地经济建设和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

第六条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或者其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接受国内外组织和个人的捐赠,用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第一条 为加强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有效保护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环境、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务院令第16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0〕63号)及其他有关要求,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省级自然保护区是指在国内外有典型意义、在科学上有重大影响或者有特殊科学研究价值,经省政府批准建立的自然保护区。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

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是指省级自然保护区外部界限的扩大、缩小或范围调换。

省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是指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的调整。

省级自然保护区更改名称,是指省级自然保护区原名称中的地名更改或保护对象的增减。

第四条 省环保部门负责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的综合监督管理工作。省林业、农业、国土资源等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 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功能区和名称原则上不得随意调整和更改。

严格控制缩小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核心区、缓冲区范围。对面积偏小、不能满足保护需要的省级自然保护区,鼓励扩大其必要的保护范围。

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应在确保自然保护区功能不发生改变的前提下进行,要有利于重点保护对象得到有效保护,不破坏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的完整性及生物多样性,不改变保护区性质和主要保护对象。

第六条 省级自然保护区自批准建立或调整之日起,原则上五年内不得进行调整。

确因保护和管理工作及国家、省批准的重大工程建设需要,必须对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进行调整的,由省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省辖市政府(含省直管试点县、市政府,下同)或省林业、农业、国土资源等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向省政府提出申请。由省林业、农业、国土资源等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的,应事先征求省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省辖市政府意见。确需对省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进行调整的,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省辖市政府向省林业、农业、国土资源等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抄报省环保部门。

确需更改省级自然保护区名称的,由省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省辖市政府向省政府提出申请,并抄报省环保及林业、农业、国土资源等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

第七条 申请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须提交下列材料:

(一)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的申报书,包括申请理由及项目审批、环境影响评价等有关报告。

(二)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部分的综合考察报告。所调整部分占原自然保护区面积2/1以上的,应提供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后的整体综合考察报告。自然保护区的综合考察报告应参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规程(试行)》的要求编制。

(三)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后的总体规划。

(四)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后的自然保护区位置图、遥感影像图、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图、主要保护对象分布图,拟调整后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图、工程建设布局图、生态旅游规划图等图件资料。自然保护区面积小于3万公顷的,图件的比例尺应不小于1∶5万;自然保护区面积大于3万公顷的,图件的比例尺应不小于1∶25万。

(五)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景观及主要保护对象的多媒体视频材料、照片集。多媒体材料和照片集应重点反映拟调整部分的情况。

(六)省级自然保护区拟调整扩大部分的土地使用权属证明及有关资料。

第八条 申请省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须提供下列材料:

(一)省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的申报书,包括申请理由及项目审批、环境影响评价等有关报告。

(二)省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综合论证报告。

(三)省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后的总体规划。

(四)省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后的自然保护区位置图、遥感影像图、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图、主要保护对象分布图,拟调整后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图、工程建设布局图、生态旅游规划图等图件资料。自然保护区面积小于3万公顷的,图件的比例尺应不小于1∶5万;自然保护区面积大于3万公顷的,图件的比例尺应不小于1∶25万。

第九条 因国家和省重大工程和防洪等公益性项目建设需要而调整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或功能区的,除按本规定第七条或第八条要求提供材料外,还需提供该项目的立项依据,涉及人员的生产、生活情况及安置去向报告,生态保护与补偿措施方案及相关协议。

第十条 河南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负责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的评审工作。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的评审,按照河南省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和评审程序进行。

第十一条 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经评审通过后,由省环保部门协调并提出审核意见,报省政府批准。

省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经评审通过后,由省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报省环保部门备案。

省级自然保护区更改名称,由省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协调并提出审核意见,报省政府批准。

第十二条 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经批准后,由有关省辖市政府或县(市、区)政府在接到批准通知后,三个月内标明区界,完成划界立标工作,并予以公告。

第十三条 对因人为破坏导致省级自然保护区或其核心区、缓冲区的面积缩小,致使保护对象受到严重威胁和破坏的,由省环保部门会同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查处。

对破坏特别严重、失去保护价值的,经河南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由省环保部门报请省政府批准,取消其省级自然保护区资格。

(1994年9月2日国务院第24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1994年10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67号发布)

目 录

第一章总 则

第二章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第三章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五章附 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第三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国家采取有利于发展自然保护区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将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五条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应当妥善处理与当地经济建设和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

第六条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或者其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接受国内外组织和个人的捐赠,用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工作的领导。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自然保护区内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义务,并有权对破坏、侵占自然保护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控告。

第八条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实行综合管理与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管理。

国务院林业、农业、地质矿产、水利、海洋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主管有关的自然保护区。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部门的设置和职责,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具体情况确定。

第九条对建设、管理自然保护区以及在有关的科学研究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二章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第十条凡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建立自然保护区:

(一)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以及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够恢复的同类自然生态系统区域;

(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

(三)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湿地、内陆水域、森林、草原和荒漠;

(四)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

(五)经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其他自然区域。

第十一条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

在国内外有典型意义、在科学上有重大国际影响或者有特殊科学研究价值的自然保护区,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除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外,其他具有典型意义或者重要科学研究价值的自然保护区列为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可以分级管理,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规定,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由自然保护区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评审后,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协调并提出审批建议,报国务院批准。

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由自然保护区所在的县、自治县、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地方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评审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协调并提出审批建议,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跨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由有关行政区域的人民政府协商一致后提出申请,并按照前两款规定的程序审批。

建立海上自然保护区,须经国务院批准。

第十三条申请建立自然保护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填报建立自然保护区申报书。

第十四条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和界线由批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人民政府确定,并标明区界,予以公告。

确定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和界线,应当兼顾保护对象的完整性和适度性,以及当地经济建设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

第十五条自然保护区的撤销及其性质、范围、界线的调整或者改变,应当经原批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人民政府批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自然保护区的界标。

第十六条自然保护区按照下列方法命名: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地名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方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地名加“地方级自然保护区”。

有特殊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可以在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地名后加特殊保护对象的名称。

第十七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在对全国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拟订国家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经国务院计划部门综合平衡后,报国务院批准实施。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或者该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编制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规划,按照规定的程序纳入国家的、地方的或者部门的投资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十八条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应当划为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除依照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的规定经批准外,也不允许进入从事科学研究活动。

核心区外围可以划定一定面积的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

缓冲区外围划为实验区,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

原批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人民政府认为必要时,可以在自然保护区的外围划定一定面积的外围保护地带。

第三章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第十九条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按照职责分工,制定有关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技术规范,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本行政区域内各类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其主管的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进行监督检查。被检查的单位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检查者应当为被检查的单位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二十一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其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由其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管理。

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自然保护区内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负责自然保护区的具体管理工作。

第二十二条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自然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二)制定自然保护区的各项管理制度,统一管理自然保护区;

(三)调查自然资源并建立档案,组织环境监测,保护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四)组织或者协助有关部门开展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研究工作;

(五)进行自然保护的宣传教育;

(六)在不影响保护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组织开展参观、旅游等活动。

第二十三条管理自然保护区所需经费,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排。国家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

第二十四条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可以根据需要在自然保护区设置公安派出机构,维护自然保护区内的治安秩序。

第二十五条在自然保护区内的单位、居民和经批准进入自然保护区的人员,必须遵守自然保护区的各项管理制度,接受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管理。

第二十六条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七条禁止任何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因科学研究的需要,必须进入核心区从事科学研究观测、调查活动的,应当事先向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并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其中,进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必须经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原有居民确有必要迁出的,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妥善安置。

第二十八条禁止在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因教学科研的目的,需要进入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从事非破坏性的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和标本采集活动的,应当事先向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经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批准。

从事前款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将其活动成果的副本提交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

第二十九条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开展参观、旅游活动的,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出方案,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在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开展参观、旅游活动的,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出方案,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在自然保护区组织参观、旅游活动的,必须按照批准的方案进行,并加强管理;进入自然保护区参观、旅游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服从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管理。

严禁开设与自然保护区保护方向不一致的参观、旅游项目。

第三十条自然保护区的内部未分区的,依照本条例有关核心区和缓冲区的规定管理。

第三十一条外国人进入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的,接待单位应当事先报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进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接待单位应当报经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进入自然保护区的外国人,应当遵守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和规定。

第三十二条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者景观的生产设施;建设其他项目,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已经建成的设施,其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应当限期治理;造成损害的,必须采取补救措施。

在自然保护区的外围保护地带建设的项目,不得损害自然保护区内的环境质量;已造成损害的,应当限期治理。

限期治理决定由法律、法规规定的机关作出,被限期治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按期完成治理任务。

第三十三条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自然保护区污染或者破坏的单位和个人,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责令其改正,并可以根据不同情节处以1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擅自移动或者破坏自然保护区界标的;

(二)未经批准进入自然保护区或者在自然保护区内不服从管理机构管理的;

(三)经批准在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内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和标本采集的单位和个人,不向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活动成果副本的。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在自然保护区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除可以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给予处罚的以外,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对自然保护区造成破坏的,可以处以3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六条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违反本条例规定,拒绝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检查,或者在被检查时弄虚作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给予3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七条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对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经批准在自然保护区开展参观、旅游活动的;

(二)开设与自然保护区保护方向不一致的参观、旅游项目的;

(三)不按照批准的方案开展参观、旅游活动的。

第三十八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给自然保护区造成损失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责令赔偿损失。

第三十九条妨碍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给予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自然保护区重大污染或者破坏事故,导致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轻微,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章附则

第四十二条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条例,制定有关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办法。

第四十三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办法。

第四十四条本条例自1994年12月1日起施行。

河南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细则

豫政文107号(文号)

【颁布单位】 省政府/省林业厅

【颁布日期】 19920519

【实施日期】 19920519

【章名】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持自然生态平衡,加强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管理,根据国务院批准发布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我省境内森林和野生动物(陆生)类型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

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均适用于本细则。

第三条 自然保护区分国家自然保护区和地方自然保护区。国家自然

保护区,由林业部或省林业厅管理;地方自然保护区,由县(市)以上林业

行政主管部门管理。

第四条 积极鼓励对自然保护区以外的野生珍稀动、植物开展各种保

护活动。

【章名】 第二章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第五条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条件和批准权限,按照《办法》第五、六

条的规定执行。

第六条 自然保护区面积和区域界线的划定,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保证保护对象所必需的最适宜范围;

(二)保证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三)兼顾当地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第七条 建立国家自然保护区,由省林业厅提出区划方案,经省人民

政府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地方自然保护区由省林业厅会同所在的市人

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提出区划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八条 自然保护区的解除和范围调整,以及改变自然保护区隶属关

系,必须经原审批机关批准。

【章名】 第三章 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

第九条 经批准建立的自然保护区,明确划定其面积和区界后,必须

设置永久性标志,由当地县(市)以上人民政府发给林权证书。对拥有国家

、集体两种土地所有制关系的自然保护区,核发林权证书时,原土地所有

权不变,由发证机关统一填发,按《办法》和本细则实行管理。

第十条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属于事业单位,其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办法》和本细则,开展保护自然资源的宣传教育工作

(二)组织对自然保护区内的植被、土壤、气象、生态等科学考察,探

索自然演变规律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途径;

(三)对珍稀动物进行生态观察、研究以及引种、驯化,保护和发展珍

稀动、植物资源;

(四)负责自然保护区的行政管理。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编制的配备,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和

行政隶属关系报请同级编制部门或人民政府审批;其经费和基本建设投资

按现行计划、财政体制办理。

第十一条 森林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应分别划分为核心区、实验区进行

管理:

(一)核心区只供进行观测研究,不得进行其它任何活动;

(二)实验区可以进行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参观考察和驯化培育珍稀

动、植物等活动。

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不划分核心区和实验区。在管理上执行森林

类型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规定。

第十二条 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规划设计,按照林业部颁发的《自然保

护区工程总体设计标准》,由县(市)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按

自然保护区级别,分别报原审批机关批准后实施。

第十三条 自然保护区必须建立自然资源档案,完善管理制度,并指

定人员负责登记管理工作。

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档案包括植被、土壤、气象、生态和珍稀野生

动物的生息、饲养、驯化、繁殖、招引,以及气候条件、自然环境对其产

生的影响等。

第十四条 自然保护区内严禁采伐、猎捕、开垦和从事其它各种有害

于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活动。因特殊情况需要进入自然保护区捕捉、采集

野生动、植物标本的,按照野生动植物保护法规规定的报批程序办理。

经批准进入自然保护区捕捉、采集野生动、植物标本的,应交纳野生

动、植物资源补偿费。捕捉、采集的野生动、植物标本,不得出售。

第十五条 凡需进入自然保护区从事科研、教学、考察、拍摄影视片

的团体和个人,须事先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联系,并持有权管理自然保

护区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签署同意的证明。任何单位同国外或者港、澳、

台签署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协议,接待其人员从事上述活动,到国家自然保

护区的,必须出具由林业部签发同意的证明;到地方自然保护区的,必须

出具由省林业厅签发同意的证明。科研、考察、拍摄影视片完毕后,应将

所有资料完整地交一套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存档。

经批准进入自然保护区的人员,应当遵守《办法》和本细则的规定,

接受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管理,交纳保护管理费。

第十六条 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

构统一管理。未经林业部或省林业厅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入自然

保护区建立机构和修筑设施。

第十七条 因国家建设需要征用、划拨自然保护区土地的,经原批准

设立自然保护区的人民政府同意,并按土地管理法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森林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向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补偿实际损失。

第十八条 自然保护区内的居民,可以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在实验

区范围内指定生产、生活活动区域,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承包自然保护

区组织的劳务和保护管理任务。从事上述活动,必须遵守自然保护区的有

关规定,不得破坏自然资源。

第十九条 具有较完好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动植物、特殊历史纪念

物和自然景观的自然保护区,按照管理权限,经林业部或省林业厅批准,

可以在自然保护区实验区范围内开展旅游活动。

第二十条 在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旅游业务必须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统一管理,所得收入用于自

然保护区的建设和自然环境保护事业;

(二)有关部门投资兴办或者与自然保护区联合兴办的旅游建筑和设施

,产权归自然保护区,所得的收益在一定时期内按比例分成;

(三)对旅游区必须进行规划设计,确定适宜的旅游点和旅游路线;

(四)根据旅游需要、客源以及接待条件,制定年度旅游接待计划,按

隶属关系报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对已批准开展旅游业务的地区,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要建立相应的管

理组织,制定管理措施,预防和制止旅游人员跨越旅游区界线,破坏旅游

区及旅游区以外的自然保护区的建筑和设施。

第二十一条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应与相邻的乡(镇)人民政府、集

体经济组织,组成自然保护区联合保护委员会,制定保护公约,建立健全

岗位责任制,共同做好保护管理工作。

第二十二条 自然保护区应按照森林防火法规的规定,建立防火组织

和专业扑火队,配备必要的防火设施和灭火器具,搞好森林火灾的预防扑

救工作。

第二十三条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需要,可以在自然保护区设立公安

机构或者配备公安特派员,行政上受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领导,业务上受

上级公安机关领导。其主要任务是维护当地社会治安,保护自然保护区的

自然资源和国家财产,查处破坏自然保护区资源和设施的违法犯罪行为。

【章名】 第四章 奖励与惩罚

第二十四条 具有下列事迹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县(市)以上人民政府

或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彰或奖励:

(一)模范执行《办法》和本细则,成绩显著的;

(二)热爱自然保护事业,忠于职守,积极工作,事迹突出的;

(三)对保护自然资源进行科学研究,取得显著成果的;

(四)检举、制止破坏自然资源及其保护设施的行为,挽回重大损失的

第二十五条 违反《办法》和本细则,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市)

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的单位给予警告、限期改正、没收工具或

非法所得的处罚,可并处以五十至五百元罚款;造成损失的,责令其赔偿

损失。

(一)未经批准擅自进入自然保护区的;

(二)擅自在自然保护区内采集标本、开山放炮、采矿采砂、垦植、放

牧、狩猎、砍伐等,破坏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和草木植被的;

(三)擅自捕捉、采挖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动、植物的;

(四)损坏、破坏自然保护区设施或擅自移动界标的;

(五)阻碍管理人员进行正常管理工作的;

(六)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玩忽职守,造成重大损失的。 违反《中华

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

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 对不经批准擅自进入自然保护区修筑设施的,县(市)以

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的单位有权责令其限期拆除,恢复植被;逾

期不拆除的,予以没收或强行拆除,并处以五百至五千元罚款,责令其赔

偿因修筑设施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对强行拆除的,应收取恢复植被和拆除

的费用。

第二十七条 当事人对处罚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

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上级机关复议决

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

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或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

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章名】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自然保护区管理费、资源补偿费和赔偿费,用于自然保

护区建设和恢复被破坏的自然环境。收费标准由省林业厅会同省财政厅、

物价局制定。

第二十九条 本细则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由省林业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管理。

国务院林业、农业、地质矿产、水利、海洋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主管有关的自然保护区。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部门的设置和职责,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具体情况确定。

标签:管理条例,自然保护区,河南

版权声明:文章由 回答三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huidasan.com/life/69657.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