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的唱和,也称为酬唱或唱酬。是诗人之间相互酬和应答之作,是从歌曲的唱和借鉴发展而来 最早起于东晋时期,那时候,唱和的诗歌作品开始出现,到南北朝得到进一步发展,君臣就一个事情唱和作诗的情况很多。唱和诗歌到唐宋时期发展到鼎盛,产生大量唱和作品。唐宋以后,唱和之风不衰,仍有一定成就,甚至于现在还有。 这些唱和诗歌,题材相同,体裁相同,所抒发的思想情感相近,然又会各有侧重。可以是同时而作,看到别人的作品后再作。根据形式可分联句(一首诗由两人或多人共同创作,每人一句或数句,联结成一篇)、酬和(诗词应答)、赓和(续用他人原韵或题意唱和)、追和(根据前人所写诗或词的原韵或诗意而作)。 这些唱和诗歌音韵也逐步变得灵活起来,从最初的照用或者变次序使用原诗韵字(专业名词为用韵或次序)到同韵不同字(同韵或依韵),再到变韵(不受原诗音韵限制)。唱和诗歌名篇唐宋居多,如《戏赠杜甫》 《赠李白》《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舟中读元九诗》《酬乐天舟泊夜读微之诗》《酬乐天扬州席上初逢见赠》等,现代诗人也有杰作,毛主席与郭沫若的唱和就为人称道,脍炙人口。
古代的文人,用诗歌相互酬唱、赠答,称为唱和。
最早出现赠答类题目的诗文,是在《昭明文选》中,其中收王粲至齐梁赠答诗八十余篇,可见当时赠答体已很发达。
“赠”是先写诗送人,如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答”是用赠诗旨意进行回复,前者是“唱”,后者是“和”。
但若只有赠诗而无答诗,那么就不能称为“唱”。
赠诗在诗题上一般标出“赠”、“送”、“呈”、“寄”等字样,而不标“唱”。
答诗标“答”、“酬”、“和”等字。为了表示敬重,还可写“奉答”、“奉酬”或“奉和”,如黄庭坚的《奉答李和甫代简二绝句》。
(1)山色江声相与清,卷帘待得月华生。可怜一曲并船笛,说尽故人离别情。(2)梦中往事随心见,醉里繁华乱眼生。长为风流恼人病,不如天性总无情。
最早的赠答诗,应该为苏武、李陵的送别诗。《苏武李陵赠答诗》是一组赠答诗,被认为是李陵与苏武作为好友之间互相赠答的组诗,今存10多首。在五言诗发展史上被视为是五言诗成熟的标志之一。
《李陵与苏武诗三首·选一》
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踯蹰。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长当从此别,且复立斯须。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躯。
《苏武与李陵诗四首·选一》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 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 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 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商。 昔者长相近,邈若胡与秦。 惟念当离别,恩情日以新。 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 我有一樽酒,欲以赠远人。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
关于唱、和的区别唱和诗分两种,一种是所酬和的诗,就是用来诗的旨意回答,在韵目方面没有限制。
另一种是限韵,就是“和”诗需要根据所赠诗篇的韵脚来用韵,这类诗出现较晚,又称“和韵”诗。
和韵的风习起于中唐,元稹和白居易之间是其中代表。
《珊瑚钩诗话》载曰:“前人作诗,未始和韵。自唐白乐天为杭州刺史,元微之为浙东观察,往来置邮筒唱和,始依韵,而多至千言,少或百数十言,篇章甚富。”
比如白居易听说元稹在江陵生病,给元稹寄药做《微之江陵卧病以大通中散碧云垂云膏寄之因题四韵》,诗云:
已题一贴红消散,又封一合碧云英。 凭人寄向江陵去,道路迢迢一月程。 未必能治江上瘴,且图遥慰病中情。 到时想得君拈得,枕上开看眼哲明。 元稹收到诗之后,和诗《予病瘴,乐天寄通中散、碧腴垂云膏,因有酬答》:
紫河变炼红霞散,翠液煎研碧玉英。金籍真人天上合,盐车病骥轭前惊。愁肠欲转蛟龙吼,醉眼初开日月明。 唯有思君治不得,膏销雪尽意还生。
和韵的三种形式和韵的唱和诗又有次韵、用韵和依韵三类。
次韵:又称步韵,是指和诗不仅要用原诗的韵字,而且其前后次序也需照原诗韵字的次序,不能改移,难度比较大。
如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章质夫原词如下:
《水龙吟·杨花》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
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
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
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
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严羽在《沧浪诗话》说:“和韵最害人诗,古人酬唱不次韵,此风始盛于元、白、皮、陆。而本朝诸贤,乃以此而斗工,遂至往复有八、九和者。
次韵诗对创作者的束缚确实较大,有故意斗巧的成份在内。
用韵:是指用他人诗篇的韵字写诗,但不必依从原诗韵字先后次序,故与次韵不同。
依韵:指既不次韵,也不用韵,只是按照对方原诗同一韵部的字来协韵,故它比前两种要求为宽。另外,在唱和诗中还有种称为“追和”。
“追和”是指对前人所写的诗篇,按原意或原韵再效写一篇或若干篇,因这与友人之间赠答唱酬的作品不同,故称之谓“追和”,唐代诗人李贺有《追和柳恽》诗一篇。
问题:诗词的“唱和”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形式?
.......
一、唱和的本意唱和原意是唱歌的一种方式,有人唱有人和,例如词牌《竹枝》中特别标出了“和声。”
《钦定词谱》中记录:所注竹枝、女儿、枝儿,叶韵,乃歌时群相随和之声。
在《诗·郑风·萚兮》中有:“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陆德明 释文:“本又作‘唱’。”《荀子·乐论》中也有:“唱和有应,善恶相象。
二、诗词赠答1、 对押韵没有要求的唱和
最早的诗词唱和对于押韵没有要求,只需要在诗意上有所呼应即可,例如柳宗元与刘禹锡之间的唱和。永贞革新十年以后,二人回京没有多久有一次被贬,柳宗元与刘禹锡告别时做了一首七律: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刘禹锡回了一首《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这两首都是七律,但是对于押韵没有什么要求。
有名的组诗有陆龟蒙的《奉和袭美茶具十咏》和皮日休的《茶中杂咏10首》
2、对押韵有要求的唱和
中唐时,元稹白居易开始大量地以次韵方式相互唱和,对后世的影响甚大。元稹、白居易分别被贬通州、江州,今天我们发个微信即可互相告慰,当时的人当然是以书信往来,不过这两位却频繁寄诗,酬唱不绝。
元、白此期的唱和诗多长篇排律,既要遵守格律,还要注意次韵相酬,短的五六十句,长则数百句。
到了晚唐,皮日休与陆龟蒙唱和,更是有过之无不及。例如《醉中寄鲁望一壶并一绝》,
门巷寥寥空紫苔,先生应渴解酲杯。醉中不得亲相倚,故遣青州从事来。陆龟蒙 读到以后,次韵了一首七绝《袭美醉中寄一壶并一绝,走笔次韵奉酬》
酒痕衣上杂莓苔,犹忆红螺一两杯。正被绕篱荒菊笑,日斜还有白衣来。
三、什么是依韵、用韵、次韵(步韵)1、依韵、用韵、次韵的区别
依韵 :按照他人诗歌的韵部作诗。韵脚用字只要求与原诗同韵而不必同字;相对来说最简单。
用韵:指与原作韵字相同,但先后次序有变化;次韵也叫做步韵:指与原作韵字相同,次序也不变,如上面元白之间的次韵诗。元白以后的诗人唱和越来越喜欢次韵,例如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秦观的《千秋岁·水边沙外》在宋朝流传下来的次韵词就有几十首。这种和韵的方式最难。
四、几首比较有名的次韵作品1、《青玉案》
贺铸的《青玉案》风靡大江南北: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在宋朝次韵这首词的人有:杨无咎 、史浩 、周紫芝 、李清照、苏轼、吴潜、韩淲、李彭老、程垓、王千秋、刘一止、李之仪、侯置、陈亮、冯时行、赵彦端、惠洪 ...是不是好多人的名号如雷贯耳。下面列举几首《青玉案》(送山谷弟贬宜州) 黄大临
千峰百嶂宜州路。天黯淡、知人去。晓别吾家黄叔度。弟兄华发,远山修水,异日同归处。樽罍饮散长亭暮。别语缠绵不成句。已断离肠能几许。水村山馆,夜阑无寐,听尽空阶雨。
《青玉案·至宜州次韵 》 黄庭坚
烟中一线来时路。极目送,归鸿去。第四阳关云不度。山胡新啭,子规言语,正在人愁处。忧能损性休朝暮。忆我当年醉诗句,渡水穿云心已许。暮年光景,小轩南浦,同卷西山雨。
2、《千秋岁》
秦观的《千秋岁》 摄人心魄,当朝唱和者也众多,这里多选几首大家比较一下,先看看秦观的这首原唱: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大文豪苏东坡不但次韵了贺铸的那首《青玉案》,也次韵了秦观的《千秋岁》 ,能够得到东坡先生的认可和唱和,可见这两首词在宋朝文人心中的地位。苏东坡《千秋岁·岛边天外》:
岛边天外,未老身先退。珠泪溅,丹衷碎。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君命重,臣节在。新恩犹可觊,旧学终能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
同样黄庭坚也是两首都有次韵,《千秋岁·苑边花外》 :
苑边花外。记得同朝退。飞骑轧,鸣珂碎。齐歌云绕扇,赵舞风回带。严鼓断,杯盘狼藉犹相对。洒泪谁能会。醉卧藤阴盖。人已去,词空在。兔园高宴悄,虎观英游改。 重感慨,波涛万贯珠沈海。
结束语老街去年写了不少次韵的诗词,作为练笔的一种方式,次韵对于自己遣词造句的能力还是有所提高的,下面是我自己的两首词:
观宋填词42•青玉案 (次韵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
经年一梦缁尘路,鬓丝悄、芳华去。秉烛惜花春几度,白云有待,鸥盟尚远,山水无寻处。新词填个嗟朝暮,语不惊人愧成句。偷得浮生闲几许,钟鸣鼎食,风光何似,寂寞僧庐雨。观宋填词38•千秋岁(次韵秦少游水边沙外)@老街味道
残阳山外,南浦春潮退。兰棹远,波光碎。泪边花似雨,楼角江如带。从此夜,芳樽月影空相对。起舞谁人会,闻笛思倾盖。苏武老,归旌在。酒阑诗思断,梦醒豪情改。河汉里,一声孤雁穿云海。@老街味道
什么是古诗词中的唱和?
唱和本是指唱歌时此唱彼和,互相呼应。后来唱和也作为彼此以诗词赠答的代词。
古人的资讯手段远远没有我们现代人发达,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流,除了面对面,只好借助于书信,再不济或者口信啦,“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古人没电视没网络,只好读书,头悬梁直刺股,勤学苦练,长知识,还能博取功名。学好本领,除了写文章,就是做大量的诗歌,一来一往的互相交流,就形成所谓的唱和。
唱和有两种不同的方式
第一种是甲赠乙诗词,乙回答甲所赠的诗词,只根据原作的意思而另自用韵;
第二种是甲赠乙诗词,乙根据甲所赠诗词的原韵写来回答,又可细分为依韵、用韵、次韵。
打个比方说,大诗人白居易做了一首好诗,才美不外现,如同衣锦夜行,会很不爽,于是就想到要给好朋友元稹显摆。
元稹也是学富五车的大才子啊,读了好朋友白居易寄来的诗歌,也要意思意思,于是也写诗作答,这就是唱和。
唱和,有时候也叫唱酬,有时候也叫酬唱,反正都是一个意思。
大诗人元稹随着自己的心情,一般有以下几种唱和的方式。
一、唱和:白居易做了诗,元稹正忙活着,时间紧任务急,根据白居易原作的意思,只作诗唱和,不使用被和诗的原韵。
二、依韵:亦称同韵,白居易做了诗,元稹有点忙,挤出时间,和诗与被和的白居易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
三、用韵:白居易做了诗,元稹再怎么忙,觉得不上点心,怕好朋友有感觉,于是即用白居易诗的原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
四、次韵:亦称步韵,白居易做了诗,对自己表达深切的关怀,元稹激动万分,排除一切杂事,即用白居易诗的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
下面举两个例子
《禁中作书与元九》白居易
心绪万端书两纸,欲封重读意迟迟。五声宫漏初明夜,一盏残灯欲灭时。
《得乐天书》元稹
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梦元九》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酬乐天频梦微之》元稹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诗词的“唱和”,意思就是: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大多按照原韵)。
和诗分为:依韵,用韵,步韵,及和诗4种形式。
至于词的“唱和”,词的形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每首词都有一个词牌。 一般说,词牌 并不是词的题目,只是相当于词谱而已。到 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牌下 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般词牌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 定的,有一定的格式。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 平仄,且每个词牌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 相同。 词一般都分上下两阕(或上下两片), 极少数只有一阕,或三阕以上。
别人填了词牌,和词者只要按该词牌格式填入不同的词句即可,但主题应与填词者相呼应。
人与人之间说话主要是:问与答。
门上贴对联的对联可用于一人出上联,另一人出下联,称为:对对子。
电影刘三姐所唱西南地区唱的山歌是:对山歌。
这都是顺着第一开口者意事意思说话方式,只不过被咏诵出来了。
诗词的唱是“抓谱”式似的快速且有节奏辙韵的念词,现相声的快节奏说短句称为唱一段词。
即:
现代人说的唱歌的唱,是古时的咏。
而现在佛教的念经,是古时的诵。
而古时的念,是现在的吟。
这都是有韵调腔板的。腔板地方上多称梆子。
因此吟诗唱词,并不是歌的咏。
而唱和的“和”,有一部分是贺,有一部分是对对子,有一部分是吆喝的喝。
即,第一个说出第一句为“唱”,旁边人在旁吆喝一声烘托气氛的配音为“和”。
另,如诗词第一人意思出来后,旁边人跟着意思说对应对答的句子,毛泽东有和郭沫若诗三打白骨精的和诗存在。
另,第一人说出上半阕,和者说出下半阕。
这三式都是唱和。
民众百姓实用的一唱一和,就是敲边鼓的是和,主说者为唱。
赞议一下,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标签: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