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起兵进京城救援君王(皇帝);臣下发兵救援地位岌岌可危的主子。其中,勤王的意思是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皇帝)。出自于《晋书·谢安传》:“夏禹勤王,手足胼胝。”(夏禹为国事辛劳,连手脚都长满了老茧。)
扩展资料:
何谓“勤王”:
古代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后来乱了套,地方诸侯也纷纷称起王来。所以孔子写春秋时,最恨名实不符的事情,他主张搞政治第一在正名。
其实勤王还有很多种情况,有些是瞎起哄的,有些是来清君侧的,也有些是志在夺权的。东汉灵帝末年的十常侍之乱时,受大将军何进之召率军进京的董卓,名义上是去洛阳帮何进的忙,但是到了洛阳之后,就心怀不轨欲夺取天下。古罗马帝国规定军队不得越过罗马河,就是因为怕勤王之师造反弑上。
总之,勤王的本意在救驾。但结果是多元的。
中国历史上许多勤王例子,皆是借口以攻入朝廷。如:西晋的八王之乱。另一常见的反叛借口是“清君侧”:意指起兵扫除君王(皇帝)身边的小人、奸佞。
参考资料来源:
“勤王”的意思是说当皇帝有难时,在外的臣子、百姓起兵救援。
“勤王”一词在文献中最早出现于《春秋左传》。鲁僖公二十五年(前 653),周王室发生内乱,周襄王逃到郑国,遣使向秦国、晋国求助。狐偃向晋侯重耳建议:“求诸侯,莫如勤王。诸侯信之,且大义也。继文之业,而信宣于诸侯,今为可也。”于是,晋侯带兵将周襄王护送回国都。晋侯重耳凭借这一勤王义举,在诸侯间逐渐建立起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西周末年,周幽王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只为了让褒姒一笑,周幽王无端点起烽火,各路诸侯以为外敌入侵,急忙赶来救援,“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周幽王看见褒姒大笑,非常高兴,以后又多次点起烽火来讨得褒姒的欢心,而每次赶来勤王的诸侯也越来越少。周幽王十一年(前 771),申侯因不满于周幽王废掉自己的女儿申后而立褒姒为后,与缯、西夷犬戎一起进攻周幽王。仓促之际,周幽王举烽火征兵,结果没有一路诸侯带兵前来勤王,周幽王被杀。
东汉中平六年(189)四月,汉灵帝崩,皇子刘辩即位,何太后临朝听政。大将军何进、司隶校尉袁绍密谋诛杀中常侍张让等阉宦,何太后不许。于是,何进召并州牧董卓领兵入京,以胁迫太后。董卓打着“逐君侧之恶人”的旗号进京勤王,到京后却为非作歹,纵兵劫掠。九月,董卓废皇帝刘辩为弘农王,立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又杀掉何太后。十一月,自任相国。
初平元年(190)正月,勃海太守袁绍与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河内太守王匡、山阳太守袁遗、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等人各统数万人马同时起兵讨伐董卓,并推举袁绍为盟主。但是诸路盟军因畏惧董卓,各怀观望,迟疑不进,“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等到粮草耗尽,各路人马相继散去,无功而返。以讨伐董卓为名义而集合起来的义军没有能够救援王室,随后却各自拥兵自重,相互攻伐,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
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身兼范阳、平卢、河东节度使的安禄山趁朝廷政治腐败、内部空虚,在范阳起兵反叛,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叛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并于天宝十五年(756)六月攻陷京师,唐玄宗避敌入蜀。七月,皇太子李亨在灵武即皇帝位,改元至德。召天下兵赴行在勤王以收复京城。八月,郭子仪、李光弼“率所统步骑五万至自河北”。以广平王李俶为天下兵马元帅,以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回纥也派叶护太子率领四千骑兵入援。至德二年(757)九月,兵马元帅广平王李俶与郭子仪率蕃汉之师十五万余人收复京师。
唐朝乾符二年(875),黄巢在冤句起兵,黄巢起义爆发。黄巢随后带兵转战大半个中国,并于广明元年(880)十二月攻陷京师,建号“大齐”,唐僖宗仓皇出逃。中和元年(881)正月,唐僖宗在兴元府下诏,命太原节度使郑从谠、北面行营招讨副使诸葛爽、代州刺史北面行营马步都虞候朱玫、夏州将李思恭等行营诸军,共赴京师勤王讨贼。二月,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充京西诸道行营都统郑畋传檄天下,号召全国各路兵马入援勤王。
当时,唐僖宗车驾在外,音讯阻绝,等到郑畋传檄天下后,各地纷纷组织兵马勤王。“代州北面行营都监押陈景思率沙陀、萨葛、安庆等三部落与吐浑之众三万赴援关中”。沙陀族首领李克用也领兵赴难。六月,任命侍中王铎为京城四面行营都统,许以便宜从事。中和二年(882)正月,“天下勤王之师,云会京畿”。各路勤王部队经过与黄巢起义军一年多的厮杀,最终在中和三年(883)四月,收复京城。
词义
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皇帝)。
编辑本段
典故
周幽王放烽火戏诸侯,就是拿正经的勤王搞笑,导致亡国。
编辑本段
基本解释
1. [to serve the king]∶尽力于王事
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晋书·谢安传》
勤王之事
2. [to save the country from danger]∶臣下发兵救援地位岌岌可危的主子
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宋史·文天祥传》
火速勤王
编辑本段
详细解释
1. 谓尽力于王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狐偃 言於 晋侯 曰:‘求诸侯莫如勤王。’”《周礼·春官·大宗伯》“秋见曰觐” 汉 郑玄 注:“觐之言勤也,欲其勤王之事。”《晋书·谢安传》:“ 夏禹 勤王,手足胼胝。”
2. 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后汉书·袁绍传》:“乃下诏书於 绍 ,责以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哭主》:“孤臣 左良玉 ,远在边方,不能一旅勤王,罪该万死了。” 郭沫若 《南冠草》第三幕:“他是准备勤王吗?”
编辑本段
辨析
为何是勤“王”?古代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后来乱了套,地方诸侯也纷纷称起王来。所以孔子写春秋时,最恨名实不符的事情,他主张搞政治第一在正名。
其实勤王还有很多种情况,有些是瞎起哄的,有些是来清君侧的,也有些是志在夺权的.像靖康之难时,宋朝各路军队,明显的是帮皇帝的忙.是出自好意的.至于董卓,名义上是去洛阳帮何进的忙,但是到了洛阳之后,就变成心怀不轨的坏分子了.古罗马帝国规定军队不得越过罗马河,就是因为怕勤王之师造反弑上。
总之,勤王的本意在救驾。但结果是多元的。
中国历史上许多勤王例子,皆是借口以攻入朝廷。如:西晋八王之乱中的许多王。
另一常见的反叛借口是“清君侧”:意指起兵扫除君王(皇帝)身边的小人、奸佞。
表面意思是皇帝周围有奸臣小人 一般这个理由用来造反或夺权 东汉末的董卓、曹操是去把持朝政 明朱棣是去篡侄子朱允炆的权 之类云云
京城外的大吏为保卫辅佐皇帝,平除混乱,带兵进京城叫进京勤王.
标签:勤王,进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