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回答三>百科知识>如何评价李玫瑾教授?

如何评价李玫瑾教授?

2024-08-04 09:22:28 编辑:join 浏览量:539

如何评价李玫瑾教授?

李教授有好多对普通人来说极有实用意义的做人,做事,自保,自励的经验和建议。

其中印象最深的一个是:如果一个孩子在校园里想避免霸凌,和被人欺负,被孤立,被针对,最好的方式是与几个人通过共同爱好,融入一个小集体,找到一起玩的伙伴。

孩子最天真,但孩子也最势利,弱肉强食,畏强凌弱,往往喜欢挑选那些落单无助的孩子去欺负。

只要你有一个集体,哪怕是足球队边缘人物,戏曲社新进弱鸡,只要你能融进去,让人看到你被组织包容接纳的几个画面,就大概率不会被坏孩子优先挑选出来欺负。

反思自己的校园时代,验之果然。

犯罪心理学界的李教授,就像收藏界的马未都。未必是最最顶尖的人,但一定是有着深厚功底,且最受广大群众喜欢的。他们以最亲近人的方式,为普罗大众打开了新世界的一扇窗。

作为听过非常多心理学老师上课过的心理学专业出身的心理学工作者。

我非常非常仰慕和崇拜李玫瑾老师。

她上过的锵锵三人行,我都认真收看过。

她讲授的公开课《犯罪心理解析》,我一口气听了四节,一共五节。我会反反复复去听,并且认真做笔记。

不说个人魅力,就说心理分析功底,太深厚了。

这就是一辈子搞心理学的大师,该有的样子。

就是因为有这样的老师在,更坚信了心理学的意义和价值。

从朋友发的微信分享看了李教授2个小时的视频,应该是早期的,头发还是黑的,就是上面有答主截取的那段奔驰婚车然后教育女儿不能轻易把自己给出去的那个视频。

看完之后感觉讲的很生动,百度了一下,发现网上居然有很负面的评价,言语用词过激,让我很是疑惑,原来是药家鑫案的一些观点被网民攻击,但是继而被一些人深挖背景和学历,说了一些近似于人身攻击的事情。

而我再去查看老师的博客,已经设定了权限。当我看遍了网上好几条她的演讲视频,我感觉还是赞同的更多,反对或有疑问的较少。事实上她的一些理论分析都有逻辑性,而且很明显办案实例众多,通过多年的总结就见到了各种心理各异的涉案人员,不管怎么样,这个量,可以说不是普通心理学者可以有这个条件的,所以她基本上是罪犯心理状态推测比较准确和权威的,不管干嘛老找她呢,你们真当公安傻啊。

李教授的确是学历并不高(这里是说对于心理学专业来说的,因为我看到有些人抨击她不是科班心理学毕业,她去搞心理学的时候是个哲学系本科生,当然后面学历很高了但是一开始不能跟起点就是那些心理学博士比),但这不影响她的演讲受欢迎而且受教,理论水平高,跟用生动的演讲让大家明白一些浅显的道理,是两件事,专业水平也许是没多高,但至少很多人听了能有感悟,能进步。这就是传授知识的真谛。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看到的很多人的言论,其实不是ta的本意,各种被头条,被剪辑,被上标签,被断章取义,层出不穷。所以对一个行为的解说,很容易变成对一个行为的辩解,或者对一个行为的支持,一些无脑的网民就过激了。

另外,对自己没有过多了解的但是在行业里很出名的人,直接评价人家是二流水平,事实上跟艺术院校科班出来的演艺毕业生不尊敬得奖的老艺术家,是差不多的感觉。这一点也不像一个心理学者的心理。

2021.5.15更新

首先,表达本人对李老师的尊敬。

其次,补充说明几点:

(1)心理学本身学科现状确实不成熟。很多结论依赖研究数据之间的关联。想要达成一个明确的因果关系非常困难。单凭经验判定两件事之间就存在因果是有问题的。质性研究的新发展或许可以对此有所补充。

(2)讲座或许确实不反映学术水平。比如,局座。深入浅出,是为了让普通人听懂。但心理学的问题在于,深入浅出也不能犯逻辑错误。没有把握的事情不能直接说是A导致了B。至于学术水平的事儿,知网是透明的,自己查就行。李老师的侧重领域本身就是心理知识与犯罪心理分析、犯罪预防、社会法律问题等领域的结合,以及宣传。没必要和心理学的学术去比。学术首先需要对真理负责。但心理学的知识普及工作确实落后了。

(3)我这边还好,专业所在,不存在听不懂就高深的问题。

原答案:

李老师的讲座在网上听了几期,严格的从学术上来讲,不是很严谨,把很多问题说的太简化了。稍微内行点的人是看的出来的。但整体上还是比较吸引人,给人以启发的。至少她思考了,讲出来了。我见过很多专家知识渊博,但对在电视上露面都没有太大兴趣。这个领域的东西,李不是最好,但有人发声就比没有强一点。最后,不可偏信,有启发就好。

专业的犯罪心理学知识我不懂,对那个领域也不了解,曾经和李玫瑾老师打过几次交道,分享一下。

我本科的时候在学校的一个学生论坛组织,就是那种邀请社会各界大小名人来学校做公益讲座的组织,我们那个论坛在学校还是蛮有名气的,当时也做了四百多期将近十年历史了。

药家鑫那件事情刚出的时候,李玫瑾老师因为在央视录节目的时候时间限制的原因,仓促之间使用了一个不为大众熟悉,并且字面上容易被误解的心理学词汇,试图解释的药家鑫犯罪原因。因为时间仓促李老师并没有很详细论述她的观点,之后加上媒体的放大和断章取义,以及网络群众一直以来关注热点问题时候情绪至上的套路,李老师被喷的非常厉害,什么砖家叫兽的谩骂蜂拥而至。哦对了当时还有清华还是北大的一个挺有名的教授好像是叫肖鹰?撰文批评李玫瑾老师,言辞多有激烈之处,李老师也写过两篇文章回应,都很克制有节。

当时这个事情我是从一开始就关注到了,觉得这种热点新闻挺适合请到当事人来做讲座的,而且我那个时候比较讨厌键盘党,觉得既然是专业领域的问题,还是应到以专业知识作为评判的基础,很多时候“常识”是起不了很大作用;另外这种不给人完整表达观点的机会,直接夹枪带棒甚至辱骂攻击的行为我是非常反感的。

基于这种观点,费了一点周折找到了李玫瑾老师的联系方式,一开始老师是拒绝的,表示这个时候正处在风口浪尖,不愿意发表太多观点,婉拒了来我们学校做讲座的邀请,但是同时表示过一段时间等此事平息了可以再来做讲座。然后我主要说了三个观点:一是此事我完全支持李玫瑾老师,二是我也觉得老师当时没有时间完整表达观点,所以更应给自己一个平台充分表达,三是正是因为风口浪尖更应该扭转大家的误解。成功的说服了李老师,让她答应了过来做一场讲座,就在几天之后。

之后几天很频繁的和李老师交流过几次,每一次老师都非常谦和有礼,让人如沐春风。之后有一次李老师解释为什么答应接受邀请,她说:我是一个老师,学生提出的要求,老师是很难拒绝的;在一些问题的沟通上,比如机票的问题没能让老师满意,老师也很宽容得表示理解;中间有一次打电话老师有事没有接到,回复短信的时候还特地解释致歉等等。说实话做论坛工作邀请过不少人,普遍大学老师的态度都会比别的行业人士好很多,其中态度最好的还是李玫瑾老师和黑大的刘敬圻老师了。

然后场地,行程,宣传都安排好之后,在讲座的前一天突然被团委通知取消。说实话我是有思想准备的,因为团委的领导做活动素来以不出事为第一要务,不过最难堪的还是怎么和老师解释。打电话解释的时候老师又一次很宽容,说:我是学心理学的,能理解你们老师的考虑。表示没关系的同时还不忘记安慰我。

之后就是药家鑫案宣判的时候,给李老师发过一条短信,再次表示了支持和钦佩,李老师次日也回复了我一条很长的短信,做了一番感慨。

那之后再也没有联络过,大概两年之后我学校另一个学生论坛组织邀请了李老师来做讲座,我也特地去听。讲座之前找机会和李老师打了个招呼,自报姓名之后她立刻说:我还记得你,之前我的手机出了问题,刚好从L到Q的通讯录全没了,所以也把你的号码丢了。然后又和我一起回顾了两年之前的药家鑫案,言语之间仍然能感觉出来那件事对她还是挺有影响的。

讲座内容主要是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了自己怎么开始从事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第二部分是讲了一些实际的案例,最主要的讲了马加爵案。整个讲座内容很详实,也很生动有趣。讲自己的人生经历的时候让人觉得很亲近,讲案例的时候就明显是以一名心理学研究者的角度分析。她对马加爵案分析的观点虽然有一些我不大能够接受,但是明显觉得她在讲述的时候是以一个研究学者的视角,根据实际的线索,在分析推理事件的动机,是有一个很严谨的态度在里面的。

只有这一点接触的经历,没法从专业角度评价什么,只能说从晚辈的角度,这是一个谦和宽容的长辈;从学生的角度,这是一个值得尊敬,授课内容方式让人喜欢的老师。

跑个题,我见过岁数最大的迷妹。微博经常刷胡歌。

tips:绝无嘲讽与恶意。

微博的私信。

完全没有想到李老师会回复我,激动了好几天!

可惜锵锵停播了,以后不太能见到她了。

2018.5.23更新

两年前的回答了,陆陆续续有点赞有评论,再说一点吧

她不止是个教授。这么多年来,经常有地方公安在遇到疑难案件的时候请她前往,她作为顾问在现场进行勘察,向办案民警提供犯罪心理画像,帮助侦查人员缩小排查范围,最终破案

犯罪心理画像这块,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李老师翻译的《犯罪心理画像——行为证据分析入门》Criminal Profiling: 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al Evidence Analysis,作者: (美)布伦特·E·特维

当凶手被抓获,李老师会到看守所、监狱去会见,向他们提问、与他们对话。她说每次去之前会列一个单子,写好她要问的问题。

记得有一次课上她说去见一个在我看来是很变态很变态很变态令人发指的连环凶手,她一开始进去,凶手仰着头什么也不答,不理不睬。李老师说“好,你不说,我来说”。然后她开始说凶手的各种情况,当她说到凶手坐在家里每天往外都看到的某一个女人走过的场景,凶手立马说“你怎么知道的!”“我说的对么?”“对!”

然后凶手就服了,他说就是这个景象让他产生了邪念,有了后面的事情,话匣子也打开了。

(别跟我说什么监控啊,那是多少年前的案子,而且是落后地区的一个矿区住宅区里,如果有监控不会死这么多人)

……………………………以下原文

学校的两大名人之一

只要她上课,没有逃课的,甚至会有别的系、别的年级的同学溜来听课,座无虚席,洗耳恭听

她经历的案例令人心惊胆战,她讲述的隐情让人唏嘘不已

她讲授的关于原生家庭、儿童教育、婚姻家庭的内容我们都认认真真记下

她是个很好的妻子和母亲,她说的下班回到家的那种状态我很向往,我也很羡慕她女儿

浏览了一下回答,发现喜欢李老师的要么是非心理学专业的,要么是被李老师的人品和态度所折服。对李老师的心理学水平做出评价的一般都比较负面。

一、犯罪心理学不是本人特长,我的评价不能作数。不过李老师经历这么多,肯定有很多案例可讲,估计她的课一定很吸引人。

遗憾的事,故事就是个案,没有多少学术价值,常常容易误导人。

所有的证据里面,最没有价值的就是故事或者说个案。一个药家鑫的例子,其实根本不能说明任何问题。真正靠谱的心理学知识需要基于系统的大数据,实验设计以及元分析。

李老师的观点和理论,有兴趣的可以去翻一下80年代的教科书,再去看一下21世纪以后的心理学教科书,最好是英文的。就能够看出来区别了。

但是,为什么她的课那么吸引人,那么引人入胜呢?因为人天生喜欢听故事,不喜欢听分析、理论推理。

二、李老师育儿的视频很火,如果你想用现代的方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建议你远离这些视频

介绍一下我自己的相关背景。育儿方面,我太太是发展心理学的博士,我也写过很多相关的文章。儿童的动机、认知、沟通、决策等方面我都比较了解。我儿子小海豚8岁,自认为教育的不错。当然主要是我太太把关。

首先你要明白,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普通人。这些人的经历和心理都不具有推广性。你用从犯罪的人的成长经历那里学来的理论来育儿你不觉得有问题吗?

这里不多说李老师的育儿理论有哪些不对、不好的地方。如果你是李老师的粉丝,那么我说什么也改变不了你的看法。

但是,如果你想要了解真正的前沿的儿童心理学的内容,怎么用科学的方法来教育孩子,我推荐几本书和人给你。

我自己也经常在芝士回答回答一些关于育儿的问题,不过大多是因为心疼那些可怜的孩子。

如果你想要系统地了解儿童心理学,推荐你关注 @陈忻 老师,推荐陈老师《养育的选择》。陈老师最近又有新书出版,值得期待。

评价要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我只是开会时遇到过李教授、简单交流过。近来又想起了她,看到这个问题,就来强答一下了~

外表:很有气质。气质这东西好像还真的能脱离时间的掌控。李教授一头花白的头发,没有了化妆和灯光,确实要比电视上苍老一些。那次学术会议李玫瑾老师穿的并不是太正式,但她的气质却严肃而不古板,在一众大咖教授里还是比较显眼的。

处事:参会者中厉害的教授很多,但李玫瑾老师经常上电视,名气要更大一些。可她很低调,来去走留不仅不张扬,比起其他教授还要低调的多。人也和善,至少我跟她交流时,那种和善很自然。

学术:李教授研究的是犯罪心理学,我主要是学法学的,学识也远不够,对这个了解不太多,不敢妄论。只是确有些观点我不太认同,比如李教授多次提出过要着重关注犯罪人而非社会因素。而我觉得社会因素才是犯罪的根本因素,不能过过度强调对犯罪人的防控。此外她的实证研究比较多,追踪社会热点的能力比较强。

评价:

说到对李玫瑾老师的评价,就离不了那次网络舆论危机。事实上我一直记得并时常想起她,大概也与她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中走过有些关系。我甚至在想她的低调是否也与此有关、因此改变的呢?

以我掌握的这一点专业知识看来,李教授的一些发言确实有不妥之处(大概是观点过于学术化,没有太考虑公众情感,没有考虑到大众的非理性程度),学术性的某些观点我也不太认同。但绝不至于用“丑恶嘴脸”来评价。即便那些所谓的不妥言论,绝大部分也都在学术的范围内、有专业知识来支撑的。

反驳是人类的天性,李教授发言的些许不足,加上非专业者的自然情感,再加上非理性的舆论环境,造就了这场以贴标签、扣帽子、讽刺嘲讽和骂人为主要方式的可怕的危机。

确实是可怕的。开会时恰巧某案件被关注,多位教授透露电视台都曾邀请他们做点评,但都以此为鉴、噤若寒蝉。

专业者都希望以专业知识服务社会,这种心理需求会促使其以尽量专业的知识提出看法。但作为外行之人,其知识与思维体系往往难以理解接受。而学者又不愿向世俗妥协甚至自豪学术的独立与专业,二者矛盾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吧。

故基于以上,仅从我的这些了解来看,李玫瑾教授的某些发言确实是有欠妥之处的,但其“丑恶嘴脸”这样的标签也绝对荒谬。她,大概是个努力研究学术、但也会出现些许错误和不足的学者吧。

不扯那么多,你让那些喷子去办她办过的案子看看?一个个的早撞墙了

刚听到了李玫瑾女士的演讲片段,作为犯罪心理学家而言,李女士的专业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我还是能够从她的一些言论中看到她的的观点的局限性,或者一些有失偏颇的地方。

比如在其一次“生命的意义”的演讲中,有听众递给她一个纸条,提问,生命是属于我自己,我为何不能主导我的生命?这样一个问题的时候,李女士的自己的回答,我就认为是有失偏颇的,而对于听众而言,我感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的听众本身,估计也是一个水平很高的听众,这个问题本身就是要探测一下李玫瑾女士的学术态度以及学术造诣的深度而已,而李女士的回答,我认为不是很满意。

作为犯罪心理学家,估计李女士会一直坚守社会正义的立场,这似乎也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会有一个问题是不能回避的,那就是,作为任何一个人,不论正常人亦或是罪犯,或者一个具有心理障碍的人,对于他们自己而言,决定他们人生一系类行动的那些动机而言,却都必定是出自这些个体人自身的需要而发生的,一个人一生之中,必定是要一直面对一个现实的社会,并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中不断的应对,并且一直这样持续的生存下去。

由此,一个人必定会在其生存的过程中,会遇到与他人或者社会发生冲突的情况。我们没有理由独断的说,所有的问题都是个体的人的问题,当然,也不能完全说,所有的问题都是他人或者社会的问题。

这样一来,作为一个犯罪心理学家,如果是出于对于犯罪行为的惩罚的,具有法律意志的代表着,可以将这些过错完全归咎于罪犯个人或者罪犯自己的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因为毕竟罪犯本身是完全出于自身的利益,侵害了他人,冒犯了法律,似乎也还说的过去。

但是,作为一个身兼正义的执法者,如果仅仅只能站在这个角度观察问题或者发出言论,那我会觉得这种立场本身就已经偏离了正义的本身。

人作为最高级的生命形式,拥有其独特的意志自由,这种自由本身最初其实并不是一种权利,而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可以先验的预设自身的行动准则的能力,由于这种不受任何外物或者外部世界约束的能力的存在,所以才会有人类的特殊的创造性,当然也会是一种破坏性,甚至于犯罪的能力。

我们对于自由这一概念的理解本身,在过去就存在很大的问题,几乎都将自由理解为一种人类共有的基本权利,但是几乎没有人会意识到,其实意志自由其实人先天具有的一种能力,哲学家出于对于人类的意志自由的能力的尊重,而将其上升为一种权利。这样一来,如果把自由解释一种原初的权利,那样一来,从逻辑的角度,人类的自由权利就会出现诸多的逻辑矛盾,结果会很容易以哲学的或者逻辑学的方式被否定掉,从而得出一个结论,内就是人是没有自由的,其实这是一个无比荒谬的结论,但是在现实中,这个结论却往往很有市场,就如同李玫瑾女士所说的,生命不是属于自己的,这样一个结论一样荒谬可笑。

所以,可能是李玫瑾女士自身这职业特征导致了这样的观点或者观察问题的角度的产生,或者李玫瑾女士本人也没有真正意识到这种观点的问题所在,所以对于这样一类问题思考,还应当更加深入

一些,或许才能讨论明白。

我认为,对于普遍存在的现实社会的犯罪问题,分析犯罪者个人的心理成长过程是不可缺少的,归责个人的性格,人格的形成过程也是不可缺少的,甚至于通过分析其原生家庭以及其过往的教育经历,归责到其家庭的责任,这一步也是不可缺少。

但是当这一切归责分析完成之后,是否也应当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社会管理制度本身的问题,并通过客观科学的分析,最终给社会管理者一个建议,或者促使社会管理者有一个深刻的反思,以此持续改善现有的社会管理制度,而减少这些犯罪问题的发生,这才是一个真正的社会心理学家应当具有的责任与高度。

至于关注个体的分析心理学家的任务,应当从个体的人的角度出发,去寻求个体独立人格的完善与构建,以帮助个体的人,与整体的社会本身和谐共处,这才是未来人类社会的正确道路。

正在上李老师的选修课,最喜欢的一个老师。

记得小时候放学在家吃饭的时候刚好可以看今日说法,那时候李老师还很年轻,现在我长大了,李老师也慢慢老了。

既然大家都这么喜欢李老师就多放了几张哈哈

李玫瑾老师,最先了解到她是因为刷爆朋友圈的老师视频,看过后,觉得相较于之前有一番新天地,老师说话非同寻常的有条理,头头是道,方法一步步给你讲的那叫一个透彻,在孩子身上实践一番,效果神速,但就是不知哪里出了问题,觉得不舒服,过后"虚假"的家长成就感,给人一种"我驯化了一只宠物"的错觉。也仿佛"我利用强大的心理学抓住了人的弱点,在耀武扬威地宣告胜利"。它的确能让无知的孩子畏惧你佩服你,但从长远来说,它并不能让孩子体会到来自父母的爱的感觉。尽管李老师一直在宣扬爱,但从她冷漠的表情,对弱者的踩踏及机械化的操纵控制,眼明的人会很快发现,这只是一个人维护自我的假面具,踢破它之后,我们将会看到这种理念的"千疮百孔",它不是我们的孩子真正想要的,是该被淘汰的教育。

标签:李玫瑾,评价,教授

版权声明:文章由 回答三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huidasan.com/article/198714.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