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县隶属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总面积6899平方公里。总人口47万。海原县是集干旱山区、革命老区、回族聚居区为一体的农业人口大县,还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获得过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
一、 历史沿革
1、汉属安定郡。魏属原州,魏晋时期亦为少数民族居住。隋属平凉郡。唐复属原州,神龙三年(705年),置萧关县后,分属原州萧关县和会州会宁县。五代时受吐蕃、党项部族控制。
2、北宋置西安州天都寨。元置海喇都堡(今海城镇),属开成州。明为海喇都营,又称海城,属固原州。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盐茶厅自固原州移海喇都,同治十三年(1874年)一名县太爷嫌蒙古语“海喇都”绕口,改为海城县。
3、1914年因与奉天省(今辽宁省)海城县同名改为海原县。1950年属甘肃省平凉专区,1953年属甘肃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区,1955年属甘肃省固原回族自治州。1958年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专区,1970年属固原地区,2001年属固原市。2003年改属中卫市。
二、县名来历
县名来自“海喇都”一词,但有三种说法
1、海原来自于海城,海城来自“海喇都”一词,元代,蒙古人称今海原县城一带为海喇都,又名海都源。“海喇”一词的蒙古语是指“水泉”。
2、“海喇都”也可能是“哈剌秃”的音译异写。“哈剌秃”中的“哈剌”之音,在突厥语系中均为“黑”之意。在元代和明代的移民当中是“哈剌秃”部族居住的堡寨。
3、“海喇都”是“哈勒敦”蒙古语的音译异写,是对西夏“天都山”或“天都”的蒙古语称呼。《蒙古秘史卷一》注释:“哈勒敦”是山峰“哈丹”的古语词。
西夏把今海原县称为“天都寨”,把城南7.5公里的南华山称为“天都山”。而蒙古人在夺取天都山地区后,仍然沿用“天都”的名字,只不过改为蒙语“哈勒敦”(即“海喇都”)称呼了。
三、震惊世界的海原大地震
1920年(民国九年)12月16日 ,中国宁夏南部海原县和固原县(当时属甘肃省管辖)一带发生里氏8.5级特大地震,震中位于海原县县城以西哨马营和大沟门之间,地震共造成28.82万人死亡,约30万人受伤。震级里氏8.5级,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1.2个唐山大地震,是中国有地震记载中最高烈度地震,亦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高烈度地震之一。全球96个地震监察局录得此次地震,余震维持三年时间。据1949年以后调查,地表断裂带从固原硝河至海原县李俊堡开始向西北发展,经肖家湾、西安州和干盐池至景泰,全长220千米。此震为典型的板块内部大地震,重复期长。。
四、旅游景点
1、海原县西安州古城。这就是历史上称之为quot;固靖之咽喉,甘凉之襟带quot;的西安州古城。位于海原县西南20公里处。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天都山一带被西夏占据。1042年,西夏在天都山下(今黄湾村)修建豪华壮丽的7座大殿,内府库馆舍齐备。元昊和没移氏在这里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2、灵光寺。灵光寺位于海原南华山西麓,距县城二十公里,公元1042年,西夏王李元昊携爱妃没移氏栖居之地,行宫依山而建,亭水相映,飞檐斗拱,绵延数里。境内五泉竟洌,华山叠翠,自然景观奇丽壮观。公元1081年被宋将李宪烧毁,遗址尚存。
3、天都山石窟。天都山始名于夏,宋咸平五年(1002)的当年或次年,海原被西夏夺取后泛称“天都”,称西华山为“天都山”。石窟位于天都山东麓腰部,共6窟。宋庆历二年,夏天授礼法延扎五年(1042)前后,夏主李元昊在天都山削壁筑台凿窑(今祖师洞)为游猎避暑宫,即石窟之始。宋夏后期,石窟逐渐演变为佛、道信徒朝拜、上香寺庙。石窟在明万历年间、清和民国年间曾重修。因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窟内原塑及窟外建筑均毁,尚存清至民国修缮洞窟碑记六通。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芝士回答立场。系作者授权芝士回答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标签:海原县,县名