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
2000年来,秦始皇基本上是被骂的多,褒的少。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实膨胀了,越来越残暴,做了很多错事。不过我们在罗列秦始皇罪行的时候,也要认识到他其实还做了很多好事的,而且有些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甚至于可以说是推动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大好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便开拓岭南地区,同统一大中华。然而在攻打岭南的统一过程中却遇到重重困难,山高路远军需物资运输是个大问题,这也导致秦军久久攻打不下来那些军事力量落后的岭南土著。面对这种情况,秦始皇命人在广西兴安县附近的修建一条人工运河,将湘江与漓江连接起来,用来运载粮饷——这就是灵渠。而灵渠一修通,确实收到奇效,很快秦始皇就统一了岭南地区。
灵渠的修通拓展了华夏文明区域,帮助秦朝扩大了版图,可谓是功在当代。不仅如此,灵渠将湘江和漓江连成一气,使得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两大水系发生了关系,中国南北水路又多了一条沟通途径,有利于统治,也有利于中原文明与岭南文明的交流。
根据《史记》的记载,秦始皇是命一个叫“禄”的监御史来修建灵渠。至于这个“禄”到底姓什么,没人知道,史书都没有记载,太遗憾了。所以现在我们一般称他为史禄,人为的加了一个姓。
湘江和漓江两条河流的流向并不相同,要在这两条河之前开凿出一条渠,必须选择两条河相距最近的点开凿。史禄发现广西兴安县附近正是两条河相距最近的点,于是选择了这个地方。从这也可以看出秦朝时候人们,对湘江和漓江的水文已经非常熟悉了。
灵渠其实是由两条渠组成的,北渠和南渠,这是史禄的天才之处。史禄先是在湘江中筑起一道石堤,将湘江一分为二,一部分水流入北渠,一部分水流入南渠,通过南渠注入漓江。北渠很短只有两公里多,而南渠则有33公里,所以我们一般习惯性就直接把南渠称为灵渠了。
史禄真正的天才之处是发明了斗门(运河的船闸),这样可以使船只轻松从河的下游开到上游。平时用船闸将灵渠的水分段储存起来,像阶梯似的一级一级储存。每当船只向上游开时,先关闭后闸,开启前闸,让水流平,这样船只就可以轻松行驶了。灵渠就靠这种方法让船只“上台阶”,这样来实现由地处向高处走。如果是船只从高处往低处走,就采用相反的方法,先开启前闸,让水流平,再关闭后闸。好像现在长江上还在使用这种方法吧。
灵渠对我们今天来说当然不算什么奇迹,可是在当时绝对是天才的构想。可惜的是史禄我们连他的姓都不知道,而灵渠背后的“投资人”秦始皇我们也只记得他焚书坑儒和残暴,忘了他干的这一件伟大事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秦国为了统一全国,其实做了很多事情,对秦国有决定性影响的就是都江堰的开凿,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这本来是消耗秦国国力的事情,但是秦王发现后依然听从了建议,修完了这个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为秦国提供了稳定的粮仓,而这一切不过是延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
这是在秦统一六国之前,秦统一六国之后,还修建了一条运河,正是这条运河的修建,让秦始皇能够征服岭南地区,让岭南地区正式划入中国的统治,而这条运河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条运河的名字就是灵渠。
灵渠有很多别称,比如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等,这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成果,是世界上古老的运河之一,位于广西兴安县境内,连通了湘江和漓江,实际上也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这也是灵渠的意义所在,灵渠的修建成功,让遍布华东华南的水运网成网,如果没有灵渠,秦始皇或许没办法征服百越地区。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实际上只是统治了绝大多数的长江以南的地区,而对于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还没有做到真正的统治,早在秦灭六国之前,秦始皇就把百越地区当成征服的目标,秦灭六国后不久,秦始皇即派尉屠睢率50多万大军出击百越。
刚开始非常顺利,出兵当年就平定了东瓯和闽越地区(浙江、福建),设置了闽中郡。但是越往南打就越困难,因为遇到了抗秦联盟,抗秦联盟的盟主是西瓯部落首领译吁宋,译吁宋带领百越各部落顽强的抵抗秦军的进攻,虽然史书并没有记载这场战争的惨烈程度,但是却能看出是一场残酷的战争,秦军付出的代价比统一六国的总和还要大,《淮南子·人间训》记载: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雎,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适戍以备之。仅仅是一次偷袭,就让秦军付出十万士兵的代价。
秦军之所以遇到问题,主要原因还是环境因素和补给,当时的岭南地区是热带地区,比现在还热,而从长江以北运输粮草,补给线太长,不能及时的补给,造成战斗力下降,秦军相持3年未能取胜。秦始皇一看久攻不下,于是就命人开凿灵渠,将湘江和漓江连接在一起,秦军就可以从水路运输粮草到前线,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秦军得到很好的补充,大军士气旺盛,灵渠开通当年也就是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又派任嚣与赵佗率援军,经过苦战,终于征服了南粤和西瓯,秦在这里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3郡。从此,东至海南,北至向户,皆归于秦朝版图。中国这才第一次把包括海南岛以及越南北部地区的领土纳入到正式的统治,灵渠可以说居功至伟。
今天,这条曾经帮助秦统一百越的古老运河,已经不再承担运输功能,而成为为名胜古迹,供中外人民游览观光。同时灵渠已经改造成为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工程,在其两侧修建了许多条长达100多公里的灌溉渠道和60多处山塘水库。形成一个规模巨大、四通八达的水利灌溉网,承担着万顷农田的灌溉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在古代,运河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有多大?看看扬州就知道了。一条京杭大运河,让扬州成为中国古代的大上海,“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干什么去?花天酒地!不过,中国最古老的运河并不是京杭大运河,而是灵渠。
灵渠在哪呢?就在山水甲天下的广西桂林。桂林有两条名震天下的水,一条是桂林南部阳朔境内的漓江,一条就是桂林北部兴安境内的灵渠。提到京杭大运河,必提隋炀帝杨广。而提到灵渠,就不能不提和杨广有点类似的秦始皇嬴政。灵渠,就是秦始皇留给后世国人的宝贵遗产之一。
秦始皇在灭六国的同时,目光就投向了当时人烟稀少的岭南。秦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也就是秦将王贲灭齐的同时,还有一支神秘的秦军向未知的世界进发,这就是将军屠睢率领的50万秦军。
这支军队的任务是向南征服百越。但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来,从秦国本部到岭南有上千公里,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要运输庞大的军资粮草,困难可想而知。
屠睢的五路大军在南方经常碰钉子,尤其是一支穿越湖南到广西的秦军,因粮草供给困难,在当地的崇山峻岭中经常遭到伏击,损失很大,还当了3年的“野人”。秦始皇听说后,他认为必须解决秦军的后勤运输。怎么解决?秦始皇巡游到湘江时,突发奇想——走水运。湘江北连长江,秦军在本土的粮草运输可以走船,而南方最大的河流珠江横穿岭南,只要打通湘江和珠江,秦军就能解决运输问题。
根据历史记载,秦始皇让监察御史史禄负责灵渠的修建。灵渠工程分铧嘴、大小天平、南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门5个部分,修好之后,千舟竞发,风帆浩荡。后人称赞史禄“咫只江山分楚越,使君才气卷波澜”。实际上呢,没有秦始皇的决定,又怎么会有史禄的功成名就呢?
灵渠的修建,不但实现了秦始皇统一岭南的计划,还让中原与岭南之间的交通运输得到了质的提升。但秦朝之后,灵渠几乎像被历史抛弃了一样,谁需要就临时修一下。比如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来南方打仗修过。
等到了唐朝,灵渠基本上就成了空壳,对岭南经济发展造成很多不便。公元825年,小昏君唐敬宗刚登基的宝历元年,时任桂管观察使的李渤修过一次。又过了四十多年,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桂州刺史鱼孟威又大修过一次,浚通水道,终于把大船请了回来。
史禄、马援、李渤、鱼孟威,对灵渠从“出生”到“养老”,都是一条龙热情服务,所以后人在灵渠南渠的岸边,修筑了四贤祠,纪念这四位老黄牛。至于秦始皇,后人一边享受他带来的历史红利,一边接着骂他是暴君。
不过,关于灵渠的修建,还有另外一个版本。说秦朝有三位石匠,甲开凿了三十多公里的运河,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但两条河的水位相差好几丈,他始终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被秦始皇杀了。乙用多级升降水位的陡门,解决了这个问题,船只可以顺利通航。可他没有解决灵渠分水的问题,又被秦始皇给砍了。丙接任后,在前两人贡献的基础上,实现了灵渠的彻底浚通。
秦始皇要赏丙,丙却说灵渠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请皇帝给前两人平反。秦始皇大怒,给他们平反,就等于承认老子做错了。秦始皇给丙两条路:要么老实接受封赏,要么砍头。丙坚持认为自己是对的,赏也不要了,拔剑自杀,用这种悲壮的方式和秦始皇抗争。老百姓为纪念三位贤者,修建了三将军墓。
不管哪个版本,灵渠的浚通,对中国南北文化的交流都起到了巨大作用。灵渠虽然不长,但他的历史贡献,并不比京杭大运河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灵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距今已2217年,仍然发挥着功用。灵渠工程主体包括铧堤、南北渠、秦堤、陡门等,完整精巧,设计巧妙,通三江、贯五岭,沟通南北水路运输,与长城南北呼应,同为世界奇观。
“六王毕,四海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平定中原后,立即派出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接着,又挥师五十万南下,平定“百越”。为尽速征服岭南,秦始皇下令开凿灵渠。此项艰巨的任务,交由监察御史史禄和3位石匠担纲。古人感佩于史禄开凿灵渠居功至伟,称赞他“咫尺江山分楚越,使君才气卷波澜。”兴安县也留下了为纪念3位石匠而留下的“三将军墓”。历3年艰辛,这条体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科学技术伟大成就的人工运河,终于凿成通航。其后,汉代马援,唐代李渤、鱼孟威又继续主持修筑灵渠。灵渠南渠岸边的四贤祠内,至今还供奉着史禄和他们的塑像。灵渠在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刻苦耐劳精神的同时,也展示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
铧堤为灵渠的枢纽工程,是在湘江内修建的一座滚水低坝,有大小天平石堤与其相连,形成“人”字形。北面为大天平,长约360米、宽约10米。南面为小天平,长约120米宽约4.5米。石堤顶部用青石平砌,石与石之间开斧形槽口,用铁码子扣紧。石堤外部呈斜坡形(即滚水部分),用长片石鳞次嵌砌,通称“鱼鳞石”。大小天平分别与南北渠岸相连,起着蓄水排洪的作用。
铧堤前锐后钝,四周用大型条石砌成,长52.6米,下部最宽处为22.8米,形似犁铧,劈水分流,将湘水引进灵渠,称水高下,恰如其分,起着平衡水量和向南北进水口导航的作用,三分入南渠进漓江,七分入北渠导归湘江,以利舟楫航运、水利灌溉。
南渠长30公里,是引湘入漓的主要渠道。北渠是条引航渠道,长4公里,只有南渠长度的1/8,由于距离短,水位落差大,流速快,施工时就将其设计呈“S”形,让渠水迂回曲折流入湘江,延长流程一倍,减小落差约一倍,以使水流平缓,让往来湘江、漓江的船只顺利通航。为确保渠道的安全,秦人又在南北二渠上又修建了溢洪堰。水大时,渠水可漫过石堤经斜坡而下,流进不远处的湘江故道;水小时,巨石就成了护水石堤。
这座大坝之所以成为历史上最古老最有科技含量的大型阻水溢洪滚水坝,关键在“水浸松木千年在”!秦人将松木纵横交错排叉式的夯实插放在坝底,其四围再铺以用铸铁件铆住的巨型条石,形成整体。2000多年来任凭洪水冲刷,大坝巍然屹立。内中奥秘,直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维修大坝时才发现。灵渠一些地段滩陡、流急、水浅,航行困难。为解决这个问题,古人在水流较急或渠水较浅的地方,设立了陡门,把渠道划分成若干段,装上闸门,打开两段之间的闸门,两段的水位就能升、降到同一水平,便于船只航行。灵渠最多时有陡门36座,因此又有“陡河”之称。1986年11月,世界大坝委员会的专家到灵渠考察,称赞“灵渠是世界古代水利建筑的明珠,陡门是世界船闸之父。”
灵渠的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秦军在百越战场上兵锋凌厉、势如破竹。公元前214年,即灵渠凿成通航的当年,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加上在福建建立的闽中郡,使秦朝郡级建置达到40个,形成了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灵渠联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构成了遍布华东华南的水运网。自秦以来,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灵渠虽经历代修整,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标签:灵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