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回答三>生活百科>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是哪个国家哪一年发射成功的?

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是哪个国家哪一年发射成功的?

2024-05-21 05:19:14 编辑:join 浏览量:593

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是哪个国家哪一年发射成功的?

是前苏联于1957年10月4日,发射成功。

斯普特尼克一号是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由前苏联火箭专家科罗廖夫利用导弹改制而成,为铝制球体,直径58厘米,重83.6千克,球体,有4根鞭状天线,内装有科学仪器。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在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升空后发射了3个星期信号,在轨道中度过3个多月,围绕地球转了1400多圈,最后坠入大气层消失。斯普特尼克一号是航天启蒙时代的产物,是冷战时期太空竞争的标志。

扩展资料:

斯普特尼克主要构造:

斯普特斯一号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的构造很简单,卫星本体是一只用铝合金做成的圆球,直径58厘米,重83.5公斤。

圆球外面附着4根弹簧鞭状天线,其中一对长240厘米,另一对长290厘米。卫星内部装有两台无线电发射机——频率分别为20.005及40.002兆周,无线电发射机发出的信号,采用一般电报讯号的形式,每个信号持续时间约0.3秒,间歇时间与此相同。

此外还安装有一台磁强计,一台辐射计数器,一些测量卫星内部温度和压力的感应元件及作为电源的化学电池。它的用途是通过向地球发出信号来提示太空中的气压和温度变化。

历史意义:

斯普特尼克1号毫无先兆而成功的发射,导致美国的极大恐慌,并造成史泼尼克危机,因此亦激起美苏两国之后持续20多年的太空竞赛,成为冷战的一个两强主要竞争点。

斯普特尼克1号升空的意义,在于通过量度其轨道变化,有助研究高空地球大气层的密度,并为于电离层作无线电波传递提供原始的资料。

由于卫星填充了压缩氮,斯普特尼克1号亦因此作了第一次人造物体作陨石探测的尝试, 由于高温的陨石穿透了斯普特尼克1号的表面,导致其内压泄漏,这也为陨石的极端高温提供证据。

参考资料: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斯普特尼克”1号人造卫星,这是人类向宇宙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扩展资料

1、人造卫星(Artificial Satellite):环绕地球在空间轨道上运行的无人航天器。人造卫星基本按照天体力学规律绕地球运动,但因在不同的轨道上受非球形地球引力场、大气阻力、太阳引力、月球引力和光压的影响,实际运动情况非常复杂。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人造卫星发射数量约占航天器发射总数的90%以上。

人造卫星它可分为三大类: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科学卫星是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的卫星,主要包括空间物理探测卫星和天文卫星,用来研究某星球的大气、辐射带、磁层、宇宙线、太阳辐射等,并可以观测其他星体,目前世界上大多数的人造卫星为人造地球卫星,另外有人造火星卫星等。

2、卫星,是指在宇宙中所有围绕行星轨道上运行的天体,环绕哪一颗行星运转,就把它叫做那一颗行星的卫星,比如月亮环绕着地球旋转,它就是地球的卫星。“人造卫星”就是我们人类“人工制造的卫星”。科学家用火箭或其它运载工具把它发射到预定的轨道,使它环绕着地球或其他行星运转,以便进行探测或科学研究。

地球对周围的物体有引力的作用,因而抛出的物体要落回地面但是抛出的初速度越大,物体就会飞得越远。牛顿在思考万有引力定律时就曾设想过,从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速度抛出物体,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点也就一次比一次离山脚远。

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当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就永远不会落到地面上来,它将围绕地球旋转成为一颗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地球卫星,简称人造卫星。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之后,美国、法国、日本也相继发射了人造卫星。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截止1992年底中国共成功发射33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

3、人造卫星一般由专用系统和保障系统组成。专用系统是指与卫星所执行的任务直接有关的系统,也称为有效载荷。应用卫星的专用系统按卫星的各种用途包括:通信转发器,遥感器,导航设备等;科学卫星的专用系统则是各种空间物理探测、天文探测等仪器;技术试验卫星的专用系统则是各种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案、新仪器设备和新材料的试验设备。

保障系统是指保障卫星和专用系统在空间正常工作的系统也称为服务系统主要有结构系统、电源系统、热控制系统、姿态控制和轨道控制系统、无线电测控系统等。对于返回卫星,则还有返回着陆系统。

参考资料来源:

1、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是在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的名为“斯普特尼克”1号人造卫星。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苏联的火箭和卫星事业世人皆知,但作为主要负责人的谢·科罗廖夫却鲜为人知。

2、据传,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后,瑞典科学院曾提名卫星设计者获得诺贝尔奖,但当谢兴询问设计者是谁时,赫鲁晓夫回答说:“是全体苏联人民。”

扩展资料:人造卫星(Artificial Satellite):环绕地球在空间轨道上运行的无人航天器。人造卫星基本按照天体力学规律绕地球运动,但因在不同的轨道上受非球形地球引力场、大气阻力、太阳引力、月球引力和光压的影响,实际运动情况非常复杂。

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人造卫星发射数量约占航天器发射总数的90%以上。

人造卫星它可分为三大类: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

科学卫星是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的卫星,主要包括空间物理探测卫星和天文卫星,用来研究某星球的大气、辐射带、磁层、宇宙线、太阳辐射等,并可以观测其他星体,目前世界上大多数的人造卫星为人造地球卫星,另外有人造火星卫星等。

参考资料:

是前苏联于1957年10月4日,发射成功。

斯普特尼克一号是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由前苏联火箭专家科罗廖夫利用导弹改制而成,为铝制球体,直径58厘米,重83.6千克,球体,有4根鞭状天线,内装有科学仪器。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在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升空后发射了3个星期信号,在轨道中度过3个多月,围绕地球转了1400多圈,最后坠入大气层消失。斯普特尼克一号是航天启蒙时代的产物,是冷战时期太空竞争的标志。

扩展资料:

斯普特尼克主要构造:

斯普特斯一号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的构造很简单,卫星本体是一只用铝合金做成的圆球,直径58厘米,重83.5公斤。

圆球外面附着4根弹簧鞭状天线,其中一对长240厘米,另一对长290厘米。卫星内部装有两台无线电发射机——频率分别为20.005及40.002兆周,无线电发射机发出的信号,采用一般电报讯号的形式,每个信号持续时间约0.3秒,间歇时间与此相同。

此外还安装有一台磁强计,一台辐射计数器,一些测量卫星内部温度和压力的感应元件及作为电源的化学电池。它的用途是通过向地球发出信号来提示太空中的气压和温度变化。

历史意义:

斯普特尼克1号毫无先兆而成功的发射,导致美国的极大恐慌,并造成史泼尼克危机,因此亦激起美苏两国之后持续20多年的太空竞赛,成为冷战的一个两强主要竞争点。

斯普特尼克1号升空的意义,在于通过量度其轨道变化,有助研究高空地球大气层的密度,并为于电离层作无线电波传递提供原始的资料。

由于卫星填充了压缩氮,斯普特尼克1号亦因此作了第一次人造物体作陨石探测的尝试, 由于高温的陨石穿透了斯普特尼克1号的表面,导致其内压泄漏,这也为陨石的极端高温提供证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斯普特尼克一号

46 6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斯普特尼克”1号人造卫星,这是人类向宇宙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苏联的火箭和卫星事业世人皆知,但作为主要负责人的谢·科罗廖夫却鲜为人知。据传,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后,瑞典科学院曾提名卫星设计者获得诺贝尔奖,但当谢兴询问设计者是谁时,赫鲁晓夫回答说:“是全体苏联人民.” 扩展资料 1、人造卫星(Artificial Satellite):环绕地球在空间轨道上运行的无人航天器。人造卫星基本按照天体力学规律绕地球运动,但因在不同的轨道上受非球形地球引力场、大气阻力、太阳引力、月球引力和光压的影响,实际运动情况非常复杂。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人造卫星发射数量约占航天器发射总数的90%以上。 人造卫星它可分为三大类: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科学卫星是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的卫星,主要包括空间物理探测卫星和天文卫星,用来研究某星球的大气、辐射带、磁层、宇宙线、太阳辐射等,并可以观测其他星体,目前世界上大多数的人造卫星为人造地球卫星,另外有人造火星卫星等。 2、卫星,是指在宇宙中所有围绕行星轨道上运行的天体,环绕哪一颗行星运转,就把它叫做那一颗行星的卫星,比如月亮环绕着地球旋转,它就是地球的卫星。“人造卫星”就是我们人类“人工制造的卫星”。科学家用火箭或其它运载工具把它发射到预定的轨道,使它环绕着地球或其他行星运转,以便进行探测或科学研究。 地球对周围的物体有引力的作用,因而抛出的物体要落回地面但是抛出的初速度越大,物体就会飞得越远。牛顿在思考万有引力定律时就曾设想过,从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速度抛出物体,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点也就一次比一次离山脚远。 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当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就永远不会落到地面上来,它将围绕地球旋转成为一颗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地球卫星,简称人造卫星。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之后,美国、法国、日本也相继发射了人造卫星。中

标签:发射成功,哪一年,人造卫星

版权声明:文章由 回答三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huidasan.com/life/90720.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