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河桥》
我已不会对谁满怀期待
我知道这个世界每天都有太多遗憾
所以你好,再见
《斑马斑马》
你的城市没有一扇门为我打开啊
我终究还要回到路上
我只是个匆忙的旅人啊
《小诗人》
立春的时候柔软还不能停留
《皆非》
他没流过一滴眼泪
却被大雨包围
点燃一场支离破碎的美梦
《成都》
分别总是在九月
回忆是思念的愁
《呓语》
风把眼泪沉入脑海里
时间也不可能带你回去
《余香》
快将尘埃掸落
别将你眼眸弄脏
而我在颠沛中
已饱经一脸沧桑
一首好的音乐,它应该能让人伴随着它的喜怒哀乐而喜怒哀乐,能直击听者的心房,体味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一首好的音乐,它能带我走过我生活中的一个个低谷期,让我感受到自己也不是那么孤单,一首歌,它就代表了一个故事,一段回忆,也有些歌,它会成为某些人心里永远的伤,永远不愿去听到它的旋律,可能,它代表了一个人。一首好的音乐,它能让人陶醉在优美的音乐旋律里而“沉醉不知归路”;一首好的音乐, 委婉清丽的乐曲好似点点雨滴,滋润着人们的心田;一首好的音乐,宛如阳春白雪,天籁之音,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啊!歌词是一首歌中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对于大众来说,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音乐的语言,比如什么曲调、什么声音、什么节奏或什么旋律能够表达什么情绪?这对于非音乐专业的人来说是比较难得。
有些音乐听的是新鲜 听的是热闹,听完就忘了,也不会觉得有什么特别,就仅仅是一首歌,而好的音乐能够经久不衰,一直留在脑海中。
如何定义好音乐,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定义规则,正如那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觉得好听的就是好音乐,你觉得不好听的就很难被你认可为好音乐。当然,每个人的认知不一样,但是好音乐还是有他的一些大家都比认可的定义准则的。
1.音乐旋律准则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就算是纯音乐也有他的旋律,我们平常写歌都是先定旋律再配和弦,旋律的好坏大概率决定这首歌的高度。每个人都是音乐创作者,也许有一天你灵感突发,哼出一段旋律,瞬间震撼世界,这也不是不可能。
2.演奏难度准则
演奏难度很能拉高音乐分数,比如《第三钢琴协奏曲》被称作世界最难演奏曲目之一。难度也是一种高度,就算我们不爱听,但是当我们了解到某一首歌是如此如此演奏之困难时,我们肯定对这首歌肃然起敬。
3.音乐创作技巧程度准则
周杰伦的《以父之名》就是最好的例子。这首歌曲曾经饱受争议,被人们不认可,甚至他的粉丝也不看好这首歌曲。直到后来大家逐渐了解到这首歌的作曲相当有难度,人们就开始接受他,甚至有人称这首歌为“教父”级歌曲。这就是创作技巧的完美诠释。
4.音乐好听度准则
对于我们音乐渣渣,一首歌最直观的判断就是好听程度。好听,我们认可,不好听,我们不听了。就算你再渣渣的作曲,只要得到大家认可,他就是好歌。
5.音乐影响力准则
音乐影响力我觉得应该是音乐的最终目地,每一首歌曲都是为了其影响力而生的。黄家驹离世那么多年,他的歌曲仍然那么火,这就是最直观的影响力。很多歌曲,要经历多个时代才能表现他的巨大影响力,一首歌是影响一代还是几代或是永恒。
好音乐就是什么时候都不过时
那么对于音乐,什么才是“好”,什么又是“不好”呢?
艺术审美本来就是一个很个人化的东西,每个人因为其生活阅历不同、环境氛围不同所导致的个人审美也是完全不同的。另外,这些艺术的“好”与“不好”也并不是靠传唱量和播放量来评定的。
从主观角度来说,只要这首歌是你个人是你自己喜欢的,那它就是好的。
作为用户而言,使用冰箱评价冰箱还得必须自己去学会制造冰箱吗?不需要。同样作为一个听众而言,他只需要把关注点放在自身的体验感受上就可以了,自己听着好听自己喜欢就不用管其他人怎么评价这个东西的了。
但是从客观角度来说,好的音乐又包含太多参考性因素。比如,这首歌它的编曲是否新颖、作曲是否老套,再者它是否是拼凑或者抄袭,它对于提高听众审美有没有帮助等等。
有的时候就很不明白,音乐做出来不就是为了大众聆听的吗?
然而为什么那些抖音爆红的《学猫叫》《佛系少女》等会被人频频吐槽,音乐的目的不是被人传唱嘛?
传唱度高难道就不是好音乐吗?
而那些已经很有名的音乐人唱的歌就都是好音乐吗?
其中专业音乐人很多的歌并没有所谓的网红音乐传唱度高!
专业音乐人很多的歌并没有所谓的网红音乐传唱度高,这是事实。
但这个问题是双向的,一方面是创作者,一方面是听众。
专业音乐人制作的优秀作品没有被发掘跟听众也有关系,毕竟咱们国内多数的受众质量还是没有那么高的……
再来,很多人听音乐就是为图个乐,其实也没有多少人会去研究什么和声。
无论是音乐还是绘画等其他形式的艺术,它们都没有对与错之分。
它们所有的,只是好听好看,或者不好听不好看的区别。
那么对于音乐,什么才是“好”,什么又是“不好”呢?
艺术审美本来就是一个很个人化的东西,每个人因为其生活阅历不同、环境氛围不同所导致的个人审美也是完全不同的。
另外,这些艺术的“好”与“不好”也并不是靠传唱量和播放量来评定的。
从主观角度来说,只要这首歌是你个人是你自己喜欢的,那它就是好的。
作为用户而言,使用冰箱评价冰箱还得必须自己去学会制造冰箱吗?不需要。
同样作为一个听众而言,他只需要把关注点放在自身的体验感受上就可以了。
自己听着好听自己喜欢就不用管其他人怎么评价这个东西的了。
但是从客观角度来说,好的音乐又包含太多参考性因素。
比如,这首歌它的编曲是否新颖、作曲是否老套,再者它是否是拼凑或者抄袭,它对于提高听众审美有没有帮助等等。
举个例子,在《明日之子》中华晨宇对李袁杰以及晓月老板的点评。
李袁杰和晓月老板的歌你能说不好听吗?你能说传唱量不高吗?应该不能。
他们的歌都有很大的传播量,也有很多人喜欢,这就是大家基于现阶段自身审美水准从主观上的喜欢。
这些歌会被人喜欢会有那么大的传播量,跟其作者的审时度势应该分不开关系,他们应该是考虑到了听众们的喜好。
但华晨宇是完全站在一个专业的、负责的音乐人的角度来做点评。
如果斟字酌句,《离人愁》中的一些词确实会有些许不恰当,从曲式上来看,它也许有着过多的拼凑感。
而对于晓月老板来说华晨宇更是一针见血,这是二十年前的音乐。
传唱度高自然好,可与之附带的是对于听众们的引导。
在这里就又得分开来讲,一部分听众有自己的审美,他们听这些歌就是图个新鲜好玩。
而另外一些更年轻更稚嫩的孩子们,也许就会被这样的音乐所误导。
对于那些还没有定性的孩子,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是很容易被带跑的。
比如说时下《学猫叫》很火,大家都在听,那他也去听,这就会使他认为这样的音乐就是“好”的。
与此同时,一些专业的音乐人带着更精良更前卫的音乐给他听时,他反而就会不是那么容易接受。
这会使他觉得这种更复杂更精良的音乐是“不好”的,因为这跟他以前听的《学猫叫》不一样。
音乐没有对与错,只有好听和不好听的区别,但这个区别又无法统一成一个标准答案。
但就对于每一位真正的音乐人、专业的音乐人来说,你所创作出的东西应当是更加专业更加认真的。
只有这样的音乐,无论是对于音乐创作者自己还是听众来说,才都是好的。
你可以弘扬民族文化,把民族精髓融入你的作品中,但这些并不是说你自己一点基础乐理都没有只靠拼拼凑凑就可以去骗流量了。
你可以说 20 年前的东西现在拿出来是复古,但是大清终归还是亡了。
现如今街上也没有那么多人留着清朝人长辫子的发型,对吧?
复古不是退化,国风也不是复制,他们都是基于对经典传统的发展和继承,在此基础上的发扬和改良。
在这一过程中,又会不断地出现淘汰进化和筛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留下来的将会成为新一代的经典。
像是张国荣、beyond、邓丽君等等,他们的歌到现在还是会有人喜欢会有人唱。
但在与他们同时期瞬间走红的那些歌曲,又有多少剩下来流传到了现在呢?
这些在经过时间和人们的筛选和沉淀后,仍能流传下来且被人们喜爱的,才是真正好的音乐。
最 后
你觉得什么样的音乐才是好的音乐呢?
歌词给人以积极向上的,郎朗上口的,曲风优美的。
好的音乐的含义很广泛,个人喜好不同,喜欢的音乐也就不同,有的音乐可能你喜欢,别人不喜欢。所以,在我看来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更在于情感的延伸。
当然,这样的音乐前提是要有优美的旋律,配上天籁的歌声,能够表达出歌手的真情实感,这是最为基本的。
而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我个人觉得,能够跟你的心灵契合,似是倾诉又似聆听的音乐才是好的音乐,至少它能打动你的内心。
我认为一直以来大家对好音乐的定义有偏差。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这样一句话:“只要是大家喜欢的就是好音乐。只要能感动人的就是好音乐。”而然,这样的话语在手,如果要反对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音乐好听的含义很广泛,各人的喜好也不尽相同,有的音乐可能你喜欢,别人不喜欢。有的音乐甚至刚开始听不好听,听多了就好听。但是大致说来,音乐欣赏是有个层次问题的。听到“九妹”“流浪歌”“九月九的酒”民工会觉得亲切,但是城市里的人就觉得挺土。城市里的人喜欢周传雄,蔡依琳,陈亦迅等等,专门搞音乐的人就觉得不堪入耳。音乐专业喜欢那种有深度的作品,大众接受起来就比较困难。这是对音乐的认识不在同一层次造成的。大多数人喜欢的那种音乐叫做大众音乐,如果要称为是好音乐,还得看它的艺术性如何。大众音乐当中有好音乐,但是也有不好的,这是大众欣赏层次决定的。不能因为一首歌大家很喜欢很流行就把它称为好音乐。有一句话叫做“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说明了真正的艺术并不是大众的,它必然是根基在大众,但是属于一种精英层次。这些精英们可以从中体味出音乐的各种元素,将其分解,以确定它的层次与来源。但是大众做不到,大众只能从感观来体验音乐,这样的体验方式的确是一种本能的,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现在的音乐属于一种商业操作范畴,它对市场是一种迎合,而不是一种引导。也就是说大众喜欢什么样的,我就写什么样的。但是大众真正有多少是对音乐有心的?这必然导致音乐出版物素质下降,听众素质下降的恶性循环。音乐的出版者忘记了自己有责任去引导音乐消费者提高自己的层次。市面上充斥的很多流行音乐,老实说,可以称为垃圾。但是还是有不少人会喜欢,因为他们沉醉在自己所在的层次很满意。至于是不是发自内心,这还是个学术问题,或者说还是得归结到艺术问题上来。比如听“十年”,很多人会很感动,觉得词和曲都写到他们心里去了。但实际的上让另一欣赏层次的人来判断它就是做出来的假感情。或者退一步,写十年的人或许真的是发自他的内心,但是他个人的艺术修养有限,使他的作品不能获得更多的艺术性。因而让不少人感觉到了他的“假”。我就碰到过这样的情况,一个朋友,有很痛苦的恋爱经历,为了纪念这段爱情写了很多词要别人来帮他谱曲。他是发自内心的吗?是的。但是看看他的词,都是恶俗的老套的港台流行味。他本人平时就是夜总会担任那种类型的歌手的。如果他的歌真的出版了,经常去夜总会的那种类型的歌手的。如果他的歌真的出版了,经常去夜总会的那些人肯定觉得很真实。但是真正搞音乐这行的人都心知肚明这里面的分量到底有多少。我的上面的意思是:感动不感动得了你根本就不能说明音乐的真实性,这还是层次问题造成的。
无论是音乐还是绘画等其他形式的艺术,它们都没有对与错之分,它们所有的,只是好听好看,或者不好听不好看的区别。
那么对于音乐,什么才是“好”,什么又是“不好”呢?
艺术审美本来就是一个很个人化的东西,每个人因为其生活阅历不同、环境氛围不同所导致的个人审美也是完全不同的。另外,这些艺术的“好”与“不好”也并不是靠传唱量和播放量来评定的。
从主观角度来说,只要这首歌是你个人是你自己喜欢的,那它就是好的。
作为用户而言,使用冰箱评价冰箱还得必须自己去学会制造冰箱吗?不需要。同样作为一个听众而言,他只需要把关注点放在自身的体验感受上就可以了,自己听着好听自己喜欢就不用管其他人怎么评价这个东西的了。
但是从客观角度来说,好的音乐又包含太多参考性因素。比如,这首歌它的编曲是否新颖、作曲是否老套,再者它是否是拼凑或者抄袭,它对于提高听众审美有没有帮助等等。
标签: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